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安徽省会合肥历史概述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自东汉末以来,合肥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合肥地名之来历,有多种说法,但大多与淝河有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唐人卢潘的《庐江四辨·合肥辨》根据《尔雅》对肥水的解释提出另一种说法:东淝河、南淝河都发源于今肥西县将军岭,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一条往西北,流经寿春注入淮河;一条往东南流经合肥入巢湖。《尔雅·释水》说:“归异出同流,(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这是史籍中首次出现合肥地名。
合肥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楚,后属吴、越,再后又属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立郡县,合肥属九江郡。西汉初,合肥为淮南王国辖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合肥县改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废合肥侯国,复为合肥县。
三国时,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为扬州治所。东晋和南北朝时,在合肥县地侨置汝阴县,先后为南汝阴郡、南豫州、合州等州郡治所。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为庐州州治。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庐州为庐江郡,仍治合肥县。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庐江郡为庐州,合肥属庐州。
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合肥改属淮南道庐州,后改道为路,合肥均为州治。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合肥改属淮南西路(简称淮西路)。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庐州为路,合肥属淮西道庐州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合肥改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后改属南京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南京直隶为江南省,合肥属江南省庐州府,为府治。清康熙六年(公元1664年),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属安徽省庐州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1938年5月14日,合肥为日寇侵占,后为汪伪合肥县。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省会由立煌县(今金寨县)迁来合肥。
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1月31日,中共合肥市委成立,2月1日,合肥市政府成立。解放初,合肥划市区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和两个直辖镇,后市区划分为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1951年,又从肥东县、肥西县划进8个乡镇置郊区。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合肥市为省辖市和安徽省省会。2002年3月6日,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合肥市对市辖区进行重大调整,撤销郊区建制,将市辖区划分为瑶海、庐阳、蜀山、包河四区。
合肥所辖肥东县,两汉时为浚遒县地,属九江郡;晋改浚遒为逡遒,属淮南郡;东晋废逡遒侨置慎县;宋代改慎县为梁县,属庐州;明初梁县并入合肥县;1949年析合肥县地置肥东县。肥西县,两汉时为成德、合肥县地,属九江郡;魏、晋属淮南郡、汝阴侨郡;隋代以后复为合肥县地;1949年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长丰县,汉为寿春、合肥、成德等县地,属九江郡;魏、晋属淮南郡;隋唐为寿春、合肥、定远县地,分属寿州、庐州、濠州;明清分属庐州、凤阳二府;1964年分肥东、肥西、定远、寿县地置长丰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合肥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西汉时,合肥即以经济发达而载入史册,是全国除长安以外的十八大商贸市场之一。三国时期,合肥为扬州治所。刺史刘馥“单骑造合肥空城”,“聚诸生,兴学校,广屯田”,短短数年间,就使因战争而几成废墟的合肥成为“恩化大行”、“官民有畜”的江淮“巨镇”。隋唐时期,合肥为庐州治所,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都有长足进步,社会繁荣,百姓殷富。宋元时期,合肥曾为淮西路和庐州路首府,实为江淮之间首屈一指的政治、军事重镇。南宋淮西帅郭振筑斗梁城,使金斗河(淝河流经城区的一段)横贯城中,进一步促进了合肥城市的繁荣,城中“百货骈集,千樯鳞次”,金斗河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阗”。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合肥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相比,仍毫不逊色。只是到了近现代,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交相侵掠,合肥才逐渐衰落。
合肥地当南北要冲,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在和平时期,通江达淮的地理位置使合肥颇受其益。而在战争时期,地当冲要的合肥又屡屡成为金戈铁马的战场。三国时期,孙吴和曹魏集团在合肥展开了数十次的争战,使合肥成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至今三国遗址仍遍布城乡。南北朝时,合肥亦是南北方争夺的焦点。在南宋与金国的对峙时期,宋金双方在淮河流域进行了反复的争夺。作为江淮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合肥成为南宋抗金的前哨阵地。抗金名将牛皋、刘锜、杨沂中、张浚等先后在庐州大败金兵。因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合肥赢得了“铁庐州”之号。此外,韦睿堰水破合肥、张献忠智取庐州城、太平军两克庐州和三河大捷,都是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富有反抗压迫、反抗剥削、敢于斗争的光荣传统,是合肥人民在谱写自己历史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个鲜明特征。历代农民起义,合肥健儿多有响应。辛亥革命时期,合肥籍志士追随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前赴后继,不惜牺牲——万福华勇刺王之春,倪映典喋血广州燕塘,吴旸谷为共和甘洒热血,范鸿仙誓死讨袁……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合肥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1926年,崔筱斋在合肥北乡建立了合肥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播洒革命火种。同年11月,共产党员蔡晓舟、李云鹤等联合进步人士许习庸等发动了有数百人参加的吴山庙武装起义,迎接北伐军入皖。1932年4月7日,崔筱斋、李星三率领合肥北乡×集农民举行暴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抗日战争时期,合肥人民奋起反抗日本的侵略,新四军四支队和二师、七师先后挺进合肥抗击日军,抗日烽火燃遍庐州。解放战争时期,合肥人民不断掀起爱国民主运动,形成了与人民解放军相配合的反蒋反美斗争的第二条战线,最终迎来了合肥的和平解放。
合肥的解放使这座千年古城获得了新生,合肥的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合肥人民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使合肥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今天,合肥人民正以更加昂扬的热情、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扎实的步伐,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奋力拼搏。合肥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历史记录(近代的第一)
- 下一篇:古徽州的廊桥和亭桥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