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

洛阳城址系列(2):平畴沃野间,指看成周城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成周城在白马寺东边,周公摄政五年时所建。当初建城,是为了圈禁商朝旧贵族,城内驻有8个师的兵力。

解放后勘查发现,成周城的范围北至邙山,南达洛河,东及偃师寺里碑,西距白马寺3里许。公元前519年,成周城正式成为东周都城,在长达205年的漫长岁月里,共有12位周天子在这里当政。

成周城成为此后城市建设的蓝本,承载过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个王朝的汉魏故城,就是在成周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我憋不住想笑,在我写成周城之前,史书把成周城说的有鼻子有眼的,甚至把“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这样的具体数字都列出来了。可当我来到白马寺东边寻找成周城时,看到的只是一大片麦地。

岁月的长河,足以抹去一座城池,而3000年前的那座城市雄姿,已经还原为沃野平畴,想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想哭。看看天,正在下雨,在黄昏的旷野里,一个人来寻找一座已经消失的城,这真是令人悲怆的事情。

可当年,周王朝曾派出8个师的兵力来守卫这座城,每个师有2500人,那些手执长戈、身披铠甲的兵士,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在这座城池里,曾有12位周天子君临天下,他们现在又在何方呢?

在中国古代都城的家谱中,成周城是一队穿着铠甲的列兵,它严肃地站在那里,不问政治,只管军事。它从一个军事的城堡,演变为一座都城,其间有世事沧桑,也有政治风雨。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成周城的具体方位,已远离今天的洛阳市区,跑到白马寺的东边去了。史料上说,成周城离洛阳11公里。因为处于王城的东面,所以又叫下都。

周朝是很注意建立根据地的一个王朝。周武王灭商之后,带领军队凯旋至今天偃师一带,一看地形,就知道这里可以做长久的根据地,可以控制东方,于是就“息偃戎师”,并派周公和召公在附近寻找可以建都的地方。

周公和召公找来找去,找到两处可以建都之处,一个是王城,上篇已经说过了;一个就是成周城,具体位置:北至邙山、南达洛河、东及偃师寺里碑、西距今白马寺三里许。

成周城的城区边沿很直很直,简直像刀割一样,古人的思想观念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还好,成周城与四四方方的王城比较起来,还是有所突破的,特意在西北角延伸出一个刀把子,打破了经纬分明、四方四正的城市布局。

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继位,但他年龄小,不能当政,就由周公摄政,帮他治理天下。周公为了凝聚家族战斗力,封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管理殷商贵族。

不料想,这些殷商贵族对新建立的周王朝怀恨在心,蓄意离间周室成员,他们对管叔、蔡叔、霍叔说:“你们三人与姬旦(周公)同为兄弟,凭什么他能摄政并代管天下?而你们只能来到这偏远之地,远离朝政呢?”这些殷商贵族的手里还有俩余钱,就经常送来些糖衣炮弹给管叔、蔡叔、霍叔。这三人的意志不坚决,最终被敌人的灌下了迷魂汤,开始反叛。

于是“三监”变成了三路叛军,他们联合了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和东方的夷族,大张旗鼓闹腾起来。周公无奈,只好亲自率师东征,平定了叛乱。周公认为,必须建一座城池,把分散居住的殷商贵族集中起来,严加看管,才能稳定刚刚建立的周王朝。

于是,他在建立王城的同时,还在瀍河以东11公里处修建了一坐下都,名叫成周。意思是“周之道,成于此”。

成周建成后,周公就把殷商贵族统统迁入城内,并派重兵把守,把殷商贵族严密监视起来。史书记载,当时城内驻军多达8个师,每师2500人,各分管一区域。其实叫我看来,这些军队决非只是用来对付殷商贵族的,他们应该有更大的用处。这应该是一支让周公完全信任的军队,虽然驻扎在城内,但有机动性,一旦东方局势有变,即能出城迎敌,投入野外战斗。

尽管成周城是一座军事城堡,但也具有城市多方面的功能。城内的房屋,多是大大小小的集团式建筑,称为“聚”,一组一组的自成单元,有点类似今天的社区。大的姓氏集团,可以成为一聚。有唐聚,有上程聚,有土乡聚,也有诸氏聚。

城中还立有宗庙,用来祭祀祖先,体现了城市的教化功能。城内还有宫殿和水榭,分别命名为“襄宫”和“宣榭”,体现了城市的行政和园林特征。但到了后来,这个城池的功能就有些紊乱了,帝王死了,也埋葬其中,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

现在看来,王城和成周城是西周埋下的两处伏笔。西周的都城在镐京,远在关中地区,难以控制东方的辽阔疆域。于是聪明的周王朝从一开始就实行两都制:镐京是西京,洛邑是东都。周公似乎已经预料到几百年后,西周必然没落,在关中是坐不稳江山的,只能迁都到洛邑。

不喜欢看《东周列国志》,因为那段历史杂乱无章。你看那历史的列车,缓缓驶入东周车站的时候,车厢内的诸侯已经很不安分,他们纷纷走出硬座车厢,跑到周王室的软卧车厢里,窃窃私语,密谋哗变。

这时的火车头里,坐着忧心忡忡的周平王,他把握着方向盘,掌握着国家走向和历史进程,但他实在是力不从心。面对混乱的局势,他感到前程迷茫,他看遍华夏大地,也只有洛阳这块地方可以停靠这列火车。于是在公元前770年,他提着破烂的行李,率领着王公大臣,在洛阳车站下了车。从此周朝的都城,迁到了洛阳。

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东周”这一页。这篇文章好像没有主线和构思,乱糟糟理不出什么头绪,字里行间都是“礼崩乐坏”,谁触摸了这段历史,手指头上都会有血腥。那乱马交枪的时代氛围,使后人眼花缭乱。

周平王也看到了这一点,他登上洛阳城北的邙山,很奇怪这座山为什么这样平坦,似乎周王朝从此再也不能崛起。天空中似乎也布满了战云,乡野间游动的一辆辆牛车,也似乎掩藏着列国纷争的战表、承载着策士的阴谋。他感到危机四伏,各国诸侯已经不把他这个天子放在眼里。唉!这是一个让周天子感到酸溜溜的时代,有的诸侯出巡,竟然也坐着6匹马拉着车,虽不是“天子驾六”,却也是“诸侯驾六”了。形势严峻,部下不听领导的话了,要和领导平起平坐了。

所以东周初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也只能居住在周王城中,坐观列国争霸,而自己却一筹莫展。东周自周平王至周景王12个王,均在周王城里面办公,周王城作为东周都城,历时300多年。

公元前520年,已至春秋末期,东周王室内讧,王子朝发动叛乱,占领了王城,自立为王,周悼王为避王子朝之乱,迁到了周王城东边的成周城。

实际上早在一年前,也就是公元前519年,周王室看到王城大乱,已经找好了退路,计划以成周城为都城。刚刚上台的周敬王,一方面受到王子朝余党的威胁,心中不安。一方面看成周城年久失修,心中不快。决定重新修城,加强城防。

当时的晋国离都城较近,其国君也还算听话,周敬王就指示晋国出来帮忙,扩建成周城。周敬王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09年,在晋国的支持和帮助下,一些诸侯国也纷纷出工出钱,派出奴隶和士兵来到洛阳,为周敬王扩建都城。史书记载,由于计划周密,分工明确,仅用了30天时间,成周新城便扩建成功。宫殿、宗庙等一应设施齐全。

实际上,30天时间连一座宫殿都盖不起来,更不用说对成周城进行系统的梳理和修缮了,一些史料不真实地夸大了众诸侯的功绩。真实的情形是:这些诸侯过来“帮忙”,也只是过来应应景罢了,他们敷衍了事,搞了不少豆腐渣工程,以致于今天连一块柱础都没有留下。

敬王迁居新都之后,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也都先后住在这里,共历11代,历时200多年。其间,周考王是杀了自己的哥哥思王之后自立为王的。他怕自己的弟弟揭重演此类丑剧。就把揭封到故都周王城另建邦国,又来了一个“小西周”。

这个“小西周”不是天子国的西周,而是东周王室的近亲小邦国,与诸侯并列。它的国君也不称周王,而称君或公。揭是“小西周”第一个国君,称西周桓公。现在想一想,那时的局势可真是乱如牛毛,且不说各诸侯国之间打打杀杀,纷争不休。就是周王室内部也是刀光剑影,时不时弄出来一个“小西周”来。轮到东周最后一个天子赧王姬延的时候,他在成周城简直住不下去,只好跑到洛阳南边的伊川居住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小小的成周城不可能得到维护与扩建。到后来,天子之城,竟然没有诸侯之城规模大;城周城也没有齐国的临淄城繁华了。

王成和成周城的特点,是规模小,若论起城市的规模,都不是它们的长项。两座城甚至连一座宫殿都没能留下来,但我觉得这两座城的功绩大大的。其一是它们留下了城市建设的形制,为后来人们建城提供了依据。这正像一条路走着走着没有了,是因为和别的路交接了;城周城走着走着没有了,是因为融到汉魏故城里面去了。其二是两座城的选址太好了。后来的洛阳城几经兴废,搬来搬去,但都没有远离这两处城址,其中周王城的城址,还成了新兴洛阳城的市中心。

所以,周王城广场上,就得有“周公营造洛邑”的雕塑;洛阳人的记忆里,就得有王城和成周城。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