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自古销金窟 八大胡同里的陈缘旧事(2)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余三胜戏路宽,文武皆佳,擅长剧目有《定军山》、《当锏卖马》、《鱼肠剑》、《碰碑》、《捉放曹》、《打棍出箱》、《牧羊圈》、《楚庄王》、《乌盆记》等。道光、咸丰年间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京剧三鼎甲”,系京剧形成之初的代表人物。其子余紫云,是“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其孙余叔岩为京剧“余派”老生创始人。

值的一提的是曾住37号的张二奎。张二奎(1814~1860)是著名京剧老生演员。又名士元,原籍河北衡水,幼时随父经商来京,嗜爱戏曲。二十余岁时曾任工部都水司经承。常以“票友”身份在和春班客串演出。张二奎因触犯规定而被革职,为了生计,他正式下海搭和春班演出,后入四喜班。1845年成为四喜班主演和领班人。咸丰年间自组双奎班。

张二奎在北京的故居有两处,一处位于永定门大街路东之忠恕里;另一处就在石头胡同39号,院内有东、西房各2间及南房1间,大门坐西朝东,现为民居。

张二奎嗓音宽厚洪亮,唱腔朴实,不尚花腔,咬字坚实,以高亢激越、平稳沉炼著称。时称“奎派”或“京派”。他与余三胜、程长庚并称京剧形成初期的“老生三杰”、“京剧三鼎甲”。曾当选为精忠庙会首。因其扮相雍容大方,擅长演帝王贵胄一类角色,以“王帽

戏”著称。常演剧目有《打金枝》、《金水桥》、《上天台》、《回龙阁》等。宗奎派唱法者有许荫棠、常九峰、周春奎、刘景然等,声名显赫,时有“年少争传张二奎”的诗句。其舞台生涯不长,咸丰十年据传因其母病逝,治丧大摆排场,“以优伶潜用官宦排场举动”而定发配罪,死于通州。门下弟子有杨月楼、俞菊笙,时称“文武双璧”。

朱茅胡同

朱茅胡同原名猪毛胡同。

朱茅胡同位于大栅栏地区的中部,全长240米,宽2.3米。共有1号到49号,约49个院落。

胡同北起大栅栏西街,南止燕家胡同南部,西面是燕家胡同与它并行,东面则是朱家胡同,在它的北部有一条东西方向的横街(西杨茅胡同)穿过,南部与燕家胡同并入一处,总称为燕家胡同,它处于八大胡同的包围之中。1949年前统计有妓院11户,他们是:忠福院、富桂堂、清华院、会友茶室、银香茶室、银香、春香院、艳福茶室、兴华园、华美楼、魁顺。最知名的则是今天的9号院,这是一座二层的小楼,实际上也是由南楼北楼与西楼组成的带天井的一个院落,其上下共有28间房,每间只有8-10平方米。它有一个拱形的楼门,上有砖雕的“福禄”二字。在这两个字的上方则是砖雕“聚宝茶室”的牌匾。

在朱家胡同的北出口东面还有一座二层小楼,但原用途不可考,现为旅馆。西面上世纪80年代是一家国营的小吃店,今天则是几家小商店与一家旅馆所在。但它的历史不可考。

棕树斜街

棕树斜街,位于大栅栏地区东南部,东北至西南走向。北起大力胡同,南至石头胡同,全长310米,宽7.8米。门牌1-103号,2-80号。

清代称王寡妇斜街,后改称王广福斜街。1965年将广福巷、口袋胡同并入,改为现名。明末清初妓院较多。当时有王姓寡妇在此开设妓院很有名气,故得此街名。清《京师坊巷志稿》就称王广福斜街。1965年,定名棕树斜街。目前棕树斜街还有一条二条两条街道。清末民初,街内曾先后建有山西汾阳会馆、江西新建会馆等。另有一品香浴池、蒋记饭馆、落子馆和演唱河南坠子和大鼓的娱乐场所以及当铺、酒馆等。旧时这里是三等妓院的集中地,为“八大胡同”之一。旧时之所以这么多的三等妓院集中在这儿,主要是由于原在韩家胡同的一等与二等妓院中的北方妓女被南方新来的妓女挤压到此。历史上有名的有久香茶室、聚千院、贵香院、双金下处、全乐下处、月来店下处等20多家。另有一品香浴池、落子馆、酒铺、店铺等。有妓院20余处。现均为民居。街中部有棕树斜街小学。1949年前统计时计有妓院9户:广兴院、金鸣院、宝顺茶室、文华院、连升茶室、双福茶室、萃湘茶室、荣鑫楼茶室、同义楼。

元兴堂饭庄的原址也在这条街上,元兴堂饭庄系牛街厨子冯金轩创建于清咸丰年间。当时服务对象主要是清廷王公大臣、绅商富贾。民国初年也多为军阀政客,北洋政府的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等常至用餐待客,曾鼎盛一时,1932年倒闭。

朱家胡同

朱家胡同一直叫朱家胡同,其北口在今天的大栅栏西街,中部转弯后向东与大力胡同相接。其原名留守卫。留守卫是辽金时之禁兵营卫故址。朱家胡同,早年曾分为留守卫胡同和羊毛胡同。它全长220米,宽4米。

民国时期这条胡同有三等妓院20多家,历史上有名的有怡春楼、陆生院、洪顺下处等,1949年前统计时还有妓院9户:迎宾楼、瑞福院、名花楼、美源楼、两顺下处、金生楼、民乐院、久香茶室、全合。与朱家胡同相连的有清风巷、清风夹道、朱茅胡同、西羊茅胡同等。在这条胡同中也住过不少名人。

韩家胡同

韩家胡同原名韩家潭,位于大栅栏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陕西巷,西至五道街,其西口与铁树斜街、堂子街、五道街汇合相通。全长360米,均宽5.7米。门牌1-57号,2-82号。明代此处地势低洼,凉水河一条支流在此积水成潭,故名寒葭潭。清代因内阁学士韩元少在此居住,改称韩家潭。1965年改为现名。

清康熙初年,戏剧评论家李渔寓居于此,建芥子园,后改为广州会馆。这条胡同还有浙江上虞会馆、梨园公会等。

四大徽班进京。其中以程长庚、徐小香、卢胜奎、杨月楼为主的三庆班就住在韩家潭。后有很多剧团和京剧名家也寓居于此。时有“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之说。

20世纪50年代,以谭富英为团长、裘盛戎为副团长的太平京剧团驻在韩家潭。老北京的梨园公会就设在韩家胡同36号院。

最初,八大胡同是伶人活动的地方。清朝禁止官员嫖娼,于是人们就找娈童,娈童大都出身梨园的旦角,其寓所就集中在韩家潭一带。庚子之乱以后,朝纲紊乱,官方已不管嫖娼之事,此时才有了真正的妓院。之所以私寓集中在这儿,就因为“徽班进京”。但“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790年乾隆帝为举办八十大寿,命浙江盐务大臣承办皇会。闽督伍拉纳命其子亲率安徽三庆徽戏班进京祝禧演出,便下榻在韩家潭。

齐如山先生在《齐如山回忆录》中所说:“私寓又名相公堂子。在光绪年间,这种私寓前后总有一百多处。光绪二十六年以前四五年中,就有五六十家之多。可以说都是私寓。”这私寓指的就是娈童居住之所。

写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的《听春新咏》曾载:“小庆龄、三庆部。色秀貌妍,音调体俊,寓居樱桃斜街之贵和堂。”(樱桃斜街与李铁拐斜街、韩家潭、五道庙交汇处)这贵和堂“座无俗客,地绝纤尘。玉轴牙签,瑶琴锦瑟。或茶熟香清,或灯红酒绿。盈盈入室,脉脉含情。花气撩人,香风扇坐。即见惯司空,总为恼乱。拟诸巧笑之章,当嫌未尽”。《燕京杂记》也曾记载:“优童之居,拟于豪门贵宅。其厅事陈设,光耀夺目,锦幕纱橱,琼筵玉几,周彝汉鼎,衣镜壁钟,半是豪贵所未有者。至寝室一区,结翠凝珠,如临春阁,如结绮楼,神仙至此当迹矣。”

这条胡同多为“南班”妓院,历史上有名的有环采阁、金美楼、满春院、金凤楼、燕春楼、美仙院、庆元春等20多家。

1949年前统计有7户:满春院、星辉阁、美仙院、环萃阁、春艳院、留香园、明花院。1949年在韩家潭和百顺胡同设有8个妇女生产教养院。

现在的韩家胡同21号原为一家清吟小班,这所院子比较宽畅,只有南北两面有两层楼房,每面都是楼上4间,楼下4间,两面共16间房,房子比二等妓院要好一些,每间约有10平方米。

韩家胡同15号原是一家茶室,已破损,现为民居。

韩家胡同32号,所有的资料都认为这是一家茶室,我在确认时,一位在这儿住了几十年的大妈说,这儿其实是一家饭馆。当然也主要是供给妓院的人们。院内已很破败。居民们不知道保护与生活兼顾的出路在哪儿。

韩家胡同还有一家茶室在现在22号的地方,但现在这个位置是一个公厕。我们没有找到。

博兴胡同

博兴胡同原名柏兴胡同。博兴胡同只有200米长,其北面有大力胡同,南面有小椿树胡同相平行,从棕树斜街的中部向东一拐,就是博兴胡同北口。在这200米之内就有妓院13家。

现在保留下来的老院子还有10座左右。

蔡家胡同

蔡家胡同一直叫蔡家胡同,这条街上肯定原有一家姓蔡的大户。

蔡家胡同东口在前门大街,西口在煤市街,其北有王皮胡同,其南有施家胡同与之平行。胡同全长279米,宽2.7米,

蔡家胡同的主要特点是有许多精巧的老宅。施家胡同中有的大宅的后墙也在这条胡同中。在八大胡同的另一种说法中蔡家胡同也是八大胡同之一,根据它所处的位置以及老人们的回忆,我们可以说当年这儿也有相当多的二等与三等妓院,另有不少暗娼存在其中。

大百顺胡同

大百顺胡同,曾用名百顺胡同前河、后河。位于大栅栏地区的南部。起于韩家胡同止于小百顺胡同,东北走向,全长250米,均宽5米。它位于百顺胡同的西端,其西侧与五道街相邻。

大百顺胡同的特点是弯多而窄,呈一个U字型。其中老宅保持得比较好。我认为其遗风也比之其他胡同更有味道。

明代称河南营,因凉水河从其北边流过。清初改名为百顺胡同后河。1965年,改称大百顺胡同。

在12号院1952年成立了新民剧团,有演员23人。

大百顺胡同40号是俞振庭的故居,1917年曾于此院创办斌庆社科班。该寓所坐南朝北,共分三层院落。前院北房3间,两侧半间辟为门道。南房为上3间带前廊。西房3间。原无东房,顺墙根建有游廊通往后院,现3间东房为后建。后院北房两间半,南面为一座两层青砖小楼,上下共有房11间。楼梯建于西端,栏杆为木雕装饰。东跨院仅有两间半北房。1939年俞振庭病故于此宅院。

大百顺胡同西口40号,是“斌庆社”。“斌庆社”是北京著名的京剧科班之一,1917年由著名“俞派”武生俞振庭与果湘林合作于俞宅院内,当年振庭姐夫、名旦孙藕香亦为股东,曾任该社社长,其子幼承家学亦带艺搭入此班。此班学生,以“斌”、“庆”、“永”三字排名。

从百顺胡同西口向左一拐就是大百顺胡同,右侧是18号。正前方就是百顺胡同40号院的楼梯间,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老宅上有专用的楼梯间。

大力胡同

大力胡同,曾用名大李纱帽胡同。位于大栅栏地区的东南部,起于煤市街止于棕树斜街,东西走向,全长110米,均宽5米。

大力胡同其东口在煤市街,西口与朱家胡同、棕树斜街相接,小力胡同南口也开在这儿,大栅栏办事处就是这条街上。

在这里已没有妓院的残存。据记载现在的3号、17号就是原有的二家妓院改建的。现在这个3号也在拆除之中。这条胡同倒是有许多饭庄,最有名的是同福居饭庄、同顺居饭庄,这两个饭庄主要卖锅贴与坛子肉。西口还有几家小饭馆,我们还可以看到20几年前的“新兴饺子馆”。有许多房子在不同的时期做过不同的用途,我在拍摄这条胡同时就看到不同时期的商号牌匾字迹的重叠。

大力胡同东口路南为各家店铺遗迹,现在分别为:大力胡同2、4、6、8、10、12号,现为民居。

新中国电影院原来也在这条街上,但现已拆除。

从2号到12号,门面上面有不少不同的商号,细看之下有照相、洗浴、清真馆之类。这座小楼虽属许多不同的商号,但可以看出它是一座完整的小楼,可能是房主外租或几家商号联合建造。

大力胡同茶室17号,已破损,现为民居,淹没在一片小房之中。

大外廊营胡同

大外廊营胡同,曾用名外廊营。位于大栅栏地区的中西部。起于韩家胡同止于铁树斜街,南北走向,全长215米,均宽4.2米。明代称外郎营。至清代逐渐形成两条胡同,并转化为大、小外廊营。1965年,分别改为大、小外廊营胡同。民国时这条巷子中常有暗娼出没,有老居民讲,她们常到百顺胡同、韩家胡同拉客人来这儿,但是没有公开的。

据说陈端生的故居也在这儿,但是不是在1号,现没有找到根据。我们只知道陈端生是乾隆年间的人,《再生缘》的作者。郭沫若说她可比司考特、司汤达。陈的作品就是在大外廊营写的。所以她的唱词里边多次提到大外廊营。后来她搬到山东,又过了14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九年,写了第十七卷。十七卷一开头就是:“搔首呼天欲问天,追忆闺中幼稚年。姊妹联床听夜雨,椿萱分韵课诗篇。隔墙红杏飞晴雪,映榻高槐覆晚烟。”陈寅恪说,那就是外廊营的景儿。

6号院是1952年新华京剧社的所在地。

民国初年创办的《大陆报》就在此胡同。

这条胡同中还有会馆6处:广东潮州会馆、广东琼州会馆、陕西泾阳会馆、浙江严州会馆、甘肃凉州会馆、广东镇平会馆。陕西泾阳会馆,在京有两处,其中一处就在大外廊营31号。这所会馆建馆时间较早,约为明天启年间,筹建人许国翰,官为内府侍读。会馆原为一所私宅。

甘肃凉州会馆,坐落在大外廊营,建于雍正年间,有房7间。是甘肃在京兴建最早的会馆。至同治年间,凉州进京赶考的举子渐少,会馆多租给广东商人居住。数年后,更名广东潮州会馆。

大外廊营1号是谭鑫培故居。谭鑫培系清光绪年间著名京剧老生演员。当年的老宅有6套院子,共有房子46间半,此外在老宅的西部还盖了一幢二层的西式小楼。这座小楼是民国六年,谭鑫培找人设计的,他对盖这座小楼非常上心,演戏之余,每天到施工现场监工。谭家从清末咸丰年间便在此居住,直到“文革”期间从老宅搬出,前后住了六代人,长达130多年。此宅分东西两院。东院正门在大外廊营胡同,现有北房3间,南房3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北房东侧跨院有北房3间。西院大门在铁树斜街(现在为大外廊营1号旁门),北房3间为上房,谭富英居住,南房3间,现在仍可看到这座小楼为北侧上下各2.5间,南侧上下各3.5间,东西为走廊,全部为砖木结构,平房均为合瓦盖顶。这座楼最出色的设计是在一层与二层中的楼梯的西墙上开有一窗,可以使下午的阳光从南面射进来,又使整个院有了特殊的灵性。现在院里住着二十几户人家。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