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别了,前门胡同(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新年很快来到了,前门东区胡同里并没有太多的喜庆气氛。元月初,我又来到这里。一路上,很多胡同静悄悄的,居民已极少见到。几个胡同里居民忙于搬家,还有一些胡同充斥着砸墙声。西兴隆街、鲜鱼口街、草厂三条、草厂十条、新革路等胡同已是满目疮痍,几株落尽叶子的大树,顽强地挺立在断墙和废墟之间。树旁残存几幢孤零零的房子,裸露的梁柱、灰色的瓦片,与微翘的飞檐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2006年元月12日,天空飘着小雪。中午我抽空来到草厂胡同,雪中的老宅别有一番韵味。西兴隆街已不再兴隆,两侧开始安装蓝色挡板。这条有300多年历史的老街曾商铺林立:纸庄、服装铺、粮店、副食店、煤铺、染料行、茶店、西药房、理发铺、铁工厂、眼镜店、羊肉铺、藤铺……可如今,满眼充斥着房子骨架和断壁残垣。

临近春节。西打磨厂街两侧店铺加速搬迁,西端更是一片废墟,维修中的前门似乎漂浮在废墟上。前门大街上少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两侧的店铺大多大门紧锁。一排排铁架子将这些老字号挡得严严实实,架子上挂着巨幅横幅,写着“传承老北京历史文脉、保护古都”等字样。



在中芦草园胡同19号,男主人告诉我,这座院子是他在宫中教书、属正黄旗的爷爷建造的。房屋和影壁保存完好,院子小巧而整洁,窗格古色古香,室内陈设也很典雅。男主人喜欢京剧,四壁挂的饰物处处透出雅致。影壁的西侧本是木门,因年久失修,新建了水泥的圆门。家住草厂三条27号的<!--?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袁先生一家3口居住面积70多平方米,装了塑钢门窗,卫生间、储藏室、家电、暖气一应俱全。

在拍摄胡同和居民的同时,我也查找了有关资料,了解这些胡同和老宅的历史。这里的胡同66%始建于明朝,25%始建于清朝,7%始建于中华民国时期。这里3条东西向的主干道分别是:西打磨厂街、西兴隆街(西端为鲜鱼口街)、北芦草园胡同。其中,位于西兴隆街与北芦草园胡同之间的长巷一至五条、草厂胡同一至十条是前门东区胡同的中心,很有特色:南北弧形走向,首尾交错相连,俯瞰外形酷似一条平躺着的鱼。长巷一至五条胡同组成鱼头,鱼口处即为鲜鱼口街,而草厂一至十条如同鱼的10根肋骨。

据明《桂萼文襄集》记载:“正阳门外东偏,有古三里河一道,东有南泉寺,西有玉泉庵,今天坛北芦苇园、草场九条巷,其地下者俱河身也。”这里的胡同是顺着旧日的三里河水势走向而逐渐形成的,故呈现弧形。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写明:“羊房草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条胡同。”清《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芦草园即坊巷胡同集之芦苇园也,盖前明积草之地,故其北草厂诸胡同皆以是名。”草厂一至十条胡同曾是明朝宫廷羊房堆放草料的地方。


清政府为防叛乱,曾只允许满族人居住在北城(前门及城墙以北)。很多外来人口往往到南城落脚,并把落脚处作为同乡联络聚会的场所,大量的会馆在前门东区胡同应运而生。据清《京师坊巷志稿》记载,仅草厂一至十条就有27处之多。

2003年公布的《崇文区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名单》中,前门东区胡同有68处。至2006年2月8曰,仍存有61处。2004年4月,崇文区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前门东区胡同里现状保存的文物普查单位多达47处,以会馆为主,还有寺庙教堂等。至2006年2月8日,仍存有41处。

在这些保护院落和文物建筑里,听老北京居民介绍老宅的掌故,实在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在我拍摄时,听居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赶快多拍些,马上要拆了。”总憾、感伤、焦虑……种种表情令人难忘。在不断领略这片胡同区魅力的同时,我也感到了了用相机多记录影像的责任。

到2006年年底,正义路南延、新革路、西河沿路、茶食街和西兴隆街等5条道路将全部建成通车。未来,这片曾具有完整风貌的胡同区将被切割成怎样一番模样?现有的老它又能保留多少?有多少老北京居民能回迂到他们熟悉的土地上?我满怀期待又心存忧虑。因为我知道,无论怎样,我所熟悉的前门胡同已渐渐离我远去了。

曾经午夜梦回,我见到了熟悉的前门胡同,可梦境中的胡同却是那样模糊。也许,找还是忘不了拍摄这些胡同的快乐时光,还会常常想起曾经生活在这些胡同里的人们。

别了,前门胡同。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