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别了,前门胡同(一)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2005年7月的一天,我然经过祈年大街,建设银行大楼南侧成排的破旧平房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在首都第一次看到如此破旧的房子,且如此大的规模,匆匆拍了几张作为记录就离开了。我记住了西兴隆街和草厂胡同。9月初,我带着相机走进这片位于前门大街与祈年大街之间的胡同区。面积约l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胡同纵横交错,达30余条,遗存的传统风貌很浓,且与市内胡同有很大的区别:胡同很密集,大多为南北走向,很多院落大门是东、西开门。

这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末、清代、民国建筑,这些老宅历史大多有100年至200年。少量甚至在300年以上。斑驳的墙砖、残破的木门、磨损的石墩,都在诉说时光的变迁。不少老宅还很气派,砖雕也很精美。由于百年来基本未作维修和改造,感觉这片老宅群很原汁原味。家境殷实的居民早就搬出去了,剩下的很多是并不富裕的人家以及一些租住在此的外来人口。走进胡同,我仿佛走进了中华民国初年的江南古镇,只是这里没有河道,街巷更多。这里的人口密度很大,胡同里随处可见开心闲适的人们:闲坐聊天的老人,打牌下棋的中年人,嬉闹奔跑的小孩,遛狗的家庭主妇……在西兴隆街及靠近前门大街的几条巷子,有各种风味小吃店,有销售杂货的露天摊贩,有修车摊、修鞋铺、服装店、露天理发店和菜场也有好几处,生意很是兴隆。

拍摄的时候,偶尔与胡同里的居民闲聊两句,得知一些胡同将会于2005年年底或2006年被拆除。确实,这里破旧的老宅、简陋的居住条件与首都形象是那样的不和谐。从表面看,胡同大多宽敞整洁,几乎每个院内都有大树,花草藤蔓点缀其中。然而,走进一些大院,往往不足百平方米的面积上,房屋建得满满当当,其中也有不少违章搭建的房子,有几户甚至十来户人家居住。房间内则很拥挤,陈设也极为简陋,缺乏卫生设施,这也是胡同里几步就能见到公共厕所的原因。也有一些私宅保存完好,属典型的三合院、四合院,仅一家几口人居住。室内经过精心装修,家电、暖气、厨卫一应俱全,居住十分舒适。

10月初,我惊讶地发现长巷头条已基本拆完。我也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加大了拍摄节奏。经常穿行于这些胡同,我似乎也成了这里的一员。这里的居民很友好,我把镜头对准他们,很少遇到不配合的情况。还常常有居民主动给我介绍一些老宅的历史,拉着我到他们的院内和房间看看。 熟悉的胡同里,走动的人很少,安静得可怕。不知是因为寒冬减少了户外活动,还县很多人家已经搬往新居。本想把上月拍的几张胡同人像交给他们,也因无人在家未能如愿。不知手中的几张照片还能否交到他们本人手中。带着落寞,准备出胡同从前门大街打道回府。在得丰西巷,几个拆迁工人正在拆屋,四周已是一片废墟。—位居民站在废墟上低头沉默良久,群群白鸽在空中不断盘旋,似乎在寻找曾经的家园。

12月17日,这里搬家车辆出出进进,我已很难看到居民三五成群聊天、儿童群体玩耍的场面。“我就喜欢这样的生活,鸟儿来了,就像街坊邻里的串门儿。石榴都是留给它们吃的,你看都把石榴啄成对半儿的了。以后去哪儿找它们,它们还能找到我吗?”在北芦草园52号院中,听着女主人这样的话,寒冬的日子里,心底交织着暖意与酸楚。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