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御临河与建文皇帝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御临河,顾名思义,是皇帝“御临”过的河流。那么,又是什么皇帝、在什么时候“御临”的呢?

那是近六百年前的事了。那时的御临河,还叫“小邻水”。源出大竹县云雾山的“小邻水”,入邻水,去长寿,贯江北,在大洪岗注入浩浩长江。期间,江水在邻水县子中乡与幺滩镇接壤处的铜锣山横切山体,破壁东流,形成三个岖险奇秀的峡谷--老鹰峡、仙女峡。白龟峡,峡区全长约5公里。这里,江流婉转,透壁穿崖;竹树浓郁,倒影沉碧;温泉喷涌,热气升腾;溶洞起伏,藏幽匿胜,有美如诗画之景色,自古为邻水名胜。明朗初年,建文皇帝朱允纹曾同他的忠臣杜景贤(洪武进士,宫至天官)、叶希贤(监察御史)等泛舟河上,观赏小三峡水色山光,后人纪其事,便将“小邻水”更名为御临河。人们或许要问:远在明王朝西南一隅的“小邻水”,何以吸引“御驾”光临呢?

这一史实,《明史纪事本末》有载,民间《邻水县志》记之更详。明洪武三十一年(1389年),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孙朱允纹在当时的京城——南京即位,改年号为建文。建文帝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的治国方略,引起朱元璋的第四子、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怨恨,以“靖难”为名,兴兵南下攻破京城,夺取皇位,改年号为永乐。建文帝在宫中火起之时,与叶希贤“削发为僧”,着僧装逃出京城,流落云贵。永乐三年(1405年)由滇至重庆,驻汉平寺(今罗汉寺)。家居岳池的翰林院编修程济,得知邻水善庆里(今幺滩镇)幽僻静偏,便于隐匿,乃导建文,叶希贤会见隐居家中的杜景贤。君臣劫后余生而复聚,悲喜交集。杜景贤于河畔建观音寺(今幺滩粮站处),供叶希贤居住,又于离此不甚远的斗蓬石建无粮寺,供建文皇帝居住。 建文、希贤、景贤时常相聚于御临河,泛舟于山重水复之间,时而举杯畅饮,即兴赋诗:时而诵读《离骚》,苍凉悲切;时而舍舟登岸,寻幽探胜;时而闲步阡陌,饱览田园秀色。有一次,好客的山民以当地特产皱皮柑相赠,希贤触景生憎赋诗云:抛却春光独爱秋、至今不改皱眉头。主人若把金箭割,点点酸心对客流!诗中的“皱眉”和“酸心”,触到建文伤心处,建文听罢,潸然泪下。

建文皇帝避难邻水数年,当地农民颇为同情,那是因为他体恤民情,做过人些好事,传说某年大旱,田地开裂,禾稼枯萎,建文拨剑于清风亭下“棹泥为井”,泉水泪泪而出,饮之不尽。建文高兴之余,欣然作《题清风亭及剑井》一诗:靖难族旗下石头,鼎湖龙起去悠悠。江山敝屐空遗恨,蜀道有安怅远游。宝剑泉中埋万古,清风亭畔泣千秋。羁魂应逐东流水,偏向吴门哭首丘。

某日,建文帝游览黑天池,见一少女生疥疮,顿起怜悯之心,乃取水浴其头,不久秀发流云,风姿绰约,虔心还愿之时,建文帝竟然认不出来了。明成祖朱棣死后,又过了五个皇帝,建文帝才以96岁之高龄回京,宪宗皇帝知道后,下令老祖宗建文皇帝所在之庙的寺产不纳田赋,于是香火兴旺,民感其德,将庙改称“无粮寺”,并在正殿刻一联:御笔飞封山有号,天皇作赐寺无粮。

流年似水,岁月远去,小三峡的景色似乎更加迷人。老鹰峡高崖束江,山鸣谷应,仰天一线,飞鹰盘旋。那仙女峡,传说是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时代,山崩地裂,洪水滔天,白龙之女以掌劈开大山,导水人海,造出幽峭险仄之深峡,故有仙女峡之谓。仙女洞对岸之白龙洞,有一条长达6公里的阴河,有十二滩,石笋千姿百态。每当暴雨过后,潜流呼啸而出,直扑对岸沙滩,在缝壁之间架起一道横空“天桥”,此乃世问罕见的“白龙过江”奇观。离此不远处,有三股温泉,水里含硫、银等多种元素理想的医疗热矿泉。那白龟峡,以传说河中时有白龟翻波起浪,故有此谓。此峡两岸松柏森森,绿竹疏淡俨然清凉世界。出峡仁立沙洲,回顾崇山峻岭,夹峙江流一线,建文故事荡漾心底无限悠思如泉而来。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