通道侗乡历史上的丧葬仪式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丧葬,从通道历史看,有火葬、土葬、悬棺葬等。土葬又有平身葬和曲蹲身葬之分,但盛行平身土葬。其程序有:
送路:
双亲亡故,临终时,必须抬到中堂,由长子抱住沐浴、整发、穿衣,子孙环立左右送终。
入棺 :
咽气后,脸上盖上白纸,嘴里用红纸包上少许碎银折成三角形,含在死者口中(说是到阴间少说阳间的事)。老人死时是全牙者,要敲掉一颗,再放点碎银。下乡、临口等地要给新亡者盛一碗饭,上竖立一个熟蛋,称为“报饭”。遗体整理好后,上冷床穿三、五件衣,一条裤,再将彩线围腰,按其年龄一岁一根,然后入棺。棺底由亲属垫上一层棺盖,不让盖严(有人死后回生)。报丧:
母亲逝世向舅家报丧,报丧者提着一个灯笼,拿着一把伞,伞上捆一块孝布,并带一斤酒、一斤肉。报丧要拿雨伞和灯笼的原因,是母亲出嫁时,手里拿伞,接亲人手提灯笼。
超度 :
殡殓后,停柩在堂数日,请道士念经,超度亡魂,大富人家则做登山道场,小康人家则“应七”(第七天做一次道场,有的做到“三七”、“五七”)。汉族有唱“丧歌”之习俗,登山的前一日,请歌师唱“丧歌”。
年轻夭折者不举行丧礼,不入祖坟山,而埋在乱葬坟场。守丧:
丧期,设灵牌,摆供品祭祀。全忌荤,孝子不用碗筷,以竹器盛,自用手抓饭吃,不许喝汤,素衣淡妆,披麻戴孝守灵。死在别处的,灵柩只能放于村外。
凡遭凶险(包括难产)而死的人,不许入团寨和祖坟安葬,在村外火化。
送葬 :
出柩时,杀只雄鸡,将血洒在门槛边,然后捆好棺木抬出屋,此时孝子亲戚跪拜哭泣,直送上坟山。安葬、勘舆 :
请地理先生择地,看山向,依死者的生辰选日子,如果不且即时埋葬的,就要停棺待葬。有的甚至停放几月、几年、十几年才安葬。入土:
入土时孝子手捧心头土安放在井穴正中,才定向掩埋。安葬后,亲生子要守坟三年,三年穿孝服,早晚焚香烧纸,满期才除孝服(解放后,不兴此举,满七天就除孝服了)。
复山:
在挖穴井时,原留有一块土叫心头土。埋葬后,把这块泥土背回来安放在神龛上(或装在香炉里)叫引魂归家。
辞行祭:
母亲逝世,办完丧事之后,孝家邀约房族伯叔兄弟同去舅家辞行。去时孝子手提灯笼,拿着一把雨伞,伞上捆着一块白孝布,一路上呼唤亡者灵魂同去舅家,祭后,又提灯笼和雨伞呼唤亡者灵魂回家。
父亲新逝,孝子手执雨伞提灯笼,邀约房族叔伯兄弟挑着草鱼(以草鱼为最尊敬)去已嫁的女儿家辞行。有些地区的辞行礼,则在出殡之前进行。
解放后,丧葬改革,摒除旧习,农村老年人协会出面,主持勤俭办红白喜事,推行开追悼会、送花圈等新风尚,深受群众欢迎。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