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戏曲—安徽曲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安徽曲艺约有60种,流行较广或源于安徽的约20种。安徽大鼓和评书是遍及全省的大曲种。大鼓形成于淮河以北,流传到豫东和江苏。开初的表演是“见风采柳”,即兴编唱,以后发展成说唱历史故事。由于流行时间长,有一支庞大的艺人群体,分成门派,师承达数十辈。评书艺人有较高文化,社会地位相对也较高。如阜南周金鹏,金陵大学毕业。初任教于阜阳等地,其人放荡不羁,而雅爱曲艺,遂下海说书。其评词文雅流畅,听众不乏学生、教师和文人。淮北的太和清音,流行在太和、阜阳一带,为汝南老僧清坛法师所创。著有《清音筝谱》一卷,流传民间,变化而成民间曲艺。另有亳州清音,是吸收八旗子弟《岔曲》、《八角鼓》与地方民歌融合而成。淮北还流行颍上的四句推子和阜阳的颍河溜。江淮之间有流行于来安、天长一带的白曲。皖西有流行在六安、舒城、霍邱一带的四弦书。流行于沿江及皖南的有和县、含山、巢县的含弓调,马鞍山、芜湖等地的梨簧。黟县有曲书,是供妇女专听的曲艺。民国时期艺人的社会地位低下,表演条件简陋。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曲艺的发展,不少地方成立了专业曲艺团,艺人地位提高,表演艺术也有发展。但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和传媒的现代化与多样化,曲艺正面临困境,从业人员大大减少,演出更少,只是电台或电视台偶尔安排点节目作为点缀,实地表演只在偏远的农村或者偶尔可得一见。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