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石灯胡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石灯胡同石灯庵

  西城区有条伶麟阁路,麟阁路的街西有条石灯胡同,胡同的名称来源于一座寺庙石灯庵。

  石灯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庙,它始建于唐代,初名吉祥寺。元代泰定年间重修,到明代万历年间又一次重修时,改名叫石灯庵。

  吉祥寺改叫石灯庵有个来历。明代万历年正是神宗朱翎钧在位时期,他统治时间最长,有48 年。这期间,南方有一位法号名叫真程的和尚千里迢迢进京求发展,他在京城浏览一番,目光落到了吉祥寺这座古庙上。自筹款项,把因时光侵蚀而墙损屋坏的吉祥寺稍加修葺,便栖下身来。以后化缘集款,手头宽裕了,又把这座千年古寺彻底整修了一番,以图长治久安。

  在整修过程中,发现了一件稀罕物。那是在庭院殿堂已修葺一新,正在清理古井时,从井底挖出的一座石幢。这座石幢的样式很特别,非常像一座灯台,幢壁上还镌刻着一部《般若心经》 ,为唐代广德二年(公元7064年)由少府裴监施,朝请郎赵偃书写。古寺刚修理好,古石灯便现世,这无疑是一件吉祥喜庆事,于是和尚真程就把吉祥寺庙名改作了石灯庵,用石幢做了庙名。

  石灯庵修整好,真程和尚便在石灯庵常驻下来。这位和尚真是位恪守传统的出家人,他不尚奢侈,粗衣陋衫,朴实无华,敬业勤奋,十分虔诚,每日早晚诵经不已。二十多年如一日,没有一天松懈,没有一天听不到诵经声。他不仅对神佛尊敬有加,而且对现世生灵爱护备至,每年要在石灯庵举行放生活动,把每年的1 月8 日定为放生日。逐渐地这一活动名声远扬,京城老幼皆知,遂成为放生节日。这一日京城有身份有地位并热心此道的人,譬如翰林、富绅等上层人士咸集于寺内。庭院中摆放着从俗人手里收集来的一笼笼鸣啼婉转的鸟雀、一盆盆活蹦乱跳的鱼虾和一筐筐鲜活的蚌螺。香烟缭绕,敲磐诵经声声。仪式过后,鸟雀开笼,展翅飞向蓝天。水生物则运送到皇城的金水河,破冰放归自然。为什么不把鱼虾蚌放进一般的沟壕护城河里去,而是放归到金水河里呢?这是真程和尚的慈悲为怀的善心考虑,因为别处的水面,谁都可以涉足,鱼虾很有可能再遭受二次涂炭:被人打捞去果腹或卖钱为生。而皇城禁地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够靠近的。所以放进金水河,就可以避免它们再落俗人手里成为佳肴。文化人对真程老和尚的善举大加赞扬,常有赞美诗句问世。例如麻城的刘侗曾有《 石灯庵放生》 篇:“知味应知痛,将无观我生。岂望鱼鸟报,难远见闻情。飞稳如人意,鸣悲作佛声,老僧相为切,汲汲晚堂羹。”赞美老和尚不图鱼鸟的回报,关切它们的生存。

  由于文人墨客的渲染赞扬,石灯庵更加闻名京城。

  清代时,石灯庵的佛事不那么旺盛了,倒是它周围的野景吸引着文化人流连忘返。清代的《 天咫偶闻》 记载过这里的景物:“然西傍官沟之上,窄港相通,石桥互接,或依茂树,或亘颓墙。花依篱角,略辨人家, 金晃刹竿,最多古寺,花依篱角,略辨人系,且城带西山,离离瘦碧,尘飞夕日,点点疏红,虽不能速角胜江南,亦无复东华尘梦矣。”官沟石桥,茂盛的树丛,倒塌的墙壁,古寺旗杆,花篱人家,西山狭水,夕阳落红,虽然不能与江南景色相媲美,但景色幽静深远,亦带有北方风景、京华梦幻的韵味。古寺在这里反倒成了点缀。

  景色如此之秀美, 诗歌便也由诵咏僧人善举转向咏赞自然景物。像汤西崖少宰的“岿然削出此香台,恰在兼蔑野水限。”便可知诗人是如何迷恋石灯庵附近的风景。

  今非昔比,今日这里早已成为稠密居民区,芦苇野水已如梦逝去,而代之以城市的喧哗。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