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安庆历史文化述要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安庆自古就是长江中下游水路交通枢纽,商业比较发达。唐宋时期即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蚕丝、茶叶、生漆、桐油等多经此运销外地;明清之际,徽商云聚,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成为皖西南和皖鄂赣边界的最大商埠和长江重要港口。

安庆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称之:“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中流天堑,万里长城于是乎在”。三国时吴、魏相争,南宋为抵御金兵而筑城,元末、明季均发生过激烈争战,“安庆保卫战"谱写了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上英勇悲壮的乐章。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济盛,文物丰富,是沿江北岸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们在此劳作、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属薛家岗文化。这里有皖山(天柱山,古称南岳)、皖水(皖河),为周代古皖国(及其东邻桐国)故地,安徽简称“皖"即由此而来。从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古名“盛唐”起,至今已有21 10年(公元前106年一公元2004年);以“安庆"名问世,沿用至今已达857年(1 147--2004);自南宋筑城作府、县治所以来有744年(1260-2004),其间1760年一1 937年为安徽省会,长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近现代史上,太平军三克安庆、石达开安庆易制、安庆保卫战,徐锡麟起义,熊成基起义,安徽“六二”学潮、驱逐省长李兆珍、推翻省议会,1927年的“三·二三"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安庆发生。我国第一家军工企业“内军械所”(1861年)在此创办,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蒸汽轮船在安庆制造。在省内,第一所新型学校“求是学堂”(1 898年)、第一所正规大学“安徽大学"(1928年)、第一个图书馆在此建立;电报(1875年)、电灯(1907年)和自来水(1910年)也首先在此使用。

安庆是陈独秀的故乡,“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大,民主思想萌动、马列主义传播较早。党中央和安徽党组织早期领导人任弼时、柯庆施、王步文、周新民等先后在此领导过革命活动。郭沫若曾在此同蒋介石的反革命阴谋进行过坚决斗争。民主志士朱蕴山、光明甫、房秩伍等曾长期在此进行爱国民主活动。

安庆素为文化之邦。唐宋时期,×文化兴盛,史志记载,先后有寺观庙宇55座。明清之际,更是文化昌盛,教育发达,艺术繁荣。这里是桐城文派的发源地,又是戏曲之乡,为徽剧的故里、京剧的祖籍、黄梅戏的发祥地。本籍人才辈出,外地名家纷至沓来。革命家陈延年、陈乔年,画家陈昔凡、郑珊、郑琳,名医黄家驷、潘箬泉,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舒绣文等均诞生于安庆;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科学家、思想家方以智,清代文学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木魁、姚鼐,书法、篆刻大师邓石如,京剧鼻祖程长庚,教育家吴汝纶,现代爱国×领袖赵朴初,美学家朱光潜,“两弹元勋”邓稼先,外交家黄镇,小说家张恨水等均为安庆籍人。著名学者严复、陈望道、周予同、郁达夫等在安庆任过教。此外,历代著名人物有李白、黄庭坚、陆游、文天祥、史可法、王士祯、孙中山、柏文蔚、秋瑾、胡适、陶行知、苏曼殊、恽代英、叶以群、韦素园、徐悲鸿、毛泽东、陈毅、胡耀邦等都在安庆留下过足迹。

安庆的传统产品早已驰名中外,胡玉美蚕豆酱(1 9 1 9年国际巴拿马赛会获奖)和麦陇香糕点一直保持部优,迎江寺素菜、肖家桥油酥饼、余良卿膏药享誉海内外。本市各县的名优土特产,如望江的挑花,怀宁的贡面、贡糕,宿松雪枣,潜山舒席、书画纸,岳西茯苓,以及“天柱剑毫"、“天华谷尖”、“岳西翠兰”、“桐城小花”等名茶和其他山货、水产,也出自安庆远销外地。

安庆地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庐山等著名风景区以及浮山、小孤山等风景名胜地的中间位置,有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庆的经济、文教、科技和城乡建设有很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安庆是安徽省先行开放的沿江城市之一,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公路、高速公路、水路、铁路和民航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沪蓉高速公路高界段、合安高速公已通车营运,安庆长江大桥建成,并预留了安庆铁路大桥位置。安庆港是国家二级开放港,建有码头42座,可常年通航5000吨级货轮和万吨油轮,外运直达日本、香港等地。移动电话总数已近30万户,程控电话通达国内外。特别是经近20多年持续加速的发展,安庆市已成为长江十大港口城市之一,沿江第三级中心城市,安徽省二级中心城市,皖西南中心城市,以石化为主导的综合型中等城市。在完善老城区建设的同时,按照“东进北扩”的发展方向,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城区,力争到2010年把安庆市建成“双百”规模(100万人口、100平方公里),城市布局合理,经济繁荣,文明富裕,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使安庆市成为融古城风貌、自然景观和现代文明为一体,宜商、宜居、宜游的历史文化名城。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