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

绿林一抹女儿红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题记:

民国时期的洛宁山区,穷山恶水,刀客蜂起,刀客张寡妇的出现,为这帮绿林好汉增添了一抹女儿色。

张寡妇不同于一般的土匪,她是被地方恶势力逼上梁山,从而开始杀富济贫,最终成为一名威震洛阳西南山区,可“止幼儿啼哭,疗惊厥昏迷”的著名“趟将”,一个传说中麾下曾聚集近3000“小喽罗”的“大当家的”……

关于刀客张寡妇, 她在洛宁的两个崇拜者各写有一本书。

已经做古十余年的王瘦梅先生著有一本《张寡妇传奇》,以史实为依托,讲述了张寡妇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另一本是曾任洛宁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蒋留计先生所著的《刀客张大脚》,在洛宁采访,不少20岁左右的年轻人都说幼时曾把这书当成故事书读过,这本书里的张寡妇,是一个俊俏貌美的山村姑娘,引得保安团司令起了歹意……

洛宁熊耳山附近即今天的神灵寨风景区一带,是张寡妇作为刀客的主要活动区域,深秋时节,我来到这里,找寻这位女刀客的影子。

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洛宁县涧口乡草庄村一户姓贺的人家生下一个女娃,因出生在正月,她的名字就被随口叫做小正,长到五六岁时,才有了正名贺贞。

割草挖野菜中,女娃日渐长大。看着父亲黑黑的脊梁被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皮,看着干瘦如柴的娘亲累弯了腰,小正只想卖力地多替他们干点火,日后若能找个好人家,也能接济接济父母。

贺贞长到16岁,已经出落成了个漂亮的山村姑娘,到了定亲的年龄,经媒人牵线,她嫁到陈吴乡德里村,做了一户姓张人家的媳妇。

16岁的姑娘贺贞怀揣着欣喜、坐着花轿去往德里村的路上时,做梦也没有想到,后来竟会变成名震豫西的女刀客。

洛宁人所说的刀客,其实就是土匪,电视剧《乔家大院》里的刘黑七,《亮剑》中的“山猫子” ,都是土匪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因此,在人们的印象里,土匪的形象便是身着皮袄,手持大刀,靠劫路、绑票为生,始终站在“战争路上”的粗野男人,想当日里稚气未脱的贺贞,的确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刀客联系在一起。

贺贞嫁到张家后,幸福的日子没过多久,公婆丈夫便相继离世,撇下她和三个年幼的儿子,生活日益艰辛。老天并未垂青这可怜的孤儿寡母,张家仅有的三亩薄田竟也被一位嫡亲的兄长,名叫张更山的土财主霸占了。

张寡妇的大儿子张振升长成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时,他向张更山提出了租种自家那几块土地的要求,不料却遭到对方的再次反对。张振升一气之下,决定离家出走,上山拉杆。

拉杆起义,在今天看来,是带有浓厚反抗色彩的,可在当时,却是一种颇为“时尚”的行为,类似与几年前流行的“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一样”,当时甚至流行着“要当官,当匪酋;要坐轿,去绑票”的顺口溜。有种说法是:如果一个家庭出了一个有名的匪酋,这家人就可以趾高气扬,而邻居们也会很欢迎,并且期望可以在抵御外来的掠夺时得到他们的保护。再者,土匪也有土匪的活动准则,那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似乎一个地方出的土匪越多,它的安全系数反而越大。

在洛宁与宜阳交界处的山林中,张振升日渐混出名堂,当他纠集着几十个弟兄准备杀回家乡找张更山报仇时,却意外地被自家弟兄杀死,这弟兄是被张更山收买的!

儿子的死,让张寡妇万念俱灰。无依无靠的村妇望着苍茫大地,苦寻不得出路,无奈之下,她也像自己的儿子一样,走上了“上山拉杆”的道路。

关于贺贞的选择,可用英国学者在贝思飞在他的著作《民国时期的土匪》中的一句话做解释:一但流浪成为最后的出路,土匪活动也就成为一种流行的风尚。

尽管当土匪听起来是一种莽撞的行为,但贺贞,却正是由此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女人拉杆,别说在洛宁,在整个中国,都是不多见的。为给贺贞创造上山拉杆的条件,蒋留计在小说中将她塑造成一个脚大胆大,性格泼辣的女侠客。也因了这本书,在洛宁人有关张寡妇的记忆中,首先出现的便是那一双大脚。

我在洛宁见到蒋留计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关于张寡妇是否真的是大脚,老人笑笑说,“文学作品嘛,总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德里村极少数对张寡妇事情了解较多,至今健在的老人并未看过这本书,他们告诉我,张寡妇其实也是缠脚的。

不具备大脚条件的张寡妇仍然选择了拉杆土匪。当土匪,要吃饭、要生存。靠什么,那就是抢劫和绑票了。而绑票也有细分,送传贴给富户勒索钱财叫“飞票”,绑架人质勒索赎金,人质叫“肉票”,而绑架大姑娘则叫“快票”。

张寡妇是个很有商业头脑的女人,三种绑票行为,她第一次选择的就是来钱最快的“快票“,亲自动手绑了两个黄花闺女。您想啊,谁家的黄花闺女被绑架了,敢等到过了夜再去赎?所以往往是这边被绑到山上,那边脚跟脚赎金就送来了。

很多时候,因为回赎不及时,为保证姑娘的安全,张寡妇会亲自在门口把守,不准男人入内。查阅《洛宁县志》,里面有关于张寡妇绑票的记录:一次,有个手下寂寞难耐,想趁着张寡妇睡觉的功夫欺负“快票”,刚进房门,张寡妇躺在床上甩手一枪,“当“地一声就在这手下眉心上钻了个洞,然后暴尸三日,以惩效尤。有了这名声,快票的家属莫不诚心如意地交纳赎金,缴了赎金还对张寡妇千恩万谢。

舔刀尖生活的趟将,靠的是自己的名号,这就像现在的“名牌效应”,名气越大,“粉丝”越多。张寡妇的名号传开了,自然引得四方刀客主动靠拢,纷纷入伙,于是势力也越来越大。眼看人手越来越多,养活不了,怎么办?别看张寡妇只是个村妇,头脑却很灵活,她主动去找在洛阳驻扎的镇嵩军,要求收编。送上门的壮丁,且装备齐全,怎不让人心花怒放?很快,张寡妇的干儿子们就组成一个团,浩浩荡荡地开进洛阳的兵营里成了兵爷爷,而张寡妇呢,则骑着大马一路风尘地回到洛宁山中,不几日,又拉起一杆来,等到人强马壮了,再继续往军营里输送,俨然一个后备兵员培训学校!

作了土匪首领的张寡妇,不乏豪情狭义的一面。当时的洛宁县令汪鹤龄是个百姓眼中的“魔鬼”,为替大伙出气,张寡妇扮做普通的农村妇女,应征到汪府做起了县令爷公子的奶妈,经过仔细勘察,熟悉地形,她在当年的腊月二十五将汪鹤龄绑至洛河滩,并号召手下干儿子们打开库银,分发百姓;打开大牢,释放囚犯。而作为女首领,她却也有着仁慈的一面,想到汪鹤龄死后,他幼小的儿子将无依无靠,张寡妇不由又动了恻隐之心,并未杀掉汪,只是割下其一只耳朵以示惩罚,此举在洛宁百姓中传为佳话。

在德里村,知道张寡妇事情的老人多已过世,仅存的几个老人也只能顺着我的问题小声的“嘟囔”几句,感叹几言,对拉杆一词,很多年轻人都已觉得陌生,因此无法获知更多的信息,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他听大人们说过,张寡妇刚出村时,只是在村后的架子岭一带活动,后来势力大了才到远处。“张寡妇的拉杆的队伍自称‘民军’,据说救济过不少穷人。”他说。

老人淡淡的几句话,使我的心微微地颤了。于是想起蒋留计先生说,在写书之前他也曾到德里村采访过,一些老辈们尚能记得当时流传的关于张寡妇的顺口溜:

“月儿明,星儿少,熊耳山出了个张大脚,张大脚真是好,一心为了咱烂棉袄,烂棉袄忘不了,时刻想念张大脚!”

此外,为纪念张寡妇,蒋留计还做特意做诗一首,其中几句“洛河南北任我走,魑魅魍魉脚下踩;血染贪官鬼头颅;子弹穿透恶棍怀”让人读来备感振奋,仿佛回到那血雨腥风的年代。

一个女土匪,竟赢得如此人气指数,可见其人格魅力之高。

杀富济贫是张寡妇做刀客的主要目的,而支撑她一路走来的“原动力”,却是为给儿子报仇。正因为这个狭隘的初衷,致使她失去了更多的亲人。

势力一天天强大后的张寡妇带领他的干儿子们打着“抓住张更山,财产分割干”的口号开进德里村,一把大火烧了张家的房屋,不料被张更山悄悄地溜走。看到自家房屋被烧,张更山也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他以“助匪”的罪名将张寡妇留在家中的三儿子告上官府,使其被拉到洛河滩一枪击毙。

而后,做了镇嵩军连长的二儿子张明升到陕县陶峪村催要军饷时,也被当地人一怒之下杀死。

接连的丧亲之痛使张寡妇变成了一个疯狂的女人。她带领人马赶赴陶峪村,将全村人杀了个干干净净;而后,她又带一批人马杀往故乡,找张更山为大儿子报仇,可走在前面的“先遣部队”错把距德里村还有一道山梁的另一个村庄当成目标,趁着月黑风高,一口气杀掉该村33条性命。等到张寡妇赶到时,大错已经铸成,当时天已将亮,四周各村村民听说张大脚率领人马大开杀界,均戒备有加,张寡妇的队伍只得悻悻离去,继续寻找报仇的时机。

当刀客的目的是为了报仇,可直到临死,张寡妇报仇的目的也未能实现。

“1933年,已经弃匪从商的贺贞由许昌返家,经过(洛阳)龙门时,被国民党军武庭麟部查获,枪杀于洛阳东关大石桥下”,新版的《洛宁县志》中,一句话概括了这位豫西知名女刀客的下场。

那一年,贺贞53岁。被官兵盯上时,她正坐在从开封回洛阳找张更山为两个儿子报仇的火车上,那时,河南剿匪的通缉令上,贺贞的头颅价值5000大洋。洛阳驻军听说张寡妇又杀了回来,如临大敌,戒严街道,包围旅馆,架起机枪。却不想,住在旅馆的张寡妇看到这一阵势,竟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束手就擒。无所谓的样子反让抓她的官兵十分震惊。据说,当时老太太慢悠悠地说:“我就是你们要抓的张寡妇,不就是要我的枪吗?给你们!”说完,就丢下自己的双抢,伸出双手投降。

张寡妇在洛阳驻军的审讯室,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被捕三日后即被处决,处决那天,洛阳万人空巷。而张寡妇则在囚车里高喊:“老少爷们们,我就是洛宁的张寡妇,我是被逼拉杆的,我想报仇,”她一遍遍喊,直到最后一个仇被淹没在刽子手的枪声里。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