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

洛阳城址系列(3):说天下兴废,看汉魏故城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题记:

一片古老的土地,几段蜿蜒残破的城墙,述说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岁月……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这里曾是世界名都,城郭巍峨、宫阙壮丽,亭台楼阁,极尽奢华。

太学,灵台,白马寺,永宁寺,数不尽的“桂冠”使这里名振于世;几经战乱,这里的辉煌屡屡又遭到破坏,巍峨的城池最终掩埋于历史的尘埃。

这里是汉魏洛阳故城,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带一个外地朋友到洛参观,行至市区东约15公里,对方突然瞪大了眼睛,张圆了嘴巴,然后连连感慨:“古城的名气果真不是吹出来的!”

我笑了,令他惊讶的是一块路牌——汉魏洛阳故城。

6个字,看不出张扬,嗅不到“炫耀”,却将咱洛阳昔日国际名都的雄姿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

在路牌处目光梢一斜视,便会“触”到一段蜿蜒残破的城墙残基,

初冬时节,土墙上枯枝败叶,显得异常凄凉,倒是田地里油亮亮的小麦,让人感觉到丝丝生命的气息。

资料记载,这里曾是我国古代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王都或国都。关于这个城址的历史,最早始建于西周,最晚废弃在唐初,使用了约1600年。

一座城见证王朝兴废

从上篇我们知道,现在所说的汉魏洛阳故城是在成周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使用了将近1600年,在唐初废弃。

当年,刘秀在河北联合地方武装,吞并农民起义队伍,势力逐步扩大,他思索着该找块地儿当皇帝建皇宫,于是,在公元25年的一个黄道吉日,洛阳成了刘秀的天下。

东汉洛阳城北靠邙山,南临洛水,东西两侧是广阔的平原。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之天子带来的福音,这里自然成了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东汉洛阳不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荟萃。除去白马寺和太学极高的威望,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处在南宫的东观,所藏图书典籍达六千余车;杰出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这里撰写出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历史学家班固在这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巨著《汉书》,思想家王充著的《论衡》是一部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杰作;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在这里创制“妙尽旋机之正”的“浑天仪”和精巧绝伦的“地动仪”,蔡伦创制“蔡候纸“,神医华佗在此治病救人,”投笔从戎”的班超也是从这里奉旨出使西域……

东汉王朝使洛阳兴盛了将近200年后,繁华的宫阙最终毁于董卓的一场叛乱。

在今汉魏洛阳故城内城西北角,有一个金墉城遗址,它的修建者是曹魏时期的明帝曹彀,目的是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军事堡垒不是被敌人从外部攻破的,而是“祸起于萧墙之内”,成了他的继任者曹芳的囚牢。魏咸熙末年,魏主曹奂被迫“禅位”司马炎,连同“魏故宫人”亦迁至金墉城。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一句成语而广为人知的司马昭没能登上皇帝的宝座,但其子司马炎却使司马家族走上了权利的顶峰。公元265年,司马炎在洛阳自立为王,是谓西晋。

西晋国都洛阳财富、人口非常集中,商品货币经济也极为发达,但繁荣的景象难逃战火一焚,“八王之乱,骨肉相残”,致使洛阳“残生残灭,百不遗一”,公元311年,刘曜、王弥入京师,“我们守不住的,完人也休想入驻”,于是一个繁华似锦的洛阳城愣是被一场人为的大火燃烧。

又是一个将近两百年的时间,一个鲜卑族皇帝看上了这块孕育着伟大的土地,千里迢迢将都城迁到洛阳。这位性急的皇帝一落脚,就开始着手恢复洛阳城旧有的繁荣,并将城市规划完善的更加合理。

一度衰败废弃的洛阳又重新繁荣起来。公元501年,宣武帝筑坊三百二十三,明确形成了“外郭城”,原汉晋城圈则成了内城。规模比汉晋洛阳城大得多的北魏洛阳城,建置有如棋盘式的里坊……北魏洛阳城的这一新变化,后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成为我国城市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新内容。

只是到了北魏末年,战乱频发。三百年锦绣皇都,从此竟渐渐化为一片废墟。

一颗颗星照亮汉魏洛阳故城

繁华落尽,却洗不掉曾经属于这里的辉煌。

这片跌宕起伏的土地在起起落落间,造就了太、灵台、白马寺、永宁寺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筑就一段永恒。

在这方圆100公里的土地上,我们首先看到的千年以前的“北大”——东汉太学。作为我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太学除了让读书人梦寐以求外,各朝天子也总不忘到此“充电“。据说,光武帝刘秀曾亲临太学赏赐学生,汉明帝刘庄则直接开起了“大讲堂”,到太学讲经。那场景、气势,怎会不让读书人对太学的大门梦寐以求。

我想去寻觅太学的影子,看到的却是一片麦田。手头拿到一张太学的平面图,知道这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短的长方形学堂,于是思路渐渐明晰起来,仿佛看到了一排排的教室,听到了一声声的读经声,于是,便不由地心向往之,渴望穿越时空。

在时空穿梭中,我又看到另一颗闪耀在这里的金星,它是灵台。这个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天文台如今只是座巨大的夯土台,古老的洛河,象一条白色的玉带,沿着它的北侧悠悠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守护着……

是的,这是一段需要守护的历史。从公元一世纪中到四世纪初,灵台被连续使用达250余年之久,它像一座历史的丰碑,记载着张衡为探索天地奥秘而孜孜不倦地辛勤劳作,这是一位早于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一千多年的一位卓越的天文学家。同灵台一样,提起他,每个洛阳人的脸上都想必都会露出骄傲的神情。

如果说太学是当时教育发展的缩影,灵台是筑就了天文学发展丰碑的话,那么白马寺、永宁寺的存在,则是古代中国思想领域里盛开的一朵奇葩。

进得白马寺,宝塔高耸,殿阁峥嵘,柏树森森,红墙隐隐,天南地北的游人虔诚地跪拜在千年古寺前,渴求一世平安。看那专注的神情,殊不知另一座精美绝伦的皇家寺院再已掩埋在历史的风尘中。

这就是永宁寺,一场大火使它化为灰烬,许是寺的华丽,又许是它“心有不甘”,传说中大火竟烧了3个多月,这寺才恋恋不舍地走出人们的视野。资料记载,永宁寺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15米,比今日的白马寺还要大2/3。

在北魏国都洛阳城内外的一千多所寺院中,永宁寺是规模最大,建筑最豪华的一座,是皇权的象征。当时的洛阳城内,王公贵族掀起一场争相礼佛的狂潮,达官贵人,普通百姓,无不尽着自己的能力表达着对佛族的虔诚,更别说控制着国家实权的灵太后。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尊贵,权利的显赫,她亲自在北距宫城前门选址建塔。开工当日,灵太后亲率群臣“表基立刻”,以显示对永宁寺创建的重视。

现在能看到的是永宁寺塔基的发掘地和一张永宁寺木塔的复员图。想知道它到底有多豪华,听我给你讲个故事便能知晓。

当时的洛阳,是海内外人士憧憬和向往的地方,自然也吸引了著名×、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他来到洛阳后,看到永宁寺金盘眩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口唱南元,合掌连日”,竟歌咏赞叹永宁寺“实在神功”。这位自称活了一百五十岁的老人东摸摸、西看看,最后连连感叹说,自己走遍世界各地,永宁寺的精巧美丽可谓天地无双!

行走在申遗路上的汉魏洛阳故城

今年八月,一个好消息让整个洛阳城为之雀跃:汉魏洛阳故城等将与丝绸之路捆绑“申遗”。

汉魏时期的洛阳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汉魏洛阳故城便是这条路最永恒的见证。在汉魏洛阳故城平面图上,大市、小市、四通市等商业区所占的面积让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洛阳城是何等发达。从西域到洛阳的商人骤增,他们往返于西域和洛阳之间,不断地将西域的物品带到洛阳进行交易,又不断地将交换来的商品从洛阳带回西域。这里有最时尚的服装,最流行的菜系,最奇异的珍宝……

白马寺汉魏洛阳故城文物保护管理所的王阁还向我陈述故城能够入选的另一大理由:“历史厚度”。“瞧这城市的结构,外郭城、内城、宫城、金镛城,条理清晰,分布合理,这对研究中国城市规划的变革可是起着重大作用!”他告诉我,汉魏洛阳故城是先秦城市向隋唐城市转变的突出代表,汉魏特别是魏晋、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与两汉以后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此后隋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开了先例,“日本的藤原京、平安京的城市规划布局,也是借鉴了咱们的汉魏故城呢!”说到这儿,王阁很是兴奋。

当然,这兴奋只能写在脸上,毕竟,能让人拿来“炫耀”的东西却只是几段破败的城墙、几个夯土堆。不过,走上申遗路上的汉魏洛阳故城还是让人从内心感到喜悦的,大家都期待着,如果能将汉魏故城等洛阳的历史遗迹与丝绸之路捆绑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那咱洛阳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一定叫得更响!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