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大苏州胡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在颐和园中有条苏州街,这是人所共知的。慈禧太后没有到过苏州,但听人们念叨过苏州的秀美和繁华,苏州货物的精致和小巧,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民谚,于是就命人在颐和园中依照粉墙黛瓦的风格造了一条苏州街。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北京城里还有条苏州胡同。

第一次发现北京有个苏州胡同是在1991年,那是我准备从北京回苏州的最后一天,从前门往北京站的方向走去,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一个挂着“苏州胡同”的地界。在胡同里的一家小吃点,我吃到了汤圆,在北京城里,油饼面食之类的北京小吃常见,而糯米做的汤圆绝对是南方人的食品,吃着汤圆,让我有了回到苏州的感觉。走到了胡同的尽头,竟然就是北京火车站。1991年的北京之行,让我再也忘不了北京城里的苏州胡同,我不时地寻找北京的苏州胡同与苏州的渊源,却一直没有一个可信的依据。

这一次去北京,再访北京的“苏州胡同”是我的既定目标。时隔12年,北京城里到处高楼林立,北京站前已经是另一番风光,但苏州胡同居然还在。苏州胡同右侧,即靠火车站的一侧旧屋没有大的变化,路的左侧,许多旧屋已经拆除,八九层的住宅楼已盖起好多年了,远处更是高楼迭起。不过路边还遗留着少许低矮的店面房。

一路上,我向几位老大爷询问这条苏州胡同的缘来,他们不是摇头,就是说不清楚。于是我把目光透过右侧街面的深处,想寻觅历史的遗存。在苏州胡同118号半开的院门里,我眼睛一亮,院中不远处有一座与北京建筑风格迥异的二层楼房,有轻盈上翘的屋脊,屋瓦也没有北京人的屋顶盖得那样厚实笨拙,檐墙下是一长排通透的窗棂,窗棂下则是木板铺排,木板的上下沿有雕花的痕迹。院内有两位老太太,却都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我可以断定,那就是苏州民居的建筑式样,与北京民居的厚实比较,它显出了轻灵,与北京民居的拙朴比较,它表现了秀美。

那苏州式样的建筑谁人建成?何人住过?我无处寻找答案,无法解决心中的疑难。我只能作一种推测,这苏州胡同绝对与苏州有关,与苏州人在此形成一个独特的居住群落有关。

当我参观了北京郊外的潭柘寺和北京故宫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北京的苏州胡同与苏州人的历史渊源。

苏州陆墓人姚广孝14岁时到妙智庵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到穹窿禅寺为僧,法号道衍。他精通儒术,工于诗画,后来被朱元璋选中,送往北京辅助燕王朱棣,终成朱棣的心腹谋士。朱棣成为永乐皇帝后,封他为资善大夫,授太子少师,命他返俗,赐宅第与宫人,而姚广孝均辞而不受,仍旧隐居在潭柘寺做他的和尚。

后来,姚广孝受命规划北京城和明皇宫的建设。北京城和皇宫的总的蓝图就是潭柘寺,潭柘寺有九门九关,北京城也就有了九个城门,北京城的一些地名如紫竹院、龙潭、白石桥、牌楼等都与潭柘寺的建筑同名,大明皇宫则更是潭柘寺的扩大型的翻版。所以至今民间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语。姚广孝规划建设北京城和明皇宫时,自然想到了苏州家乡的工匠,他知道吴县香山(现在的吴中区)的建筑工匠天下闻名,于是蒯福(蒯祥的父亲)便被姚广孝举荐到京城造宫殿,后来蒯祥也到了北京参与明皇宫的建造。姚广孝家乡——陆墓(现为相城区)的大砖(后来因铺了金銮殿而称为金砖)也源源不断地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城。那时候,在北京城里有大批苏州的工匠、苏州的船民,连带着一些苏州的买卖人。搞建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些工匠、运输船工、商贩就在北京城的东南角,离皇宫不远的地方驻扎了下来,形成了一条街市。于是在如今的北京火车站的西侧就有了一个“苏州胡同”的地名。

在北京的胡同中,以地名命名的极少,苏州胡同可以算是一个特例。以苏州命名的这条北京的胡同,把北京的历史与苏州的历史联结到了一起,让我遐想着历史上的苏州在京城里的影响。在北京城里转悠的那几天里,我不禁幻想着,北京的那条苏州胡同还大有开发的余地,如果有一批苏州的开发商前去投资,造一条彰显苏州特色、陈列苏州商品、展示苏州文化的新苏州胡同,一定很有意义。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