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传统文化>> 礼俗规矩

礼俗规矩

拳师授徒的故事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旧时代,家乡的拳师授徒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先授艺后收费,三年出师;出师之日,徒弟要与师傅比试,如果徒弟比赢师傅,则三年学费免交;除此之外,还允许徒弟在出师这天正式比试之前,可以随时偷袭师傅,甚至允许采取卑劣的手段。

我的一位本家也去了拜师学武,也想将来开个武馆当拳师广收弟子,借此道生财。到了出师那日,他一算三年应交的恩金不少,虽然这笔钱他在出师之前就已筹贷好了,可到了该拿出来的时候,他却起了歪心,不想交了。于是那天大清早,他趁师傅洗脸时毛巾蒙住眼睛的一刹那,一个箭步窜上去,施展向师傅学的“火中取栗”险招,直插师傅腰际,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想把师傅撂倒,三年的恩金便可随这一倒而一笔勾销了!但没想到师傅像脑后长了眼睛似的,剑指还未到身边,师傅突然急转身,旋风般地来了个“顺手牵羊”,用了“四两拨千斤”的化功,化险为夷并借势一掳,本家猝不及防,跌出两丈多远,四脚朝天,半天爬不起来。本家此刻才如梦初醒,方知师傅留了一手未教给自己,后悔不迭。

不久,本家终于挂起了招牌,当起了拳师,收了几名徒弟。可惜本家在学艺时,师傅为了对付徒弟出师比武时打败自己不交学费,十招功夫只教了八招,留了几招“保本”。而心术不正的徒弟往往急于求成,学功夫只形似而神离,本来就打了折扣的功夫又只学了七、八成,实在说,功夫泛泛。更糟的是,本家带的这几位徒弟都是些好斗之徒,平日就不太服管教,如果出师之日与师傅比起武来,必定是大打出手不留情面。本家顾及此后果,便也留了一手未教。本来就只有八成的功夫又留了一手,徒弟所学到的本事,大概就所剩无几了。

果然不出所料,这几位徒弟“出师”之后就急着想亮几招以验功夫如何,四处寻衅斗殴。其中一位外号叫牛牯佬的拦住一个挑柴进城卖的山里人,硬要与人家“切磋武艺”。他手拿一根三节棍,摆开“投石问路”架式,喊道:“来呀,你来呀!”山里人眼看太阳老高了,不赶快进城卖掉柴,等会回家就晚了,心里很是着急,一急之下,顺手操起桃柴的扁担往牛牯佬的三节棍上一扫过去,牛牯佬顿时感到手上虎口处一阵发麻,三节棍当啷啷飞进了路边的水塘里,溅起老高的水花,惹得看热闹的围观者笑得腰都直不起来。牛牯佬大声呵斥道:“这有什么好笑的,他根本就不懂套路!”

 

题外话:在以经济利益为本体的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不少类似的师傅与徒弟,只不过不是学拳罢了。我很赞赏当年“传、帮、带”的师爱徒,徒尊师的良好风气。当年许多人把“师傅”写作“师父”,其含义及关系便可见一斑。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