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赣文化

赣文化

南康古文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南康古文,是客家文艺百花园中一支朴实、淳厚,散发着客家乡土风情幽香的小花。它与其他姐妹艺术相比,虽谈不上富丽堂皇,也谈不上光彩夺目,但就其别具特色的演唱风味,飘洒着浓郁客家语言的韵律,却也称得上是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

在民间,特别是在盲艺人中,对古文的形成有各种传说。一说是唐朝李亚仙所编所唱的;二说是清代中叶盲人为生计所迫,将听来的故事编成简单通俗的顺口溜而传唱的,后人又加上简易的勾简伴奏逐渐传开的;三说是有个朝代,皇帝的叔叔是个盲人,他苦闷不宁,请人将故事编成唱文唱给他听,后有人请皇叔自己学会来唱,这样慢慢由皇叔而传唱开去,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传说是多种多样的,虽无从考证,但我们从中是否也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即:古文是属于盲人们说唱的一种民间曲艺,是一种追求光明、向往美好人生的百姓艺术,换句话说,也可以说是客家的平民艺术,是受苦受难的客家群体的民间艺术,它来自平民,也扎根在平民,尽管它登不了大雅之堂,也得不到达官贵人的关注,但它就深受广大百姓的青睐,受到劳苦大众的喜爱,特别受到盲人的衷爱。

在农闲的禾坪、地头,在冬闲的村中、屋场,只要盲艺人的古文曲调一拉,便有一群群的平民百姓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团团围住盲艺人,聆听他的说唱。人们随着盲艺人维妙维肖的描述,妙趣横生的表演,郁抑顿挫的韵律,通俗易懂的客家方言,朴实淳厚的曲调风味,或笑或哭,或长叹短吁或得意忘形……其景其情真是让人激动不已,没齿难忘啊!

古文,在赣南许多县市都有流传,但就其从业盲人和流传范围、演唱特色来看,最具代表性的还要数南康。这是因为:①它的演唱语言是地道的南康客家方言;②它的演唱曲调吸取了南康的民间小调或民歌。如四句式的古文演唱,其起句和结束句跟南康的山歌起句和结束句,旋律几乎相同;③在演唱曲目中,有108本之多,其中有大本36个,小本72个(小本又分正小本36个,野小本36个)。这些曲目所反映的都是古典传说、神话、故事及劝世韵文,小故事等。在现代唱本中,有新编的《白石开红化》、《计划生育好》、《学习雷锋》、《优秀党员廖书文》、《治山治水》等。所有曲目在演唱中多数为一人,自拉自唱极少数也有二人或多人演唱,如今更有加乐队伴奏,光眼人演唱了。

南康古文有过其辉煌的年代,也有其受到冷落的时刻。1964年,南康曾组织全市的盲艺人30多人办培训班,后又组织8人为盲人文宣队,排练了许多新曲目,如歌唱雷锋、王杰、焦裕禄、学习人民解放军、白石开红花、库下红旗飘等,巡回全市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64年,有二人还荣幸地参加了在景德镇举行的江西省盲艺人曲艺会演,取得了好成绩。近年来,古文的演唱形势不如从前好,其发展也可说是举步维艰。因为:一是从事古文演唱的盲艺人年世已高,作古的作古,竭业的竭业,且后继盲艺人甚少;二是如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靠演唱古文来谋生已成为过去,且许多古文曲目也失传;三是当今现代文艺思潮的冲击,古文在文艺舞台上难于挤上阵,且想听古文的观众也大大减少。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南康还有一二个盲人,为了赚取一点微薄的经济利润,请了二、三个盲艺人录制了几百块古文磁带投放市场,人们还可以听到乡土韵味十分浓重,客家风情十分有趣的古文,即使在某些农村屋场,古文的旋律也时不时随浓郁的客家乡土气息飘洒而来。古文——这枝开在客家文艺百花园中的小花,还应该得到更加用心的呵护呀!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