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四川省志编修概况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民国时期,尽管战争不断,财政困难,国民政府和四川省政府仍对地方志编修工作给以一定 的重视,曾下令组织编纂各级地方志书。四川省在民国期间也曾组织过两次大规模的省志编修工作,虽因军阀混战,修志未果,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省情资料。其大致情 况如下:
民国元年(1912年),四川军政府将大汉四川军政府所设之枢密院改名为“国学院”,其任务 之一 就是纂修地方志书。各地闻风而动,但因时局变化,议而未行。1917年,北洋政府通令全国 各地修志。四川时值军阀割据开始形成,未能及时响应。1920年5月,经四川省督军熊克武 、省长杨庶堪批准,成立“四川通志局”,负责编修《四川通志》。四川通志局拟订了县志 纲要,通函全川各县市征集新旧县志稿本、印件。其《征采纲要》列有十项。这是民国四川 修志的第一个条例。后因熊、杨不协,杨庶堪不久去职,此次修志各议俱废。
民国时期,四川省实际设立专门机构开展编修省志的工作有以下两届。
(一)通志局修《四川通志》
(1924年~1936年)
1机构建置
1924年5月27日,北京政府特派杨森督理四川军务善后事宜,任邓锡侯为四川省长。杨森随 即设立“重修四川通志局”,局址在成都市陕西街。聘请宋育仁(即宋芸子,1857~193 1年)兼任通志局总裁(即局长),陈酉生(即陈钟信)为协理(即副局长),组建省志编修班子 。重修四川通志局具体工作人员由总裁宋育仁聘约,主要有:提调(管理行政及总务)1人 ,初为林思进(山腴),林以疾辞,继由苏兆奎(凤岗)担任;编纂10余人,即陈酉生、龚煦春 (熙台)、张森楷、周翔等;校理(编纂助理)若干人;庶务和勤杂人员若干人。通志局推杨森 为“监理”,为荣誉头衔,以便开展工作。
2经费来源
这届修志的经费来源,毫无保障。杨森设立“重修四川通志局”时,并未规定修志经费由省 财政拨款,而是叫各县每年解款,但从档卷上查不出每年解缴的确切数字。因当时军阀割据 ,混战不休,通志局毫无实权,筹款谈何容易,经费大成问题。通志局在无可奈何之中,想 出 一个权宜之计,即聘请或委托与各县驻军长官有瓜葛的人为提款委员,以提得款项的30%作 为报酬亦即“回扣”(如由各县自动派人送来,亦照此比例致酬)。但此法作用也不甚大。于 是,宋育仁总裁常亲自写信向有能力者索取,有一次见到了成效,时近年关,省内各方巨头 送了点钱作为通志局人员的度岁之资。但也有不卖帐的。如通志局曾托张肩重(后任四川省 文史馆研究员)去代提军阀刘存厚防区的款子,因川战爆发,最终无果而归。
3编纂情况
本届省志编修,艰难进行,至1931年底宋育仁去世时,只完成《四川通志》初稿。后由通志 局协理陈酉生、提调苏兆奎共同负责辑补。陈、苏二人不久也去世,通志局陷入瘫痪状态。 1935年刘湘统一四川后,曾函请邵明叔(从恩)、尹仲锡(昌龄)分任正、副总纂。邵、尹二人 联名复函辞谢。通志局主持无人,员工相继星散。1936年,编成《四川通志》稿本共300余 册,均为毛笔小楷抄正线装。其中编纂人员龚煦春纂辑的沿革地理部分,由他编成《四川郡 县志》,于1935年单独刻板印行,即民国24年古美堂木刻本。现有1983年四川大学历史研究 所四川地方史研究室、四川省温江地区史志办公室联合校点本《四川郡县志》(成都古籍书 店复印)行世。该书共12卷,叙述自两汉至清朝四川地区县以上行政单位的建制沿革,是最 早全面考订民国以前四川历代政区沿革的专著。该书因系作者参与《四川通志》重修工作时 的相关著作,故其副题为《四川通志稿本》。该书以正史地理志为主,兼采其他舆地专书资 料,按时代予以叙述考订,内容详尽,言必有据,条理清楚,并在书末(即第十二卷)附以“ 历代疆域沿革表”。
民国《四川通志》稿本共分9门,即:建置、图经、食货、学校、礼俗、官政、人物、艺文 等。其中以建置、图经、食货、礼俗、艺文、人物6门最为重要。各门之下,再分若干子目 。另有“拟选四川文征”等规划。
民国《四川通志》稿以《华阳国志》为义法,大略仿《畿辅通志》(1884年李鸿章主修《畿 辅通志》为当时全国最负盛名的通志之一)分门,而志仿郑樵《通志》。它主要务求“职国 纪民生之故,不徒事增文省,要使宛而分章,读能终卷,达于社会,有裨学林”。诸《修纂 凡例》,陈义甚高。但此重任,终成空议。
1938年,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杨廉派人接收通志局档案卷宗和通志稿。档卷中有杨廉亲笔所写 条子,上书“雷导哀接收通志局”。雷向教育厅所写的报告中自称“接收通志局专员”,后 又写成“通志局专员”,并附呈有他所拟的修志计划。
1939年3月郭有守继任省教育厅长后,请蒙文通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将宋育仁所修通志稿 批 交四川省图书馆保存。后因惧日机空袭,乃移往新都桂湖,由新都县民众教育馆代管。最后 由1942年成立的四川通志馆接收,通志局档卷亦由省教育厅移交通志馆。
二)通志馆修《四川方志简编》
(1942年~1950年)
1机构建置
民国第二届编修四川省志,乃始于1942年,是年夏初,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席张澜和李璜向 四川省主席张群提议设立机构,续修省志。张群应允。1942年9月正式成立“四川省通志馆 ”。但因张群无心修志,设馆乃为应付,故未专门延聘馆长(即无专职馆长),只派省府秘 书长李肇甫兼任四川省通志馆馆长。李无暇到馆办公,遂调省府秘书舒君实为通志馆主任秘 书,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实际上行使馆长职权。
省通志馆设采访、总务两组,每组约有工作人员10人。采访组组长为陶元甘。另设会计1人 ,由省训团会计兼任(后改由省会计处委派)。张群未给通志馆拨馆址。因省府为避日机空袭 ,早迁至成都外西茶店子办公,乃将成都督院街原省府空房拨了几间,供四川省通志馆使用 。 通志馆隶属关系不明。张群设馆修志时并未让省教育厅长郭有守过问此事。兼任通志馆馆 长 的省府秘书长李肇甫,资历又远在郭有守之上,故教育厅对通志馆全不干预。必需动用公文 时,对通志馆用“公函”,未用“令”。需各县办事时,就由通志馆代拟省令,送秘书处核 阅后缮正(当时秘书处主任秘书孟广澎对于送核稿件也从未留难),再送盖省印,即由通志馆 发出。通志馆长期未设编纂部和总编纂。因考虑到长期不设总编纂,会受到社会舆论指责 ,省政府乃聘请庞石帚为总编纂(约在1944年),但庞收到聘书后,因人事问题未能调和,始 终不肯就职。1944年国民政府颁布《地方志书纂修办法九条》,规定省志30年一修,并要求 各省速将通志馆馆长和总编纂的姓名、学历和经历报内政部备查。四川省政府幸好在这时已 名义上聘请了庞石帚为总编纂,遂按国府来文要求作了回复。在张群任省主席时,通志馆始 终未成立编纂部,也未设置其他编纂人员。1947年邓锡侯继张群出任省主席后,未再担任省 府秘书长的李肇甫仍留任通志馆长,但仍常不到馆,后又辞职。1948年下半年,省主席王陵 基聘陈廷杰为通志馆馆长。陈继任通志馆长后,经费较为充足,乃设编纂部,聘请林山腴为 总编纂,罗孔昭等人为编纂。原主任秘书舒君实也改任编纂。原采访、总务两组,改名为“ 科 ”。抗战结束后,省通志馆迁至成都学道街原高等工业学校空房办公。后陈廷杰又迁馆于祠 堂街。编纂人员常集会讨论工作,但终未编成新志。
2经费来源
这届省志编修经费,除了工作人员的薪金由省府拨给外,只有极 少一点购书款,仅能购买一部清嘉庆时修《四川通志》和其他少量书籍。
3编纂情况
本届省志的图书资料,首先是由通志馆接收上届“重修四川通志局”的东西,当时图书只有 省教育 厅交来的通志局全部档案,以及省图书馆交来的宋育仁主修的通志稿本。该通志稿本原寄存 新都桂湖,接收后仍存原处(因避抗战,不敢运回成都)。从通志局档卷上看,该局没有遗留 任何书籍。此外便是以省府命令向各县索取县志,收到好几十部。教育厅又送了一部《四川 教育文化地图》。此即本届设馆修志时的全部图书。至于资料,在初设通志馆时,就曾登报 征求,但收效甚微。
采访工作,当时决定各县采访员1~2人,由省府通令各县政府推荐人选。究竟为一人或二人 ,由各县自定。采访员酌给报酬,数目亦由各县自定,皆在县第二预备金项下开支。各县推 荐来的采访员,由省通志馆发出聘书,另附一封兼职馆长李肇甫向其致意的私函,并同《采 访表》一起寄发,希其填报。结果只有1/10左右的采访员寄回了东西。通志馆本身根本 无 钱派人出去采访。如果说上届修志最困难的问题是筹款,而这届修志最困难的问题则是采访 资料。
由于通志馆困难重重,人员闲得发慌。大家主张就通志馆现有的人力物力,先编一部小型的 四川省志(参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部小型省志《江苏六十一县志》的做法)。在得到挂名 馆长李肇甫的同意后,遂由陶元甘领导通志馆采访组全体及总务组个别人员着手编修。此书 计分《总论》、《分论》两部分。前者概述全省情况,由陶元甘承担;后者是每县列一专节 ,由其他人员分任,写成后由陶元甘校阅。全书皆由通志馆主任秘书舒君实润饰文字。编书 时主要以廿五史和几十部各县《乡土志》稿本、通志馆所藏志书和资料为依据。因资料少, 此书《总论》部分侧重于研究,曾将四川历代人口及正史中有传的川人作出统计。1944年写 成书稿,毛笔正楷缮写,分装9册,名曰《四川方志简编》。全书约30余万字,未付印。
解放后稿本最终移交四川省图书馆收存。
解放后,省通志馆长陈廷杰改任他职,其余人员亦有变动,编纂部停止工作。1950年,四川 省通志馆解散。
总之,民国时期四川省两次组建机构编修省志,虽然都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但 均半途而废,没有成书问世。
宜宾市召开地方志学术研讨会 〗宜宾市在全面完成首届新编县级志书的编纂出版任务之后,为进一步总结纂志修鉴过程 中的经验得失,加强地方志学术交流,提高修志人员的理论素养,于1999年7月8日在兴文县 召开了全市地方志学术研讨会议。参会人员有市、区县地方志办主任和学术论文作者共30人 ,收到论文22篇。
论文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回顾总结首届修志工作的经验教训;研究续修志书的篇目设计和方 法步骤;县级年鉴框架结构、特色和时效性;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问题。 与会者就上一届10本志书的编纂出版和发行情况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总结了好的经 验,找出了不足,同时对现阶段县级年鉴的编辑方法和步骤以及为现实服务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