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发祥地琐记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由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它影响很深远。自“五四”运动一直到解放后,它不断地被改编为各种剧本,为广大人民所欢迎;多年来它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对于诗中放事发生的时代、地点、男女主角的姓名,以及诗的作者和年代,文学界历来有争论。游国恩先生等所编《中国文学史》(1963年版),根据诗前小序断言,徐陵在把这首诗选人《玉台新咏》时“必有所据,才能言之凿凿”。许多研究者根据小序中“庐江”两字,判断这首诗产生于安徽省潜山县一带,现行中学课本亦采用此说。
据《后汉书·志二十二》记载,汉末的庐江郡,它所包括的地域是相当广的,现在的潜山、怀宁、太湖、桐城、舒城、庐江等县均在辖内,是个拥有四十二万四千多人口的大郡。境内物产丰富,并有天柱山等名胜。另1915年编印的《怀宁县志》卷二《山川》篇记载,怀宁与潜山交界处有个“小吏港”,“以汉庐江小史焦仲卿得名”。编印者同时还把《孔雀东南飞》一字不漏地登载在县志上。历来这一带的人民对于这首诗就非常重视,潜山县的人民也好,怀宁县的人民也好,均以本地曾产生过这首著名的叙事诗而自豪。下面我想把与《孔雀东南飞》有关的一些遗迹及传说介绍给大家,它对于我们加深领会该诗不朽的艺术价值,可能有所帮助。
潜山县与怀宁县分别处于皖河的上游和下游。皖河发源于皖公山,西周时期,这一带属皖国,战国时期属楚国,到了汉代,汉武帝曾册封皖公山为“南天一柱”,所以皖山又名天柱山。历代许多文人曾到这一带游历,留下 许多碑刻。据近年考古工作者发掘,皖河之滨有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遗址多处,充分证明了这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皖公山象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西北寒流,皖河两岸,平原与丘陵交错,河湖纵横,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十分发达。据当地群众反映,过去这一带丘陵上遍布桑树,至抗日战争前户户养蚕,妇女人人都会“织素”。这一带群众能歌善舞,据考证它也是徽剧、黄梅戏的故乡。我们根据史料记载,结合现代经济文化情况,可以断定。汉末庐江郡繁荣的经济文化生活,正是产生《孔雀东南飞》这样伟大作品的社会基础。更加令人吃惊的是,虽然焦仲卿刘兰芝的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但是,现在这一带的人民对于他们的事迹仍了如指掌,有口皆碑。如果你来到这里,询问这里的群众,人们准会指出一处山岗对你说,这是刘家山(属怀、宁县),是刘兰芝的家,与刘兰芝家隔条河的焦家坂(潜山县),是焦仲卿的家。并会指着华山旁的一处坟地说;这是孔雀坟,是焦仲卿刘兰芝的合葬墓。这里人民,至今仍把恶婆婆叫作“焦二钗”,把受婆婆虐待的媳妇称为“苦芝姑娘”。以前,这里还有一处“孔雀台”,台上碑文记载,台建于宋元时代,历代经过多次整修、扩建。这座台建筑宏伟,台上的雕刻、绘画十分美观。五十年代初期,当地群众在台上演出过张恨水改编的剧本《孔雀东南飞》,潜怀两县前来观看的达万余人,盛况空前。可惜,在十年浩劫期间,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被当作“四旧”拆除,石碑、匾额荡然无存了。
《孔雀东南飞》从它产生至编人《玉台新咏》,可能有许多文人对它进行了润色,但从语言风格及表现手法来 看,仍可肯定它是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它同两汉许多乐府诗一样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取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真实的思想感情,并大量采用了口语。如果我们深人仔细地考察一下小吏港一带人民现代的口头语言,就会发现,象“十四学裁衣”这样的句式,现代许多人仍在沿用。一些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在回忆自己年轻往事的时候,常常这样说;“十一学纺纱,十二学织布,十三学裁衣……”这样的句子仅适用于自叙,讲述别人的事时就不适合。另外,诗中“举手长劳劳’一句中“劳劳”这个词,在别的诗歌中似未见过。可是,这里的方言仍在使用“劳劳”(laolao轻声)这个字眼,它是“摆动”的意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就是“高举起手长时间不停地摆动,两人心中同样都恋恋不舍”。从语意看,比把“劳劳”释为“怅惘若失的状态”或“慰勉”贴切。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许多。总之《孔雀东南飞》正如许多杰出的民间创作一样,它们产生于人民之中,又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其顽强的艺术先命力,是任何邪恶势力也扼杀不了的,这对于我们现在研究整理民间文艺创作,同样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安庆市古老街道的历史
- 下一篇:古徽州的廊桥和亭桥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