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祭祀文化在豫西的新发展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李文增及其豫西新面塑给我们的启示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礼仪之邦,传统的中华美德薪火相传,已汇入和熔铸于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我们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祭祀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显著代表。今天在豫西地区,以李文增等为代表的豫西新面塑的制作和传播,为传统的祭祀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形式,赋予了祭祀文化新的内涵,开创了传统祭祀文化新的天地。关注并探讨以李文增等为代表的豫西新面塑的祭祀文化现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观照中国祭祀文化的发展脉络
祭祀文化与葬祭文化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是从农耕文明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无论是从远古的元谋猿人,还是到北京人、蓝田人,他们都是群居在一起,有食同吃,有穴同住,死后遗体安葬于地下,“入土为安”这就开始了延续几千年的葬祭仪式。周武王灭商纣统一天下后,命他的辅佑大臣周公制定颁布了从周王以下各个阶层的人伦道德、丧葬礼仪等一系列制度规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周公制礼,被称“周礼”。周礼中还制定了葬后三天“圆坟”、“五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祭祀活动,其中“五七”和“三周年”为大祭,其它为小祭,这就是现在我们汉族所沿袭遵守的周公制礼三年整的礼数。
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混乱。作为鲁国司寇的孔子广收门徒,进行讲学,并著书立说。他删《诗》、《书》,订《礼》、《乐》,赞《六易》,著《春秋》。同时孔子又修订了周礼的葬祭礼仪,经过弟子的广泛传播,更容易为广大百姓所接受。
到西汉的文帝景帝时代,中国的历史已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把孔子的儒学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纲领,同时文帝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并身体力行,所以汉朝历代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被后代史学界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到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彻底占据了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从周公制礼到孔子修订到汉初的确立,葬俗和祭礼风俗就被发展沿续固定下来。它维系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根脉血缘,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以食为天,礼以孝为先。中国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研究文字的起源,就会发现表示祭祀意义的字都与饮食有关。在诸多献食中,又以肉食为代表。这不能不看出祭祀者虔诚和努力。孟子理想生活是到70岁上能吃上肉为主要标准。孔子的弟子拜师的最好礼物也不过是两束干肉,可见肉食的难得。正因为如此,肉食一直是祭祀献给神灵最主要最有份量的祭品。
古代用作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主要是牛、马、羊、鸡、犬、豕等牲畜,俗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作为祭品中的食物除“牺牲”外,还可有五谷粮食,鲜嫩果品菜蔬等,这些都是祭祀中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祭祀的对象是神灵,古代祭祀的神灵很多,可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界诸神。我们这里所指的祭祀对象,是指人间的家神。以三年祭祖为代表,祭祀已故去的父母或祖父母,在坟头或在家族祠堂中供奉牌位,摆上各种献食,举行一定仪式,感念前辈的懿德风范,感谢先辈的生养之恩,烧香磕头祈求祷告,并求先辈保佑后代儿孙平安幸福,发扬光大。
二、李文增和他的豫西新祭祀面塑
祭祀文化在豫西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不仅有了固定的形式和内容,也形成了一种最能流传的文化样式,但是在传统的三年祭祀仪式中,传统的祭品有两大不足,一是如果在炎热的夏季中,以肉食为主要祭品的食物不易保存;二是面食祭品的形体过大,不好成熟和携带,容易损坏。如何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再回头到李文增和他的豫西新面塑上来。
李文增,男,1966年3月生,卢氏县文峪乡涧西村人,现任卢氏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干事,县政协七届委员会委员。李文增生于农家,家乡秀美的山水赋予他灵性。他从小就对各种动物、植物、天上的云彩,河里的流水感兴趣,后随族叔到豫剧团工作,随族叔学习布景、道具制作。他制作的道具,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往往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深受大家喜爱。1989年调入县计生委工作,工作之余,以制作三年祭祀面塑为主,深得用户认可,活动范围扩大到卢氏全县及周边的灵宝、栾川、西峡、洛宁等地。经过十多年的揣摩和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面塑风格,制作的代表性面塑作品100多种,而且制作速度快,可根据用户需要即兴创作,信手捏来,随时制作作品,在豫西面塑制作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他曾多次应邀参加省市有关民间文化展览创作活动,其现场制作的面塑作品深受中外游客的赞赏和喜爱,其制作技艺和作品曾先后被多家媒体所报道。被誉为“豫西新面塑”第一人。
李文增的面塑已基本形成体系,每个门类都有多种代表,权且把它们分为五大类,分别是:
1、生猛海鲜类:代表面塑有鱼、龟、虾、海参、螃蟹、海蛇、海蚌、鱿鱼等。
2、四季仙果类:以山间野果为主,代表面塑作品有杏、桃、李子、五味子、猕猴桃、沙梨、山葡萄、北国香蕉等。
3、四季蔬菜类:代表性面塑作品有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豆角、小青菜、香菇、大蒜等。
4、四季花草类:代表性面塑作品有牡丹、水仙、荷花、菊花、梅花、月季、兰草、竹子等。
5、五毒珍品类:即蝎子、蜈蚣、蜘蛛、蛤蟆、毒蛇。
以上共五个品类,每种8样,取代传统的用碗而改为统一尺寸统一色调的盘子进行祭献。
如果说以上是祭祀面塑的创新,下面的8个大献食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发展。八大献食取代以肉食为主的祭品,全部用面塑,它们是:
丹凤朝阳(凤凰戏牡丹) 蝈蝈白菜
莲年有余(鱼和莲藕) 灵猪祝福
金牛望月 羔羊跪乳
福寿双全(仙桃造型) 丰碑永存(寿龟驮碑)
李文增制作的面塑祭祀作品,从体积上看,可分大小两类,五类40种体积小,后八大主祭品体积较大。从颜色上分,可分为生面着色和无色熟蒸两类,前五类可以着色,不可食用,后八大祭品不着色,可食用。而着色的面塑祭品,加入特殊的成分和一定的工艺,不开裂,不变质,自然风干,可以保存半年以上,是一种极好的民间工艺品,直观性强,可观赏、可携带、可赠送。
在李文增的面塑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连年有余》和《长寿龟》两件作品,均被洛阳民俗博物馆收藏。
除三年祭祀外,李文增的面塑作品还可用于祝寿、婚庆和添丁进口之时所用,同样增添气氛。
三、豫西新面塑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祭祀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本源文化形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对我们的祖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不忘先祖,纪念先祖、弘扬先祖的懿德和功业,不忘他们生养之恩的感念,也是我们不忘根本,光大前辈遗愿的一种精神寄托。
启示二:祭祀文化也是对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百礼孝为先,在祭祀文化的仪式和氛围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着孝道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感受着道德和社会的力量,从而陶冶精神、洗涤灵魂、升华人品,并以自己的孝道的言行感染传播下一辈,使优秀的传统孝道文化发扬光大,彰显魅力。在为先辈尽孝道的同时,自然也会加强热爱祖国、忠诚祖国、忠诚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推及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大环境,进一步光大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中华传统美德,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化作我们的自觉行为。
启示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大潮中,祭祀文化具有独特的和谐魅力。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祭祀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万紫千红的新境界。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清明的吃食:苜蓿芽馅做合子寓意“天地清明”
- 下一篇:“夏至”之日话地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