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行业习俗—潮人爱“斗工”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潮人的血性藏在骨子里。有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云:无脸当死父!比如,当地曾流行一种在外地很少见的习俗……
潮汕人多温文尔雅,农民“种田如绣花”,喝功夫茶要慢条斯理地喝,听戏文喜欢轻歌曼舞的潮州戏……潮人给外地人的印象好像是不温不火。其实你是大大的错了,潮人的血性藏
在骨子里。他们最爱面子,有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云:无脸当死父!比如,在潮汕就流行着一种在外地很少见的习俗———“斗工”。
这斗工不是拳头相向,互相打个头破血流,而是斗技术、比技艺。
以前,凡是大型建筑工程,如宗祠、寺庙、宝塔、富人大宅院等,通常会请两班或两班以上由有名工匠带领的工人参加营建,比赛工程质量和手艺技术。这种习俗,在潮汕就叫做“斗工”。工匠也都乐于挑战或应战,建筑工地成了竞技场。
“牛角唔尖唔过岭”,斗工实际上就是公平竞争。斗工提高了潮汕工匠的总体技术水平,老艺人因此青史留名,青年工匠因此脱颖而出。潮汕许多有名建筑和传世工艺杰作,其中有不少是斗工斗出来的艺术精品。在潮汕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不少这方面的传说和轶闻。
最典型的要算彩塘镇资政第大门两边镶嵌的四幅石雕,其中《渔樵耕读》图中,放牛娃手里挽的牛绳比火柴梗粗不了多少,绳子雕得十分精致,股数清晰可辨。在斗工中,有三位工匠呕血而死。轮到第四位师傅,并不因为有三位同行为此丧命,而是抱着为艺术勇于献身的精神,勇敢接受挑战。他总结了前人经验,终于打造出堪称艺术佳构的作品。
潮汕是嵌瓷艺术的发源地,历代巧匠能手辈出。这门始于明代的民间手工艺术,之所以能在清代达到全盛,和它一开始就激烈“斗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各大流派的高手在屋顶上各逞技能,能者上来,次者淘汰出局,最后形成吴丹成和陈武两大流派。
话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汕头兴建存心善堂。主事人为了激励工匠拿出真本事,也采取“斗工”形式。潮汕各地的嵌瓷名家都收到邀请,吴丹成和他的徒弟许石泉等,陈武和他的高徒何翔云等也在受邀之列。一时间,存心善堂工地成了能工巧匠的竞技场。
吴丹成和陈武两大流派,互不示弱,无不穷极妙思以期胜过对方。其时陈武年事已高,年方19岁的何翔云挑起了大梁。他在师傅陈武的指点下,匠心独运,在屋脊嵌出他的成名作《双凤朝牡丹》。这幅作品自成一体,连对手吴丹成也为之赞叹。吴丹成也留下了自己的传世之作《双龙戏宝》。存心善堂的许多嵌瓷作品是两派竞技的心血结晶,被称为潮汕嵌瓷艺术的代表作。
近现代潮汕工匠最大规模的一次斗工,要数澄海陈慈黉宅第。这片被列为“广东之最”的华侨宅第,建筑历时数十年。陈氏家族的历代掌门人都抱着一个宗旨:不计工本,唯求其精。他们对工匠的要求是:慢慢来,有急事先回家。他们从潮汕各地请来了最有名的工匠,从泥、木、石到嵌瓷,请的都是两班以上,谁做得好谁有赏,谁做得好下个工程就由谁担主角。
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哪个工匠不使出浑身解数?为了技术保密,为了给主人一个惊喜,工匠们施工时都先用谷笪围起来,人就躲在谷笪内精雕细琢。等到工程完成了才掀开谷笪,请主人过目,让包括对手在内的众人品评。难怪这座宅第至今仍然令许多行家叹为观止,被称赞为“岭南建筑艺术的奇葩”。
由潮人的“斗工”想到当代的建筑和艺术创作,假如如今也时兴“斗工”,相信豆腐渣工程会少很多,艺术的生命力会更长久。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潮绣抽纱—潮绣
- 下一篇:潮汕行业习俗—六月廿四奉财神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