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赣文化

赣文化

弋阳腔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弋阳腔也叫弋腔,大约在元代后期,南戏流布各地,其中一支流传到江西广信府(上饶)弋阳县一带,同当地方言和民间艺术相融会而逐渐形成,而到明代嘉靖、隆庆以后,影响不断扩大。

流行区域达到相当于今之南京、北京、湖南、广东、福建、安徽、云南、贵州等地,同时又善于与当地语言和民间曲调相结合,产生了不少新剧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声腔系统,属于这一系统的诸声腔,其共同特点是音调高亢、富有朗诵意味,故称“高腔”,在清代,高腔是地方戏五大声腔系统之—。

弋阳腔以其通俗祖犷的风格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能够不断从民间艺术的土壤中不断汲取营养,丰富壮大自己,因而在民间,特别是广大乡村有着深厚的势力,经久不衰。弋阳腔的基本特点是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伴奏。后来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丰富自己的演唱艺术,使之更贴切广大群众的欣赏要求,滚调手法的创造便是其中之一,弋阳腔以及其支裔青阳腔等剧种把传奇剧本曲询通俗化,在曲词的前后或中间加进一些接近口语的韵文或便于朗读的短句,使曲词浅显易懂,思想感情更能发挥,念的称滚白,唱的称滚唱。

后来的梆子和皮黄等板腔体音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弋阳腔在清代以后逐渐衰落,而作为其后裔的高腔,在清代曾有较大的发展,高腔在清初进入北京,曾盛极一时,称为京腔,当时曾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北弋即指京腔,到清末才衰落绝迹。现在,在赣剧、湘剧、祁阳戏、川剧、闽剧、潮剧等不少戏曲剧种中仍保留着高腔。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