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传统文化>> 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

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渊源概论(上)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9月2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大家好,今天开始给大家讲我所著的一本书《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渊源》为了使大家对这本书内容的理解,

为了使大家明白我为什么要写这部书?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我想简略地把我所生活的时代以及文化大革命前后,我所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人物和事情简略地给大家介绍一下。

我生活在一个战乱的时代,从小时候起就是战争不断,北洋军阀战争、北伐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争、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前后虽然没有战争,但是那个时候,生活方面还是很艰苦的,我所见到的许多事、许多的人,帮助大家了解这一本书,还是有帮助的。我个人最初是喜欢文,并不是喜欢历史,喜欢文哪,在高中的时候是文理分科,

文理分科是学校给分,不是根据学生的志愿,你愿意学文就学文,你愿意学理就学理,国民党统治时代,重理轻文的现象是比较明显的,

我本来是重理,理科必须是在数学、物理、化学这些主要的课程要在80以上,就分配在理科,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分配在理科。在这几门理工科的课程如果是在80分以下,那就分配到文科。我尽管是喜欢学文,但是强制地把我分在理科,那个时候的高中生,

心里想的也比较简单,第一,学校分你那你就得服从,第二,把你分到理科,那就说明你的理科分很好,从个人来讲也觉得不错,就是这么简单的认识。没有想到其他,所以,(我)就到理科。可是后来,

为什么由理转到文呢?说到这里,我就不能不先介绍我所认识的几个人了。我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这几个人,有这样几个:一个是郑振铎先生,郑振铎是当时的文化部的副部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文化部的副部长;王崇武再有一个是王崇武先生,王崇武先生,可能同学们对他不太熟悉,但是在历史学界,那还是都知道的,王崇武先生当时是在中国近代史所工作。当时近代史所所长

是范文澜先生,范文澜先生,同学们可能都知道,王崇武先生,经过他的介绍,我和范文澜先生就认识了。而且经过他的介绍,解放不久,就让我参加了一个

很重要的工作,这个工作就是用图片来表示历史,来表示中国历史,主要是用图片来说明。这部书是个国家的任务,中国和苏联当时是友好的,为了加强中苏友好的关系,

所以就编这本书。为什么主要用图片来说明呢?因为图片说明容易感兴趣,如果完全用文字的话,比较难一点。苏联也有人参加,苏联参加的是当时莫斯科大学一个年轻的教授,苏联:尼基甫洛夫中国:谢承仁 王崇武 沈从文叫尼基甫洛夫,这个年轻的教授参加,中国有三个人参加,一个是我,再一个是王崇武先生,当然我的参加

是完全由于王崇武先生的介绍,还有一个就是沈从文先生,沈从文先生大家可能都比较熟,写过很多很多小说,他写的小说那可能是著作等身,很多,特别是在湖南凤凰县这一带,他的家乡,大家几乎人人都知道

这样一位作家。当时领导这部书的是谁呢?就是由文化部的副部长郑振铎先生来领导。正因为这样的话所以我有这个机会接触到许多中国珍贵的文物,也开了眼界,那时候我还是很年轻的,五十年代嘛,那时候我就二十多岁,很年轻,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参加这样一个重要工作,要不是这些前辈们、这些老师们,他们的帮助、支持、教育,我怎么能够参加呢?不可能的。正是因为有这些

前辈们先生的帮助、支持,所以我才幸运地参加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工作,同时也大开了眼界。比如讲,大家都知道有一幅图叫《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画的,

那幅真实的(作)品我亲眼见过,当时虽然不懂得这幅画,它的技术、它的艺术在哪里,它的精神在哪里,但是有幸运能够亲眼目睹这样一个珍贵的文物,那是开眼界不少啊。还比如,《三希堂法帖》,我亲眼见过,

《三希堂法帖》原来是藏在北京市北海庆霄楼,藏在那里。现在还是藏在北海。不过不藏在庆霄楼了,藏在另外一个地方,专门藏《三希堂法帖》,总之一句话吧,我能够参加这个会,所以我很感谢这些老师们。为了赶时间,我先把为什么我认识的这些老师,有关系的老师简略的情况说一说。我先说这个王崇武先生,在一九五几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给我和王先生两个人来了一封信,这封信是要我们两个合写一本书《郑成功传》。那个时候我们正在忙,忙于写那个《中国历史大图谱》,没有时间来写这本书,所以就放下来了,最近,一个偶尔的机会,我突然发现了这封信,清理我的旧书的时候发现了这封信,不仅发现了这封信,

而且发现了王崇武先生给我写的许多信,都发现了,可是王先生已经离开人世好久了,他五几年不久就去世了,我参加了他的追悼会,

我记得他的骨灰在革命公墓火化以后埋葬,就埋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埋葬的时候,范文澜先生去了,去参加,我也去了,最后要把他的骨灰安葬下来,安葬下来的时候,

要动土,首先是范老,先用铲子铲了几铲,然后我把铲子接过来,也铲了几铲,最后由墓地的工人同志们把那个坑挖得深一点,最后把骨灰下葬,放下去,然后,又由范老把露土

锹了几锹,把那个骨灰匣覆盖,最后,我也把锹接过来,也锹了几锹,覆盖,最后,就由工人同志们把整个覆盖平,把一块墓碑,早磨好的墓碑覆盖在上面,

大理石的墓碑覆盖在上面。我就说明这个,这对我的教育是很大的。王崇武先生和我参加了这个《中国历史大图谱》,我还有沈从文先生、王崇武先生我们三个人,这是一组,就是一个小组,就是这么三个编辑组,

苏联有尼基甫洛夫,莫斯科大学的一个年轻的教授。当时,我们俄文只能够生活上的话我们能够说一些,“同志,你好”、“早”“再见”,这生活上的话我们可以,

至于说把中文翻成俄文,这个我们力量就不够了,包括王崇武先生,王崇武先生他的英文、别的文都很好,但是俄文那时候他也不能全部翻译,就由尼基甫洛夫来翻译。尼基甫洛夫我为什么提到尼基甫洛夫?因为这个尼基甫洛夫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以后,

他曾经写过中国史,对我们中国加以严厉地批评,那个是出人意外的,我真是没有想到。五几年开始编,编了之后,首先不久,就是王崇武先生去世了。

王崇武先生去世以后,最后就是郑振铎先生,到国外去参加一次考察、访问,飞机失事,遇难了,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我记得在他坐飞机之前,出国访问之前,

还请我、还请沈从文先生在他家里晚餐,他那个时候住在地安门旁边,有一个叫黄花门,一个四合院的小院子,旁边一看,就跟一般的民房是一样,房子都是用青砖灰瓦做的,

就是中国北京市古老式的房屋,他请我们去了他的房屋,里面有一个小小的停车的地方,也不是很宽敞,但是非常整洁,我们在他家里吃饭,从上午11点多钟起一直到下午2点多钟才散,在吃饭的时候

我们还举杯共祝他旅途平安,真是没有想到,飞机殉难,当时死的时候,他是团长,那个访问团的团长,北京大学有一个副校长姓马,是副团长,全部——连团长、副团长和所有的团员全部殉难,

这恐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飞机失事。当我们第二天看到报纸以后,感到心里非常难过。王崇武先生,是谁告诉我(认识他的)?他怎么认识我的呢?他为什么能够

把我还介绍到范老,让范老认识我呢?我想这是北京大学我的老师,一个是邓广铭老师,提起这个邓广铭老师,挺有意思,

他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写了一本书叫《岳飞传》,但是这个《岳飞传》里边,没有写岳飞一首很有名的词《满江红》,因为当时《满江红》这一首歌曲,一般的高中生、大学生、

一般的知识青年都能唱,其中有几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几句话是非常鼓舞人的,非常鼓舞人、激发人的爱国热情的,所以这一首《满江红》的歌非常流行。

可是,邓广铭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写的《岳飞传》里面,他没有把《满江红》收进去。新中国成立以后,《岳飞传》经过他的又增补、考证,重新出版,三联书店给他重新出版,重新出版以后,他又收进了这首《满江红》,

当时我很奇怪,我就问:邓先生您为什么过去没有收《满江红》,现在又为什么把《满江红》这一首词收进去呢?邓先生说:是的,第一,这首词太有名了,满江红南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激发了许多年轻人的爱国热情,大家所公认的,不管是不是大家都公认,只有岳飞这样的人,精忠报国的人,他才有这样一个志气,有这样一个至尊雄心,能够写出这首词,这是我考虑把这首词收进去的一个原因;

其次,我也考虑了岳飞能写词,他不是不乐意写词,他还有其他别的词,虽然那些其他的词没有《满江红》这样的雄伟、豪壮,但是,他是能写词,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就把《满江红》收进去了,

这是我讲写邓广铭先生的事儿。最初在这个时候我还是喜欢学文,刚解放初期,我也自己写了一些文章,甚至还写了一些批评、评论戏、话剧的文章,

登在当时的《知识日报》上,后来我为什么又喜欢搞历史呢?这就是:第一,是我的老师郑天挺先生,也包括邓广铭先生,他们的力量,

邓广铭先生他是宋史专家,郑天挺先生是明清史专家,在他们的启发教育之下,我慢慢地对历史有了一些兴趣,也知道研究历史应该下怎样的功夫,用什么样的方法,怎么样去收集材料,怎么样去考证这些材料的真伪,

这是在他们的帮助之下,我才能做到。特别是,《中国历史大图谱》我参加了《中国历史大图谱》这部书的编辑工作,从这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改变了,学历史,从学文学、从喜欢文学

而转变到喜欢历史,我讲这些是说明文转到史,表面上虽然是转变,但是实际上文和史是不能分的,正因为开始学文,后来学史,实际上事先,我已经慢慢地

打下了学史的基础。讲到这里,我们就接触到这部书的名称了,这部书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渊源》什么叫中华?什么叫传统?什么叫文化?什么叫渊源?

今天我们就解释这个书名,这个书名实际上在我的书里面是贯穿前后,从书的内容到我写作的这种方法,这种考虑问题的角度,都是贯穿始终的,所以我就把这个书名介绍一下,大家说这有什么可介绍的,

这个大家都懂啊。《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渊源》中华,中华,谁不懂?传统,传统,这也懂啊。思想文化,有什么不可以了解的呢?但是细想起来,也不是那么太容易的。我们先谈中华,中华是什么意思呢?

在中国古代,也就是说再早一点,人类开始有文化的时候起,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我们知道北京人,我们北京发现的北京人,那个时候就开始知道用火了。比北京人还早的是蓝田人,那个时候,人类的文明已经是开始了,简单的工具,使用火,利用火,吃不是茹毛饮血了,不是像其他的动物一样了,那已经是高出于其他的动物了,那么说,怎么样高出于其他的动物呢?高出于其他的动物也就说明人类的文明已经开始了。人类也是动物,

人类这种动物最初基本上有两点是共同的,哪两点呢?保全自己第一点,保全自己,就是生存,吃,饿了觉着肚子饿,饿了就要吃,吃了之后才能活下去,保全自己;保全自己延续后代

再一点,延续后代,动物也好,人类也好,要没有延续后代的话,那就会受自然的整个淘汰,恐怕就没有这个种存在。不管是保全自己,或者是延续后代,其他的动物和人基本上是一样的,

没有什么不同。可是人类究竟是从用火开始,使用工具开始,已经是脱离了一般动物的范畴了,就是高于其他动物了,成灵长动物了,已经不同了。

这个时候,人虽然是要保全自己,虽然是要延续后代,那和其他的动物保全自己、延续后代那种天然的基本的本能那不一样了。它离开那些动物,它为什么要吃?超过其他动物了,

高于其他的动物。这些就是人类的文明开始,这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比较迷信,人类可能开始的时候,都是陷于一种对大自然不理解,大自然的灾荒,

山崩、地裂,台风、海啸、地震种种灾难,瘟疫种种的痛苦,人们没办法,不认识,总觉得好像有神在支配,在那里起作用。

实际上,人类那个时候不懂,不懂自然的规律,它的科学,那时候还谈不上,所以都陷于这种迷信状态。从中国古代起,什么时候才开始人类摆脱这种迷信状态、

禁锢人的这种理性的思维状态?从历史上来讲,我们只能说从夏朝开始,夏、商、周,对于夏以前情况怎么样?从我们今天来看,史料还是比较缺乏,我们还有好多东西搞不清楚,我们只能说从夏朝开始。

也就是说,从夏朝开始由神统治慢慢地转变为人统治,即君王统治。从夏朝开始,这种由神统治慢慢地转变为人统治,这个人,我们说的人统治,实际上就是君王统治,王统治,天子统治,就是由神的统治到天子统治,有本质的转变。

这个转变的话很重要,最初由神统治的时候,一切都是由神来支配,有许多天子虽然不懂神,他需要有中间人,就是有一个巫师,做神和人之间的一个桥梁,一个挂钩,由他在那儿传递,

这种人叫巫族,他的地位比一般的人要高,但是比天子,他的地位要低了,但是有了这种人出现。到了完全由神的统治摆脱到人的统治,也就是摆脱到君王的统治,那就不同了。君王统治的话,他就想到了——我既然要统治的话,

我必须要使大家服从,我的统治之下的人民服从,人民不服从,反抗我,不支持我,我这个天子也坐不稳啊,没办法,那就我规定一些条文,规定一些制度,

规定一些强制性的法,你不依我,我就惩罚你,你不服从我,我就使用压力打击你、杀掉你,那你不得不服从我。这里面我们就慢慢地看出了,人类地文明在不断地前进,“人治”有了所谓“人治”,这个人就是君王,君王来治,根据他自己的要求,

根据他自己的需要,来想出许多制度、规章、条文、种种的办法,这就慢慢产生了所谓礼仪制度来统治人民。时代在不断地前进,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的欲望

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由于工具地改进,他的欲望也膨胀,不是像原来那样吃饱了就算了,欲望也膨胀,那欲望一膨胀,这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个欲望是无止境的,物质越好,欲望就越大,当然了,欲望越大的话,

与一般的动物来比较起来的话,离开了其他的动物那个原点,那个出发点,仅仅为了保全自己、延续后代,仅仅从这个原点来出发的话,那就发展得多了。这个发展就不断地产生了所谓“人治”,就是君王制。“法治”

由君王治到法治,君王治完全由君王的欲望、要求出发的话,那不公平啊。那老百姓没有一个原则遵守啊,那什么叫公平呢?要讲到公平,公平的话必须有一定的原则。

有一定的规律可遁,它才有公平可言。所以,光人治不行,天子也慢慢觉悟到需要用法来治。当然我们所说的这个法,与今天的法那还是不同的。

那个时候的法是由天子来定的,只是为了方便,为了大家遵守,所以说定出了一定的尺度、规律,使人民能够按照规律来遵守。今天的法不一样,今天的法那是另外一回事,这是我们讲

由神的统治到人的统治。中华,我们现在就开始解释这个名词了,中华中华,“华”,美丽,“花”,就是“华者花也”,花是很美丽的。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