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话说望江县城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望江县有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周环626丈,东有回龙宫,西有九龙潭,南有凤凰墩,北有翔凤门,予人以龙凤呈祥之感。她多次受到了革命斗争的洗礼。

农军围城
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以高迎祥为领袖的农民起义军于河南荥阳会议后分兵东进,其第五路军由张献忠率领,日进百里,取凤阳,破桐城,过潜山,攻安庆。望江官府闻讯,坐立不安,急将城墙加高三尺,又在濠外构筑牛马墙,绕以鹿柴,藉以增强防御。
然而,城墙高筑,焉能无虞。崇祯九年,进至望江乡村的张献忠部,于腊月底围困县城,将城外鹿柴付之一炬,烟焰张天三昼夜,使“登陴列垛者如坐火坑气瓯中”,城内的官老爷更惶惶不可终日,哪有心思过年。可是,农民军善于声东击西,对县城围而不攻,烧而不破,只到吉水勒富济贫,取得补给。至翌年正月初六,有两营明军来救望江官府,农民军却已扬长而去,巡抚史可法和县令杨云梯等只好哀叹“左支右吾,徒受劳苦,毫无益于地方,愧愤欲死”。

灾民闹城
望江地瘠民贫,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又遭遇大旱,塘堰龟裂,禾苗枯死,灾民嗷嗷待哺,时已新建的中共望江特区委即一面动员年轻农民参加红军,一面发动群众开展经济斗争。立秋前几天,连日有千儿八百的灾民进城,高呼“我们快饿死了,救救命啊!要求政府放粮赈济,但政府不予理睬,群众无奈,便将小北门富户张某家屯积的粮食收缴一空。第四天,又有许多灾民涌向县城,但军警已将城门紧闭城头上架起了机枪。突然,城上的军警开枪射击,当即打死二人,打伤二人,内有一人重伤,饮恨而亡。
当局见死不救,草菅人命,中共望江特区委乃因势利导,决定举行里应外合的武装起义,计划于夺取县城之后,去江南加入方志敏麾下的红十军。不料军机泄露,敌方采取了措施,城外武装撤退,起义夭折。随后,县长洪鼎亲自领队缉捕共产党人,李秀松、徐红秀、檀九保,童报林等不幸被捕,英勇就义。灾民和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

大军攻城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为配合主力在鄂东大量歼敌,垂拳打击蹲在庐山的蒋介石,由皖西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刘昌毅率领的三个大队于1947年10月20日第一次解放了望江县城。三个大队分别隶属刘邓大军第三纵队教导团和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
中午时分,“解放军来了”的消息从凉泉传到了县城,望江当局和富豪人等赶紧出逃,守城军警则企图藉城坚之利,负隅顽抗。大军兵临城下,即按刘昌毅司令员布下的口袋战术,由一大队飞夺化龙桥(今新桥),二大队攻北门,教导大队攻西门,迫使城内守敌成为瓮中之鳖。战斗打响了,不多久,北门西门相继告破,一大队却因洼地泥水限制(今雷池商场一带),未能及时赶到桥头,给了弃城南逃之敌一个可乘之机。此间,敌在华阳江边的军舰打来数炮威慑,但显及无力与无奈,到大军于次日进抵华阳时,敌舰未等大军的山炮发言。便拖着翻滚的浊浪,向香口急驶而去。
县城解放了,大军旋即查抄反动政府,破狱放出30多名含冤囚犯,内有以宋平为队长的望东游击队的被捕队员。当大军将没收富豪之家的粮油等物分发给贫民时,人们宛如过节似的,纷纷高兴而来,载笑而去,内心充满着对大军的感激。大军在县城、华阳、吉水筹措到一批布匹、棉花、面粉等过冬物资,可惜所给的借据均未作为革命文物被保存下来。到第三天,部队奉令主动撤离望江,分两路进入太湖,而反动军政当局返回后竟宣称“望江县城经国军反攻收复”。天下还真有如此离奇的怪事。
旋旗南指大江边。1949年3月28日,刘邓大军在打过长江去的进军中解放了望江全境。从此,历经370多年的城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时至今日,望江城区已超过以前数倍,是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辉的景象,也只有在今天,龙凤呈祥才能成为现实。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