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赣文化

赣文化

赣文化海纳百川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秦军为何可长驱直入江西?

14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傅修延说“赣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海纳百川”,此话出自11年前发起赣文化研究的专家之口,大有石破天惊之势。“赣文化”究竟是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或者符号?江西人终于在11年之后再次遭遇文化激情的大碰撞?

傅修延认为,“赣文化海纳百川”是真实存在的。这位学者给记者展示了一个大秦帝国时荡气回肠的历史片断:赣南兴国的崇山峻岭中,百越人惊诧地发现了有一群人正将一段段巨大的金丝楠木排推入赣江,他们不知道,这些人来自遥远的中原,目的是为了为秦始皇修建具有传奇色彩的阿房宫。接下来,晨雾里若隐若现溯江而上的四五万楼船,船上的士兵个个手持青铜武器,眉目间透出肃杀之气。此时,百越人感觉到了心头挥之不去的惊恐,因为不久前的一个夜晚,百越人向一个北方人的营地发起偷袭,秦将军屠睢和他的几万北方士兵就死在他们的刀光剑影之下。江风凛冽,战旗猎猎,前来增援的楼船水师终于打败了百越人,秦军的头领任嚣、赵佗成为最早进入南国的中原汉人。

为什么自先秦开始,北方来的大军可以像西伯利亚的寒流一般长驱直入,沿着赣江拿下江西众多城池呢?

事实上,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已经说明了江西的地理位置是向北敞开的,也是一个深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影响的地域。由于江西的地理位置对中央政权控制江西的周边地区十分有利,并且,长江和鄱阳湖令江西北部门户洞开,南昌无险可守。江西作为中原插入的一个“楔子”,历史上没有出现真正割据过一方的土著政权。尽管江西有一些人不堪北方政权压迫而起义,但为什么很快都烟消云散呢?傅修延说,纵观中国古代史,江西人对中原文化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对北方中央政权历来是恭顺臣服。

龙虎山的崖墓只是江西多彩民俗中的一种

■用第三只眼睛看龙虎山崖葬

本月28日,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湘赣文化互动论坛”将在南昌召开,这是两地学者对湖湘文化和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梳理。由于湖湘文化和赣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这次高水准的文化峰会意义非凡。在论坛开讲之前,傅修延虽然称“赣文化没有特点”,但他认为赣文化的多元并存、海纳百川正是赣文化的伟大之处。

在江西龙虎山的高崖绝壁上的垒垒洞穴中,散布着数百座距离水面10至60米高的崖墓,里面陈放的棺木大小不一。1978年11月,江西省考古研究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把古十三弦琴。经过碳十四法测定,这些神秘的墓葬距今已有2600年,墓葬主人是古越族中的干越人。这种崖葬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与江西其他地方的葬俗有天壤之别。当我们用第三只眼睛审视它时,究竟能看到什么样的另类景观呢?

龙虎山的崖墓只是江西多彩民俗中的一种,傅修延认为,正是作为区域文化,江西人的语言、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诸多界定文化概念的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从江西的方位来看,赣文化处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包围圈中,一些棱角自然会被磨平,与外省交界的地方肯定无法避免地受到强势文化的浸润和侵蚀,但赣文化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兼容并蓄。

非常有意思的是,江西之名来自“江南西道”,但它实际上在中国的东南部。于是,江西究竟在哪个大区一直在学界争论不休。从行政上来说,解放后,江西曾经一度归属中南大区,或许是它的位置不够“南”,后来又划入华东大区,但在华东又显得偏西。从军事上说,江西曾属于福州军区,现在又归南京军区。经济上,江西在长江中下游经济协作区牵头城市间莫衷一是,不知惟何方马首是瞻。难道江西一直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吗?

然而,傅修延并不认为这是尴尬。譬如,每个地区的权威方言一般会是该地区中心城市的语言,但南昌话在江西的通行范围狭窄异常,几乎出了省城就寸步难行。而说话有浓重卷舌音的九江人和武汉的关系密切,客家人占90%以上的赣南人流行客家话,邻近浙江的上饶人的语言属于吴语语系。所以,传统的赣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多源文化。

■是什么让湖南人抢占了先机?

湖南的湖湘文化研究者朱汉民认为,两宋时期兴起“儒学地域化”,加上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湖湘文化从此构建并延续到近代。在清初到民国的300年间,由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湖湘人士抢了先机,实现了文化重大转型。譬如近代史上,湖湘学者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立刻得到湘军头目曾国藩、左宗棠的认可,两人很快成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

令人惋惜的是,尽管被称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赣文化发展与湖湘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自近代以来,随着江西经济地位的衰退和海派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的崛起,其文化地位也一落千丈。在吴越文化和楚文化的“左右夹击”之下,隋唐时期大发展,五代十国繁盛,宋明时期鼎盛的赣文化无复往日繁荣的景象了。

新世纪以来,湖南的影视、新闻、出版、教育等领域不断在全国掀起浪潮,“湖南现象”引起全国的关注。究竟是什么让湖湘人士抢占了先机,让湖湘文化在近代实现转型并延续至今呢?

傅修延说,谭嗣同与毛泽东都是湖湘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言行洋溢着敢说,敢做,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来,这是湖南人最突出的特点。而且,湖南人的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一直到现在都广泛地存在着。以湖南师大为例,上世纪80年代,它还是一所普通的省级师范院校,但从90年代起,这所学校大力引进高学历师资,优化学科结构,现在湖南师大在全国地方师大中已经名列前茅。

又如,湖南电视×创性的将“超女现象”及《大长今》勾连起来,让超女们唱着《大长今》主题歌登场,让观众以手机短信评选超女等,这些都是别出心裁的做法,在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整体运作,具有浓郁的创新色彩。

今年七月,我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后,江西涌动着一股创业的激情,而创业就需要有闯劲,敢闯敢冒,这正是江西人比较缺乏的一种精神。因此江西人应向湖南人学习,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民谣暴露江西人的自恋情结

从古到今,尽管江西出的陶渊明、欧阳修、宋应星等文人学者灿若星辰,甚至南宗佛教的五家七宗,有三家两宗起于江西,但傅修延一语点破天机:讨论赣文化,不能厚古薄今。

在江西,有不少像“红薯饭,木炭火,神仙不如我”之类的民谣,这些民谣暴露了江西人的自恋情结。傅修延认为,江西人有必要对自己的性格和形象作一番深刻的反思。

是什么让江西人因为“自恋”,一度成为长江中下游经济协作区的“边缘人”?

傅修延说,“老表”称谓的背后就体现江西人的自恋情结、盆地心态及边缘心态。江西的地理环境,总的说来是一块山环水绕的大盆地,境内又被分解成无数个小盆地,江西人的自然集居地多处于这种小盆地中,造成一些心理上的盆地态势,因此阻碍了江西人的视野,使江西人容易忘记所处的是一个开放流通的大世界。而且,江西作为内陆省份不靠海,离文化中心北京又远,周围又几乎是等距离地散布着七八座极具活力的经济重镇,江西人在与其商业交往中往往感觉到强烈的冲击,使赣人产生置于主流之外,有了边缘人的心态。再者,江西的“鱼米之乡”美誉,也导致了江西人自恋情结的产生,容易满足和小富即安。这些心态的存在不利于江西人去振奋精神发愤图强。因此,江西人必须要把“老表”的称谓连同“老表”心态一起扔进鄱阳湖。

激荡人心的是,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展开塑造江西人新形象活动,大力提倡井冈山精神、全民创业,这说明江西人自身求变、求新,不甘落后的意识在增强。

傅修延认为,发思古之幽情,为的就是振奋今日赣人的精神。赣文化研究应该走向与当代现实的结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多汲取别人的长处与优势。而在周边这些省份当中,湖南人和江西人是最亲近的,因为湖南人90%是江西×,特别有亲和力,特别有认同感。所以,利用赣湘文化的互动和比较,把赣文化的活动推向纵深,选择湘赣文化作为论坛主题就更有现实意义。毕竟,人是文化的主要负载者,只有造就了自强不息的新江西人,才可能重现人文蔚起的赣文化新辉煌。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