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万年(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总是和植物的驯化联系在一起,农作物的出现是人类自身发展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而人类何时何处将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是中外考古学家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话题。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江西万年大源盆地一个被称为仙人洞的溶洞被发现;30年后,在这个洞穴遗址中出土了目前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子提前了近5000年,万年仙人洞由此成为世界稻作之源。
1.一名下乡干部用文化眼光第一个发现这个古老的洞穴
万年仙人洞位于距县城12公里的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脚,呈狭长形,有一种安详、古朴的美。《万年县志》有云:仙人洞有八奇。这里数里皆石,玲珑窈窕、千姿百态;绝岭处峰峦秀拔、峻壁横披;遇雨则盈山皆壑、瀑布飞流;石山上多古柏高松,苍翠挺立;洞内深处有径尺小塘,塘水清澈,时有小鱼,捉之不见;洞外左侧有小河轻歌曼舞,婉转流淌,春夏水涨又白浪掀撼,类似水国。“这是我国罕见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时期的典型洞穴遗址。”万年县文物局局长、博物馆馆长王炳万向记者介绍。这是一个古老的溶洞,洞口呈弧形,洞内很凉,地面比较潮,洞内面积近千平方米,高近10米,大洞之内还有3个小洞。洞壁装了电灯,但光线依然很暗。
用文化的眼光看事物,文化便无处不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江西省委一名下乡工作干部就用文化的眼光成为发现仙人洞的第一人。当时这位文化人在洞口发现有不少石器和动物骨骼等,意识到这不是一处简单的洞穴,他立即向省里汇报。这位文化人叫什么名字,至今已没有人能记得。
1962年2月,大源盆地处处春寒料峭,当时的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悄悄地进入仙人洞进行最初的调查。考古人员发现洞口暴露出许多动物的骨骼和大量螺壳,并采集到一件穿孔石器和一件砺石。另外还发现洞口右侧靠洞壁处有大量胶结堆积,高有1.3米左右,堆积里除了不少动物骨骼、螺壳外,还有少许红砂陶片。这些迹象表明,这是一处古代洞穴遗址。
当年3月,省里的考古发掘队来到仙人洞,这次历时50天的试掘收获颇丰,在28平方米的范围内,共获得石器、骨角器、蚌器和陶片等遗物300余件(片),动物骨骼碎片600余块。同时发现烧火堆遗迹12处。1964年4月,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对仙人洞进行了第二次试掘,所得遗物种类与前一次相同。因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考古人员将仙人洞认定为单纯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只有6000~7000年。加上后来“文革”的原因,对仙人洞的发掘就此中断,刚刚苏醒的仙人洞又沉寂无声了。
不管怎样,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和其他文化遗物也足以让我们对原始先民的生活画面浮想联翩:先民们腰捆用兽皮缝缀的衣服,胸前挂着蚌壳钻孔后串连起来的饰品,手握劳动工具,出去打鱼狩猎、采集野生植物果实和螺蚌等水生动物充饥。同时在山洞里燃起火堆烧煮食物和取暖,在夜间还防御野兽的侵袭。从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分析,今天的大源乡一带在当年还是森林、湖沼地区。原始先民却凭借粗笨的石器,依靠群体的力量和智慧,战胜自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2.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目前世界最早的水稻遗存
要全面了解万年仙人洞,就得说说吊桶环遗址。吊桶环遗址位于大源盆地西南部吊桶环山山顶,此山因顶部有石洞外形酷似吊桶而得名,与仙人洞相距近1000米。是万年县文物普查时王炳万发现的,后被人称为“王洞”。
仙人洞发现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要归功于一位充满文化责任感的美国老人。这位美国老人是享誉世界的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1991年秋天,马尼士应邀来江西,参加“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老人不了解江西,但知道万年仙人洞。他认为,水稻起源应该是在中国,而且应当在长江以南。老人还说,人类初始是在山洞,然后才走向平原,最早的稻作应到洞穴里找。翌年,这位老人又实地考察了万年仙人洞,并提出对仙人洞重新进行考古发掘。回到美国后,马尼士一方面筹集资金,一方面不断向中国国家文物局申请,要求与中国合作联合考古,在江西北部地区对稻谷起源问题进行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1993年8月18日,国家文物局批准了马尼士的申请,并指定北京大学、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马尼士所代表的基金会一起发掘。1993年的金秋季节,大队人马开赴万年仙人洞现场,试着揭开水稻起源的神秘面纱。这是江西首次搞中外合作考古,考古阵容非常强大。考古人员抵达万年仙人洞后,开始清除早年的填土。一寸一寸地挖,一段一段地推进,小心翼翼地逐层取样。考古队员还在吊桶环遗址开探方18个,挖掘面积18平方米,发掘深度平均1.10米,除了出土一些石器、骨器、蚌器、陶片外,还发现了堆积如山的兽骨。翌年夏天,从北京大学传来好消息,通过孢粉分析,发现了栽培稻标本;美方传来消息,通过植硅石检验,也发现了稻谷标本。1995年9月18日,中美考古学家再次踏进仙人洞、吊桶环遗址。3年的辛勤探索终于获得出人意料的收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距今1.2万年到7000年之间的地层中,发现了水稻植硅石标本。
仙人洞遗址有上、下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下层为旧石器时代末期,上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吊桶环遗址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中期为旧石器时代末期,上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两处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地层,都出土了野生稻植硅石,新石器时代早期地层,都出土了丰富的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这说明,在距今1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同时采集野生稻;在距今7500年左右的地层中发现的水稻植硅石,已经是栽培稻,说明稻作农业已经形成了。这是惊世的发现!距今1万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子提前了近5000年。 3.赣鄱是世界的稻作起源中心区
稻作起源多年来是国际考古学界和农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稻作起源于何时何处?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争论不休。前苏联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肯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却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出土的稻谷标本年代越来越早,远远超过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特别是浙江河姆渡、江苏草鞋山、湖南彭头山等多处发现了7000年以前的稻作遗存,长江中下游是稻作起源中心之说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于是,中国是世界稻作起源地,已成为全世界考古专家、学者的共识。
万年仙人洞1万年前栽培稻植硅石标本的发现,无疑给长江中下游起源说提供了极为有力的证据,为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科学证据,同时也有力地昭示了赣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稻作起源中心区。
被誉为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资深研究员陈文华说,对这个推断的证据还有:在万年附近的东乡县,至今还保存着一片野生稻,这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陈文华告诉记者,世界上现在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吃大米。也就是说仙人洞先民种下世界第一棵水稻的创举,养育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这比四大发明的贡献还要大!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江西移民背后的汹涌商潮
- 下一篇:绣品上的江西风情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