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四川禅宗传布的重要区域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早在南北朝时期,四川就是中国佛教南北两大系统的接触点。南朝重义理,多习经论;北朝重修行,多习禅定。四川处于南北之间,归属多次变化,时南时北,这就使四川佛教兼具南北。就禅学而言,四川也是重要的传布区域。晋宋之际,北方高僧有凉州护贤,住广汉阎兴寺;高昌法绪,入蜀行头陀行;僧伽难陀、昙摩密多皆取蜀道去金陵;稍后入蜀的尚有智猛、玄畅、僧隐、昙弘、慧览、法成、道法等。他们中虽有亦讲《律》、《法华》、《维摩》、《宝积》等大乘法典,但主要是向蜀地传入了北方的禅法。东晋时四川习禅的有僧生,刘宋时有普桓、法期等。以后延绵不绝,到北周时,更有广汉僧渊、绵竹法进、青城香闍黎、多宝寺犹禅师等,皆以禅学禅修闻名于世。当然,这时的禅学,仍是印度佛教传统的禅学,而非中国禅宗之学。

印度×菩提达摩于南北朝时来中国传授禅法,经百余年的辗转发展,到盛唐慧能时形成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盛唐时中国佛学鼎盛,天台、三论、唯识、华严、净土、密宗皆盛极一时。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旗帜的禅宗,在学术思想极为浓厚的时代确立和发展并非易事,禅宗四祖道行、五祖弘忍的“东山之学”,虽在国内取得了崇高的声誉,在当时尚不能与玄奘的唯识,法藏的华严二宗相比,也不及当时的天台。禅宗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武则天中期到唐武宗会昌五年(846年)约一百五十年的时期中逐步壮大的。而在其间,四川作为禅宗的重要阵地,又产生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禅宗的发展。禅宗在唐末取代佛教其他宗派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没有四川在地域和人物上的特殊贡献,将是难以想象的。

圭峰宗密禅师(780~841年)在其《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介绍了当时国内的十大禅修派别,这十家是:洪州、荷泽、北秀、南诜、牛头、石头、保唐、宣什、稠那。其中天台和稠那不属禅宗,在余下的八家中,“洪州”系指由四川×马祖道一开创的,并在后来成为禅宗主流的一大宗派;“南诜”是指五祖弘忍的十大弟子之一,与六祖慧能齐名的资州德纯寺智诜;“保唐”为成都保唐寺无住禅师;“宣什”系指在四川果州、阆州传布的,也是五祖弘忍下的一大禅修派别;“荷泽”在当时就是以圭峰宗密禅师为代表,宗密也是蜀人。这样,在当时禅宗的八家中,四川就占了五家,力量是最雄厚的。

唐末五代,中原战乱不休,其惨烈程度,为西晋永嘉以来所未曾有。王建据蜀称帝,划地自守,四川得到相对的安宁,基本上保持了唐代以来的承平。王建重文饰,对佛教极为礼敬,使四川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宋代四川禅宗的全盛奠定了基础。贯休禅师入蜀,王建为之建龙华寺,赐号“禅月大师”,并赐邑三千户。彭州大随法真禅师(834~919年)是唐末五代最著名的禅师之一,被尊为“西川古佛”,王建曾多次礼请他到成都传法,他不去,王建赐号他为“神照大师”。

五代宋初,云门宗的第一代传人香林澄远禅师(908~987年)归蜀,居灌州水晶宫和青城香林院,传法达四十年,为北宋云门宗中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纵观四川禅宗史,由唐到清,先形成了五大禅宗派系,一是唐代智诜——无住禅系;二是宋代昭觉寺圆悟克勤禅系;三是明代中期的天成绍琦禅系;四是明末清初的吹万聚云禅系;五是开创于明末清初,并传衍至今的双桂破山禅系。

智诜——无住禅系虽在《宋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上略有涉及,但语焉不详。清末在敦煌发现唐代手写本的《历代法宝记》后,这一禅系的历史才大白于天下。据该书记载,达摩禅师的袈裟作为传法信物,经六代相传,传到祖慧能时,被武则天索取,赐与智诜(609~702年)。智诜归蜀,住资州德纯寺三十余年,将达摩袈裟传与处寂(665~732年)(即著名的唐和尚,为马祖之师),处寂传成都净众寺无相禅师(684~762年)(即著名的金和尚,为新罗王子),无相传成都保唐寺无住禅师(714~774年)。《历代法宝记》成书于无住禅师去世之年,对这一禅系记载较祥,是研究唐代四川禅宗的重要史料。

成都昭觉寺圆司勤禅师(1063~1135年)是宋代禅宗巨匠,是中国禅学烂熟时期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经历了南北两宋,足迹遍黄河长江,弟子满天下。建炎初年(1127年)宋高宗南逃扬州,他惶中不记诏克勤问法,并赐号“圆司禅师”。克勤曾两次住锡成都昭觉寺,并在昭觉寺圆寂,其墓至今犹在,并被尊为禅宗的“祖庭”。克勤弟子一部分留居四川传法,使四川成为南宋时重要的禅宗阵地;部分弟子居于江浙,如灵隐慧远、华藏安民及再传弟子别峰宝印、无准师范等川籍×,均为当时禅宗领袖。

宋元之间,四川成为重要战场,为南宋和蒙古军队反复争夺达四十余年,四川有史以来所未曾有,致使巴蜀风物文化百余年间难以恢复。直到明朝中前期,楚山绍琦禅师(1404~1473年)四川传法,才使四川禅宗有所恢复。绍奇是唐安人(今崇州),四十岁时于无际明悟禅师(安岳人,明英×封为“宗师”,后又尊为“国师”)处得法,在省外传法多年,名振禅林。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由庐山回成都,住龙泉天成寺(今古经寺)。十余年间,十方学禅者归之如云,使四川禅宗出现了南宋后从未有过的兴盛局面。其著名弟子有济川洪、海珠意、大悲智中等八人,都居蜀地传法。特别是智中禅师长住松藩大悲寺,“时番夷叛服无常,师居边抚化,番夷莫不投服”。他对增进汉藏民族的兄弟感情,维护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因而被明英宗封为国师。

吹万广真禅师(1582~1639年)是四川宜宾人,三十四岁时得法于同乡明月联池禅师,以后游历闽粤,并一度在湖南传法。回川后开法于忠州聚云寺和夔州兴龙寺。吹万聚云禅系是当时国内唯一以南宗大慧宗杲禅师(克勤首座弟子)继承人自居的禅宗派别,经铁壁慧机、铁眉慧丽、三山灯来、普陀性统三四代的传承,这一禅系不仅在四川,而且在江浙也颇具阵容。正如陈垣先生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所说:“其视密云(密云圆悟禅师,为明末禅宗领袖),骎骎乎如大理南诏,与唐宋分疆而治矣。”

较吹万聚云禅系稍后兴起的是双桂破山禅系,破山海明禅师(1597~1666年)是西南佛教三百多年来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先后曾参憨山、博山、闻谷、雪峤、湛然和密云圆悟等著名禅师,同为湛然(曹洞宗)和密云(临济宗)的得法弟子。明末江南禅宗虽号“中兴”,但各派系中矛盾重重,势同水火,破山不安其处,于崇祯五年(1632年)回蜀,十二年间住持川东大庙八处。但四川自甲申(1644年)以来兵祸连绵,破山备尝险阻,先避乱于石柱,依附名将秦良玉,后又混迹于乱军中多年。清顺治十年(1654年),蜀内稍安,破山方得在梁平建双桂堂。不久,“双桂道风,大振遐尔”。破山又派其弟子“分化四方”。破山在四川传法三十五年,得法弟子多达八十八人,分别住持川、滇、黔各大寺庙,传授更及陕、甘、湘、鄂数省。如其著名弟子丈雪通醉先后在汉中、遵义传法,并重建成都昭觉寺,淡竹行密重建成都草堂寺,圣可德玉创建重庆华岩寺,啸宗印密重建新都宝光寺,圣水可拙重建内江圣水寺,再传弟子慈笃海月重建成都文殊院……破山传法即广,后世弟子又竞相传法,百余年间,双桂禅系遍及西南三省,并形成垄断局面,构成近现代西南汉地佛教的主体。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