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毛尖山牌”桑皮纸唤醒千年记忆(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9月18日,岳西县毛尖山乡农民王柏林来到县邮局,将自己纸坊新制造出来的200刀桑皮纸再次寄往故宫博物院,供故宫倦勤斋通景画的保护和修复使用。从2005年起,这位纯手工桑皮纸艺人王柏林已向故宫输送了4万张桑皮纸。

目前,他的桑皮纸已申请国家专利,注册了“毛尖山牌”商标,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明年将继续申报世界级“非遗”。

故宫之需“唤醒”桑皮纸

这边是曾经威严的皇宫、今日闻名世界的故宫博物院,那边是大别山腹地一条小山沟里世代以造纸为生、名不见经传的手艺人,山沟里造出的纸竟然被故宫博物院选用,这事听起来怎么都像是个传奇故事。然而,故事确确实实发生了,而且是故宫专家专程找上门来下订单。故事得从倦勤斋的修复和保护说起。

2004年5月18日,作为故宫大修重点工程之一的倦勤斋保护工程宣布正式启动。倦勤斋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娱乐室,也是紫禁城内装饰最豪华的宫殿。这里有堪称国宝的170平方米的通景画,在它200年历史中,由于室内漏雨、通风条件差、尘土清理不力等诸多原因,通景画的背纸纤维严重老化,断裂随处可见。通景画的修复工作难度非常大,其中一大难题就是背纸难寻。当年建造倦勤斋时,乾隆皇帝网罗全国顶级的名匠和建筑材料,其中通景画所用的背纸是乾隆时期的高丽纸,即从韩国传入中国的纯手工制造的100%桑皮纸。而桑皮纸的纯手工制造工艺如今基本上面临失传,存世的能制造纯手工桑皮纸的艺人数量极为稀少。

为了寻找桑皮纸,北京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曹静楼等专家,花了很长时间在国内以及韩国苦苦寻觅,均未有结果。因安徽的手工造纸工艺在历史上很著名,其间曹静楼曾五次来安徽寻找,均失望而归。2005年9月,曹静楼第六次来安徽寻访桑皮纸,王柏林揭了“皇贴”。到目前为止,王柏林已陆续向故宫输送桑皮纸4万张(400刀)。这些纸完全按照故宫方面要求制造,即 “每张桑皮纸长133厘米,宽70厘米,重量达46克左右,纵向拉力5000下,横向拉力3000下,桑皮纸必须含100%桑树皮纤维,没有任何其他原料。”

“绝活”传承1500余年之久

桑皮纸是用桑树皮所造,特点是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耐折叠性好。纯手工制造的100%桑皮纸,一些特性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折叠性,它可反复折叠6900次,是人民币用纸折叠数的3倍。

史料记载,桑皮纸制造工艺由韩国传入中国已有1500余年。这种纸古称“汉皮纸”,高峰时全国年产量逾300万刀,规格分 “大汉、中汉、小汉”3种。最初,×吐鲁番地区是桑皮纸重要生产基地,后传入潜山后柏乡即今岳西县境内等地。古时,岳西县毛尖山乡一带就有不少手工制作桑皮纸的纸坊。历史上,桑皮纸一直被较广泛地用于印钱、制扇、印刷书籍、画画、写字、装裱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现代造纸业的快速发展,桑皮纸尤其是纯手工制造的100%桑皮纸逐渐被冷落,以至面临失传。桑皮纸制造艺人、特别是手工制造艺人极难找到,堪称稀有。王柏林是全国及至世界上罕有的手工桑皮纸制造工艺传人之一。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