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地点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四川境内迄今为止被命名为或建议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有两处,另在若干遗址和地点发现或采集到这一时期的文化遗物。通过对它们的分析研究,可以初步提示四川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类型、分布及其他情况。
(一) 鲤鱼桥文化
鲤鱼桥位于资阳县同心乡东约2公里的孙家坝。1973年、1980年至1981年两次试掘。发掘地层共五层,在最下一层的底部,出土大量的乌木、少数砂岩砾石、零星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石片及石核。乌木经碳-14测定,年代距今25100±400年。
鲤鱼桥文化的重要特征是:石器原料均为砾石,多用砾石的自然面作为台面打制石片,打制的台面极少。用石片直接打击法打片,方法有顺砾石的长轴和顺横轴打片两种。以第二种打片法为主,是鲤鱼石器工艺中打片法的显著特征。石器加工方法有一面修理和两面修理两种,均用石锤直接打击。单刃器多于复刃器。器形较简单,有尖状器、刮削器、砍斫器和雕刻器等,而以尖状器为主,富于特色,厚体尖状器可作为鲤鱼桥石器的典型器物。
鲤鱼桥石器与重庆铜梁石器有较大差异,与富林石器也有显著区别,而与邻近的石虾子、沙嘴等地的石制品基本一致,表明鲤鱼桥文化的分布地区就在溪一带。
尖状器是割裂猎物和采集植物块根的重要工具。鲤鱼桥石器以尖状器为主体,表明其经济生活是狩猎和采集并重,其社会已发展到氏族公社时期。
(二) 富林文化
富林文化以首次发现于汉源县富林镇而命名。1960年和1975年两次发掘,共获五千多件石器材料、木炭、灰烬、烧骨、少量哺乳动物化石、树叶印痕多种和三种斧足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2万年。
富林文化已知分布区在大渡河沿岸。最重要特点是以小石器占绝对优势,长度很少超过30毫米。打片以锤击法为主,偶尔也用砸击法。修理石工具以向背面加工为主。不用交互打击法。
富林文化显示出与华北小石器文化的密切关系,如与内蒙萨拉乌苏、山西峙峪和甘肃楼房子、桃山嘴等地点出土的旧石器一致,均属小器传统。
从富林文化石工具组合以刮削器最多,其次是尖状器的情况看,当时居民的经济生活是以狩猎采集为主。文化层中发现的动物化石尤其是烧骨,还说明狩猎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富林文化的居民已形成氏族组织,但人数不多,大约在50人左右。
(三) 其他旧石器地点
1956年在成都羊子山遗址以下的地层中,发现五件旧石器。其中四件是刮削器,一件是尖状器。打片方法,除一件可能用碰砧法外,都用锤击法。器形富于变化,刃部类型复杂。器形较大,但不粗笨、简陋。石片体较薄,为多次剥片而成。刃部较锋利,刃角多在40°以下。这批打制石器,与富林小石器显然有别,与铜梁石器也有较大差异,与鲤鱼桥石器也有很大不同。年代约距今一万到一万五千年。
1981年在资阳人b点发现石器制品172件。其中石片65件,石核15件,边刮器21件,端刮器3件,尖状器5件,砍砸器62件。
攀枝花市仁和区◆龙湾近年发现一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经试掘,出土文化遗物上千件。其中石器制品七百多件,有刮削器、砍斫器、雕刻器、船形底石核、各种细石叶及钻、石锤等;骨角制品二百多件,有针、锥、镞、凿状器等。根据出土器物的形制观察,与广西白莲洞、广东西樵山、贵州猫猫洞、山西下川、峙峪、陕西沙苑等地所出器物有不少近似之处,反映了复合文化的性质。绝对年代距今约1万—1.8万年,这一发现对研究西南地区远古文化的发展及与周围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20世纪以来在川境其他地区还采集到若干打制石器。1913年美国哈佛大学叶长青(j.h.edgar)在西康采集到打制石器材料。1930年德国人阿诺尔德海姆(arnold heim)在西康道孚发现两件刮削器。1931年美国人格拉哈姆(gra-ham)和蒲尔斯(bowles)宣称在西康发现旧石器和骨器。20世纪80年代在ya砻江上游炉霍采集到石器32件,计有砍砸器、石斧、盘状器、凿形器、石锤、石矛头等石核石器和刮削器等石片石器。但这些打制石器均系地表采集,缺乏确切的层位关系,是否属于旧石器,还难以断定。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