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家军”的创建者种世衡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提起北宋的将门伟业,民间总爱夸说“杨家将”,这不免使拥有天波杨府的开封人感到自豪。其实,为北宋立下赫赫战功的,还有出自洛阳的“种家军”,这是比“杨家将”更正规的“国军”。
这支部队一直维系到北宋末年。《水浒》中鲁智深和史进说起的“老种经略相公”,指的就是“种家军”的将领之一种谔,他的父亲就是北宋名将种世衡。
一
洛阳人读《水浒》时,很难想到“鲁提辖”的长官是洛阳人,这是因为书中有个细节没有展开写。现在,让我们顺着他“拳打镇关西”那段文字读下去,便会渐渐清楚了。
《水浒》第二回写道:好汉九纹龙史进,到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寻找师父王进,走到渭州(今甘肃省平凉市),遇到鲁达(当时他尚未称“鲁智深”)。鲁达时任渭州经略府提辖(是“提辖兵甲盗贼公事”的简称,主管训练军队和督捕盗贼,职位并不低)。他听说史进要找王进,就介绍道:“俺也闻听他的名字。那个阿哥不在这里。洒家听得说,他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
请注意:这里出现了“老种”和“小种”。“老种”是指种谔,洛阳人,是镇守延安府的名将;“小种”即指种师道,是镇守渭州的名将。宋王朝把“老种”、“小种”都放在关键岗位,足见其对“种家军”的重视。当时,鲁达因要向史进介绍这两位洛阳人,与史进入店吃酒,遇到了不平事,于是就找了一个茬,把渭州关西镇的郑屠打死了。
他打死人之后,当地政府却不敢拘捕他。因为种家军的威望和势力太大了,他的后台太硬了。书中写渭州府尹不敢立即捉拿犯罪嫌疑人,先去请示了“经略相公”,得到准许后才敢下文书捉人,足见“经略相公”的权力之大。
《水浒》中有好几处提到老种经略相公。譬如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青面兽杨志,都在他手下任过职。金钱豹子汤隆,也以在他手下打造过兵器为荣。这些好汉,为啥对姓种的将领这么佩服呢?
原来,老种的父亲种世衡,是和范仲淹齐名的北宋名将,此人不但在军事防御上有一套,在地方工作方面也很有成绩,还是著名的画家。他的3个儿子,每人带领一支劲旅,号称“三种”,并由此形成种家军,屡屡为宋朝建功,在民间很有威望,时人亲切地称其为老种和小种,这比称呼老爷更为亲切。不过,这里的“种”读chóng,而不是读种子的zhong。
比起老种和小种,种世衡的名气更大,名列《中国历史百大军事统帅》一书。公元985年,他出生于洛阳。其祖父种诩,曾担任北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其叔父种放,乃是北宋著名易学家。种世衡幼年失去父母,随叔父生活。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他步入仕途,为官一生,主要功绩在于镇守边防。《宋朝事实类苑》记载他有8个儿子:种古、种诊、种谘、种咏、种谔、种所、种记、钟谊。其中种古、种诊、种谔战功显赫,关中百姓称其为“三种”。种世衡的孙子辈中,将才多多,其中以种师道最为有名。
自种世衡创立了种家军之后,他一家三代保大宋,在与西夏作战中屡建奇功,时人誉其“种家军”。
二
种世衡不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28岁时,他因叔父种放的荫恩而得官位,到洛阳西边的渑池县任知县。当时的渑池县穷得叮当响,城内香客不忍附近山上的那座破庙荒废,于是找到县衙,请求新任知县种世衡划拨银两予以维修。种世衡说:修庙可以,但眼下正值农忙时节,不得影响农活,就你们几个人去修吧。
那些香客热情很高,经过数十天抢修,工程即将完工,就等着更换大梁了。可是香客们大多是年迈之人,大梁粗大沉重,怎么也抬不动。工程被迫停止,于是他们又来找种世衡商量,让他想想办法。
种世衡笑了,说:这有何难?你们都请回吧,保准明日上午上大梁!
第二天早上,他命几个衙役剪短了头发,扮作摔跤人模样,自己骑上马,让“摔跤人”走在马前 ,招摇过市。不一会儿,围过来许多百姓。
种世衡对围观的人说:“我们准备到山上庙里教习摔跤。有愿意去看的,可以跟着去看。”一大群百姓紧随其后来到庙前。种世衡说:“要摔跤,得先打开场子,可这根大梁横在这里很碍事,来!大家先将大梁抬上山墙,然后再看摔跤中不中?”大家齐声说 :“中!”于是齐心协力把大梁放到位。然后,大家去看那场非专业摔跤,种世衡则笑眯眯地走开了。
公元1040年,西夏王李元昊统兵犯宋。宋仁宗听说种世衡有计谋,就让他到边城宽州(今陕西延安东北)上任,抵御西夏军队的入侵。
种世衡来到边关一看,西夏军队主要是骑兵。而对付骑兵,第一轮打击须靠箭镞,得有相当密集的“火力”遏制骑兵进攻。由于士兵数量有限,他决定发动百姓练习射箭。但百姓们只顾生产,练习射箭的积极性不高。他就想出一个怪招:用白花花的银子做成一个个箭靶,规定谁射中了,箭靶上的银子就归谁。老百姓看完告示,议论纷纷:“这是破天荒的事啊!也是送到眼前的银子啊!”于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第一天试射,百姓挟弓带箭,如潮水般涌来。一天下来,有那善射者竟弄走一小篮子银子。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练习射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的自制箭靶子,不分昼夜在家里练习,技巧越来越高,能射中箭靶的人越来越多。
为进一步提高射技,种世衡加大了射箭的难度,把银靶面积缩小,但粘贴的银子厚度加大,银子的总重量不变。这更调动了那些射箭高手的积极性。经过层层选拔,成百上千的射手涌现出来。每次比赛射箭,宽州都像过元宵节一样,热闹之极。
看着大伙儿热情高涨,种世衡又出台新措施:交代手下向百姓分派徭役时,也弄许多靶子,射中者可以减免徭役;违反法律之人,射中者也可从轻治罪。这样一来,练习射箭的群体扩大了,半年下来,宽州百姓人人善射,西夏军队来侵时,神箭手一齐上阵,大显神威,射得西夏人心惊胆战,抱头鼠窜。
三
公元1040年,西北战事吃紧,正是西夏军常袭延州(今延安)之时,朝廷很为此发愁,在军事和外交上想了很多办法,但还是很被动。种世衡考察当地地貌后认为:必须在延州东北200里处筑城,以强化延州的第一道防线。
种世衡以惊人的胆略和勇气于旷野之中,一边率军与敌作战,一边率众筑城。这种建城方式十分危险,军民皆暴露于旷野,人畜无水饮用,多数人认为这样容易被敌军围歼,纷纷打起退堂鼓。他力排众议,命令就地掘井,挖至150尺,遇到石层,不见一滴水,怨声四起。他顶住压力,坚定地说:“过石而下,将无泉耶?”他又说:“凡徒工运一畚土石上来者,偿尔百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结果“过石数重,泉果沛发,饮甘而不耗”。甘甜的泉水喷流不息,随意饮用而不干涸,军民齐声欢呼。
种世衡在边关推广此法,设置堡垒,步步为营,有效地遏制了西夏军的进攻。“兵民马牛皆大足”,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稳定了军心民心。朝廷听到这个消息,认为建城设堡御敌的办法管用,在表彰他的同时,命名这座新城为青涧城。
种世衡还教育军民与羌民和睦相处,这样一来,每当西夏军来扰,羌民便火速来报,使宋朝军队有所准备。他似乎已领略“人民战争”的意味。
当时范仲淹统领西北边防,听说种世衡擅长发动群众,并能与当地少数民族搞好团结,他便在巡视环州时召见了种世衡,让他担任环州知州。种世衡不负重托,与当地少数民族建立兄弟般诚实可信的关系,“由是得其死力”抗夏以保大宋,以致西夏军不敢进犯。
种世衡发现,西夏王李元昊手下有两员猛将,一个叫野利王,一个叫天都王,各统一支精兵,是西夏王的左膀右臂。他想:要钳制西夏国,必须除掉西夏王的这两个心腹,于是就利用一个和尚,实施了一条离间计。
这和尚名叫法嵩,在种世衡的劝说下从军。种世衡派他潜入西夏当间谍,告诉他到了西夏国之后,一定要设法面见野利王。临行,他将一锦袍交给法嵩,如此这般交代一番。
法嵩穿着锦袍来到西夏国,开始打听野利王的行踪。西夏人疑其是间谍, 审讯他时,从其锦袍的领子里查出一封种世衡写给野利王的密信。西夏王听说后,怀疑野利王要反叛降宋就把他杀了。种世衡用一件锦袍,假人之手除掉了野利王,为宋朝除掉了一个劲敌。
四
种世衡这个洛阳老乡不简单,不但能在军事行动中从宏观上运筹帷幄,而且能把工作做细。种世衡让他的一个儿子专门负责治疗士卒疾病工作,让他亲自为患病士卒料理药汤和饮食,若其有不周之处被他发现了,就要受到严加责问,甚至遭到鞭笞。士卒们得病后,都能得到比较周到的关怀,病中士卒都很感动,盼着痊愈后重返前线。
对于辖下的羌族百姓,种世衡常去慰问,自解佩戴的宝刀或器物赠给羌族部落首领。对羌人中能及时反映边境敌情者,种世衡经常宴请他们,由此受到境内羌族人的爱戴。
羌族中有一支牛家族,首领名叫奴讹,性格倔犟,仇视汉官,宋廷官员每来巡视,他总是避而不见。这一天,种世衡托人给奴讹捎信:明日早晨,我到你部族中去慰问。
当天晚上下起了大雪,举步维艰。次日一大早,种世衡起来准备行装,要去慰问奴讹,部下都劝他:“这个羌人仇视我们,向来不合作,粗鲁凶悍,您贸然前去,恐有不测;且大雪封山,道路难行,万不能去!”
种世衡认为有诺在先,岂能违约!于是他冒险迎着大雪前往了。
那奴讹料定,大雪纷飞,种世衡肯定不会前来,因此坦然卧于帐中。结果,当日上三竿,种世衡来到他的帐前时,他还没有起床,一时羞愧交加,顿着脚说:失敬至也!连忙把种世衡请到上座。饮了一会儿酒,他不解地问:你们汉官从来无人敢来我的地盘,难道你就不怕我杀掉你吗?种世衡只是笑而不答。奴讹敬酒道:大雪封山,飞鸟不临,你竟然如约前来,真是令我佩服!从今往后我绝无二心,要与种大人一起,共同抗击西夏军!
种世衡也不是一味的“温情主义”,对那些与大宋对抗的部落和势力,他则坚决派兵镇压。他的这些团结大多数、打击极少数的措施,使他在当地越来越有威信,辖境内的羌人基本都归顺了大宋。
种世衡在边境经营多年,积谷筑城,抚练士卒,还用计促使西夏王朝和北宋和好了一段时间。他任劳任怨,功绩卓著。仁宗感叹道:“边臣若此,朕复何忧!”
公元1045年正月初七,常年奔波在边防线上的种世衡,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享年61岁。他留下的“种家军”,到了他儿子和孙子手中,更加骁勇威猛,和“杨家将”一起,共保大宋。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