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北总布胡同24号梁思成寓所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北总布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在东总布胡同东段北侧,南北沟通东总布胡同与金宝街,长约400米;胡同东侧有两条支巷通先晓胡同,西侧从南往北依次与小羊宜宾胡同、前赵家楼胡同、后赵家楼胡同、向春胡同、盛芳胡同相通。清乾隆时称"城隍庙胡同",宣统时称"城隍庙大街",1947年改称"北总布胡同"。

《燕都丛考》记载:"城隍庙街在崇文门内,东单牌楼北,东总布胡同东口,因街内有城隍庙,故名。此城隍庙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六月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彼时香火甚盛,嗣经二十六年拳匪事变,香火渐萧条。民国八年(1919年)五月,以此庙有碍交通,遂拆毁,但街名至今未改。"

北总布胡同24号,旧时的门牌曾为北总布胡同3号,在胡同中段东侧。该院房屋的现状是:院子当中是一座后建的三层楼房,20世纪80年代在金鱼胡同建台湾饭店时,著名画家叶浅予曾被拆迁安置在楼房的一层居住;西厢房的后檐墙临街,已被改造成为坐东朝西的铺面房,现在是个餐馆;一排北房还是旧时的建筑,后檐墙兼充宅院的北院墙;屋宇式街门(俗称"大门道")建在胡同东侧凹进去的小夹道的北侧,即:院子的西南角。小夹道东端有一随墙院门(俗称"小门楼"),现在的门牌是北总布胡同26号。据房屋档案记载,北总布胡同24号和26号在20世纪50年代还是一个院子,门牌是北总布胡同3号。从1930年到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租住此院7年。《重访梁思成与林徽因故居》的作者陈光中,根据林徽因所绘的院落平面图和梁思成之子梁从诫的回忆及实地考察,绘制了一幅该院的立体效果图。陈光中绘制的是一座很考究的三进宅院,广亮大门①

面南建在"巽"位,即宅院的东南方向,外院由正院和东跨院组成,东跨院是门房和厨房;正院由5间倒座南房、5间腰厅②和西厢房组成,腰厅沟通外院和里院。里院3间正房举架高大,前廊后厦,东里间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卧室,西里间便是著名的"太太的客厅";正房两侧各有耳房1间,东耳房是林徽因工作室,西耳房是梁思成工作室;里院的东、西厢房也都是带廊瓦房。后院有5间北房,习惯称作"后罩房",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挚友、哲学家金岳霖当年便住在后罩房。

陈光中认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与其他许多故居有所不同,那处地方十分明确"。而且,引用美国学者费慰梅和中国学者萧乾的回忆文章为佐证。费慰梅回忆:"1930年秋天,梁思成把林徽因、他们的小女儿梁再冰和徽因的妈妈都搬到靠近东城墙的北总布胡同3号一处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里,这里将是梁家今后7年里的住房。"箫乾回忆:"那天,我穿着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先骑车赶到达子营的沈(从文)家,然后与沈先生一道跨进了北总布胡同徽因那有名的'太太的客厅'。"如此说来,认定梁思成寓所当年的门牌是北总布胡同3号,持之有据,言之凿凿。

不过,据"记事约截止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燕都丛考》记载,"东总布胡同之东有南北胡同,曰城隍庙大街,又东曰宏(弘)通观,又东曰大牌坊胡同。"如今,"城隍庙大街"改称"北总布胡同","弘通观"改称"弘通巷";"大牌坊胡同"则一分为二,南段称"南牌坊胡同",北段称"北牌坊胡同"。又据《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记载,"北总布胡同……宣统时称城隍庙大街。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称北总布胡同。"如果以上两条记载无误的话,那么,梁思成与林徽因当年的住址应该是"城隍庙大街3号",而不应该是"北总布胡同3号"。

梁思成当年的寓所与他当年供职的单位--中国营造学社相距不足200米;中国营造学社社址在赵堂子胡同甲2号(今赵堂子胡同3号),与梁思成住所之间有一条长100多米的后赵家楼胡同将两处沟通。中国营造学社存在了7年,梁思成、林徽因在这个院子里也住了7年。因为,中国营造学社存在期间,梁思成始终被社长朱启钤聘为法式组主任,而林徽因作为学社校理协助丈夫工作。7年间,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对其中的206座古建筑进行了详细测绘,完成图稿1898张。朱启钤说:"中国营造学社在历史上,在美术史上皆有历劫不磨之价值。"

梁思成、林徽因在这个院子居住期间的成果是丰大的,生活是多彩的,尤其是林徵因的那间"太太的客厅"更为人称道,至今仍是文人骚客经常谈起的话题。张洁宇在《林徽因的客厅》一文中写道:"这七年里,梁、林夫妇与其他很多知识分子一起,分享了'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的安宁自由与文化繁荣,同时也以其自身的参与和成就,成为了这一辉煌文化史段落中的组成部分。"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后赴美国攻读建筑,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是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的建筑设计,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等。

梁思成不愧是近代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先生的长子,其坦荡的胸怀颇有乃父遗风。

一次,梁思成在北大开授"中国建筑史"。自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开始,北大就对学生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管理方式,各系均有旁听生,梁思成对此有所耳闻。据说,此种传统至今维系着。梁思成授课时也自然不会考察听课者的身份,课讲完了,梁思成说:"还得考一考,诸位说说怎么考好。"台下无人应声。梁思成恍然大悟,说:"请选课的举手。"二十几位听课者没有一个人举手,梁思成乐了,向台下深作一揖,说:"原来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遂一笑而散。北大固然有自由的传统,梁思成先生的做法也堪称潇洒。

20世纪60年代初期,梁思成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北京绒毯厂青年美术设计师赵书的事迹后,便委托他的一个学生专门捎话,希望赵书懂得民俗,并给赵书带去一本介绍建筑风格与民俗关系的著作。赵书深受感动,也体会到从事图案设计工作必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赵书开始有目的搜集民俗地情资料,希望有一天能用中国民族图案征服世界。如今,已经担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的赵书,对梁先生的关心一直铭记在心。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日本古建筑权威人士威福山敏满怀感激地说:"梁思成先生是我们日本的大恩人。"因为,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地毯式轰炸专家"美国的李梅将军指挥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大规模轰炸。时任"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及时向盟军司令部呈递了一份特殊地图,将日本的古都--京都和奈良用圆圈标出,要求予以保护。盟军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中国学者要保护敌国的古建筑;而且,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与梁思成的内弟林恒都牺牲在抗战前线。梁思成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的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梁思成的提议最终被采纳,京都、奈良在战火中得以保全。《中国建筑家挽救日本古都》一文的作者王升远评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鉴真大师颇为赞赏的一句偈语。1200多年后,梁思成的义举无疑是对这句偈语的最佳诠释,特别是在整个民族同仇敌忾的愤激氛围中,能保持一份学者的冷静和理性殊为不易。" (摄影李长林)J006

注:①广亮大门,是北京四合院中等级最高的宅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②腰厅,亦称过厅,即中间一间为连接前、后院的通道。

参考资料:

《燕都丛考》(陈宗蕃编著北京古籍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北京出版社)

《名人与老房子》(北京出版社)

《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陈光中著新世界出版社)《中国建筑家挽救日本古都》(作者王升远载《环球时报》)

《林徽因的客厅》(作者张洁宇载《北京青年报》)

《旁听往事》(作者张静载《新民周刊》)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