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哭嫁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川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演性质,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喜;不过,因为婚姻是包办的,真哭真骂的也不会少。

哭嫁在川西叫“坐堂”。清代吉道人《味蔗轩随笔·坐堂词》云:“婚姻之礼,各省风俗不同。然酌礼准情,各省亦大同小异。凡男家娶妇先赋之诗,谓之‘催妆’;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坐堂’。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姑伯姊,置酒为女祖饯,各述吉详之词,以为颂美,女则申己之意以答。女左右更有少女,则随而娴习者也。其词要多鄙俚,然有音韵凄清,风格遒劲,如古歌古谣者。罗江明府蔡,微服巡查乡里,一日行至某处,值有女子归,诸娣姒咸以谀词颂女,女申意以答。忽风吹句入耳,词曰:‘凤凰落在桌子上,哪个女儿肯离娘’。一字一转,音韵凄其,谁谓天籁之鸣,不在愚夫愚妇耶!”云云。吉道人姓周名际唐,成都人。吉道人记得明明白白,可惜他只记了一句哭嫁词,难窥全豹。好在旧时坊间丛刻中有《训女哭嫁》一种,可见一般。这本小书的目录有《闺声哭》、《娘训女》、《嫂哭妹》、《哭爹妈》、哭哥嫂》、《花轿到屋哭》、《哭叔爷》、《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爷》、《拜香火哭》等等,编次有点凌乱,似乎随手所记,未经文人之手。遥想《诗》十五国风未删之时,大约也不过如此吧!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