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社”与《微音》月刊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界空前活跃,文化战线上出现了“百家竞起,异说争鸣”的繁荣局面。全国各界志士仁人,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纷纷组织各种社会团体,出版各种书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徽社”和它的《微音》月刊,便是我徽州旅外人士异军突起的一支。而程本海(徽州绩溪人,时在上海中华书局新文化部任编辑)就是“徽社”和《微音》月刊的创建人、发起人之一。据徐子超先生编写的《程本海年谱》(载《徽学通讯》总15、16期,黄山市徽州学研究会编)记载:“同年(1923),程本海又与绩溪胡梦华、歙县许士骐等人联合上海的上海大学、中国公学、震旦大学、南京的东南大学、金陵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北京的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诸校中的徽州籍学生及上海各界的徽州籍青年知识分子,在上海组织‘徽社’并出版《微音》月刊。月刊由程本海主编,出至第35期停刊。……”《微音》月刊一时成为我徽州人的喉舌,对当时徽州新思想的孕育、新文化的传播影响深远。
“徽社”社员由最初的数人而至数十人、数百人。几年的惨淡经营,奋力支撑,对徽州社会的改造、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它以联络乡谊,研究学术 ,改造社会为宗旨,成绩是多方面的。据它的社章所载:(一)发行书报(即编辑出版《微音》月刊);(二)调查;(三)研究;(四)演讲;(五)设立介绍所;(六)劝设平民学校;(七)劝设适合农村生活的乡村学校;(八)筹设学额培植建设新徽州的人才;(九)约本乡同志出外作有目的之参观;(十)通讯图书馆;(十一)招待来往社员;(十二)同乐会(见《微音》31、32期合刊底页)。胡适、陶行知任该社顾问。主要成员有曹志功、罗纯夫、汪乃刚、柯湘帆(以上总务科)、程本海、张国良(编辑科)、蔡晓和、柯莘麓(文书科)、黄叔鸾(会计科)、邵雪奴、胡选之(发行科)、许悦音(女)、胡素月(女)(教育科)、余时君、章若含(女)、黄怜生、许家振(交际科)、邵亦群、余瑞芬、张脉和、胡乐丰(介绍科)、严个凡、徐云松(娱乐科)、邵振人、程建新(庶务科)等。(见1916年11月5日出版的《微音》29、30期合刊)社址于1926年9月1日迁入英租界北泥城桥新闸路鸿祥里第2136号,交通方便,地址适中。并在南京、镇江、杭州等处设立分社。
该社出版的《微音》月刊,内容丰富,风行各地,为各界所欢迎。它的办刊宗旨,在31、32期合刊中有过明确的宣言:
“(一)徽州的言论界,实在太觉寂寞了。在这沉闷状态之下,本刊责难旁贷,敢以造成健全的舆论,引导徽州的民众入于光明之途为己责,务使本刊成为我徽州人的喉舌,为我全徽州唯一的民众发言机关。
(二)本社同人只知为社会服务,为公众牺牲。本刊就是秉着这个宗旨,认定正义与真理,以纯洁光明的心地,公正不阿的态度,发为言论。合于正义者扶持之,失于谬误者纠正之,绝不受任何党派的束缚与利用。
(三)凭着一时的感情和意气,肆口漫骂,以攻击人的短处,使受者无躲闪自新的余地,这固为本刊所不取;但病者讳医,垢者忌浴,也失了春秋责备贤者之义;因是,本刊对于各方面行为的错误,自当更进一步竭我至诚,以尽纠正之责,务使本刊成为一般人的诤友。
(四)除研究学术与文章之外,并一方面注重同乡旅外事业之发展,一方面谋内外之联络与团结,以集中注意力于共同的目标,而达到促进乡土之福利,与改造新徽州之目的。
不过,我们的见解与精神,都还常常虑着有不到的地方,故很希望外界及同乡诸君尽量的匡助,使本刊益臻完美,使新徽州得以实现在我们面前!”
《微音》是一个综合性刊物,栏目有言论、研究、通讯、纪事、特载、调查、文艺、杂感、社务报告等。每期侧重点虽有不同,但言论所占篇幅较多。它的发行量从开始的1000份增加到后来的5000份,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兹就其内容特色择要简介如次。
一、贴近工农大众
《微音》的办刊方向,既于上述“引导徽州的民众入于光明之途”,所以它贴近工农大众。在1927年1月25日第31、32期合刊的扉页上,我们看到一张别致的贺年片。每逢新春,亲朋好友互送贺卡,乃是常事。但这张贺年片,却不同一般,别开生面。照录于下:
“恭贺新禧 我们应当向谁拜年?
今天是元旦,我们应当向谁拜年?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充饥的油盐米面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御寒的棉花丝绸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安居的房屋所用的木石砖瓦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乡下来的,都是乡下人的汗血换来的。我们今天不应当下乡拜年,下乡送礼,下乡报恩吗?我们今天不应当为乡下同胞做点事吗?我们今天不应当花点钱、尽点心、用点力,为乡下同胞减少些痛苦,增加些幸福吗?
徽社全体同人鞠躬”
一张小小的贺年片,可以看出“徽社”同人的至诚,他们的心里紧紧贴着工农大众,决定《微音》是一份普及性、通俗性的读物,毋怪乎受大众所欢迎。它的发行量猛增,是必然的。
二、呼吁建设新徽州
胡适、陶行知为“徽社”、《微音》顾问,他们不是挂着名儿的,而是实事实做。他们经常为《微音》撰文。陶行知著名的《徽州人的新使命》(八十年代曾引为徽州各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材)就发表在《微音》30、31期合刊上。他把徽州说成“东方的瑞士”,“要发挥它的优势”,现在这个优势开始发挥了。他在文中号召“徽州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创造一个能自立、自治、自卫的新徽州”。他说:“这个团结是要有普遍性、继续性、永久性的。这个大团结不但要应付暂时的军事并且要建立徽州万年不拔之基。他的使命是要振兴全徽的教育,开采全徽的矿产,革新全徽的农林,发展全徽的交通,培养全徽自立自治自卫的本领,以谋全徽人民的幸福。他的使命决不是部落主义;他要把徽州做成中华民国的优美领土,把徽州人做成中华民国的有智慧、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陶行知这一思想,后来扩展开去,掀起了推行全国的乡村教育运动,要建一百万所乡村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的。陶行知是一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但他的思想,远远地超出教育的范畴。他要从教育着手,改造旧中国整个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在《微音》中初见端倪。毋怪郭沫若在陶行知逝世时有诗云:“大哉陶子,陶子陶子。陶子以前,无一陶子。陶子以后,亿万陶子。大哉陶子,陶子陶子。”
三、理论上争鸣
理论上的争鸣,也是《微音》的一大特色。胡适的《我也来谈东西文化》就刊载在《微音》27期上。后因胡适赴美,没有续完。在当时,中国应向何处去?知识分子中有不同的见解。《微音》31、32期合刊载有胡适给徐志摩两封信,这虽然是私人间的通信,但讨论的问题至关重大,其中确有值得细细思考的话。特摘录如下:
徐志摩提出:
“第一,苏俄的与乌托邦理想‘在学理上有无充分根据,在事实上有无实现的可能?’ 第二,他们的方法对不对? 第三,这种办法有无普遍性? 第四、难道就没有比较平和牺牲小些的路径不成?”
谈到学理问题,胡适说“周公训礼未必就合周婆的脾胃,我们不能拿周公的‘学理’来压周婆,其实,从我们实验主义的眼光看来,从我的历史眼光看来……政治上的历史只是《红楼梦》上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
至于事实上的可能,那是事实的问题。”胡适接着说,“至于这个大试验的成绩如何,须有事实上的答案,决不可随便信任感情与成见。”他用大量的篇幅批驳了“私有财产废止后,人类努力进步的动机就没有了”的成见。他说:“我们不能单靠我们的成见就武断社会主义制度下不能有伟大的生产力。”
在方法上,胡适说,“认真说来,我是主张‘比较平和,比较牺牲小一些’的方法的。简单说来,近世的历史指出两个不同的方法,一是苏联今日的方法,由无产阶级专政,不容有产阶级存在;一是避免‘阶级斗争’的方法,采用三百年来‘社会化’的倾向,逐渐扩充享受自由、享受幸福的社会。这个方法,我想叫他做‘新自由主义’或‘自由的社会主义’。美国近来颇有这个倾向。”
苏俄的制度是否有普遍性?他的回答是:“什么制度都是普遍性,都没有普遍性(这不是笑话)。……我们如果肯‘干’,如果能‘干’,什么制度都可以行。如其换汤不换药,如其不肯认真做去,议会制度只是养猪仔,总统制只是拥护冯国璋、曹锟,学校只可以造饭桶,政党只可以卖身……”
至于教育,他指出苏俄“并不轻视纯粹的科学与文学”,他“养成人人的公民程度与生活能力,而同时充分给予特别天才的人分途专习高等学问的机会,这种教育制度是不可抹煞的。”
胡适给徐志摩的信,对研究胡适的政治思想,可说是极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不容忽视的。尽管胡适对苏俄底观点不一定正确,但他这种争论是有益的,他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俄经验神圣化的左的倾向,至今看来,却是正确的。有人认为胡适在政治上保守的,顽固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是不公正的。我这里只不过想说明当时的《微音》不仅是徽州人的喉舌,它简直成为国是论坛了。
四、传播教育新思潮
《微音》对教育新思潮的传播,特别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孕育和宣传是不遗余力的。从仅存的几期月刊来看,有陶行知的《我之学校观》、《天将明之师范学校》、《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及建设新徽州之使命》,有程宗潮(绩溪县仁里人,东南大学第一届毕业,留校任助教讲师)的《新教育辨》,程本海的《对于安徽大学之希望》,胡梦华的《徽州中学教育界问题》,程本海的《图书馆与教育》,胡素月的《谈谈女子教育的重要》等等。这些文章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特别是反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陶行知的政治思想,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救国问题。陶行知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可以说在此时孕育的。“徽社”与《微音》起着产婆的作用。“徽社”为“晓庄”的创办致函徽州六县县长及教育局(会),要求各县选派二人至南京投考,以期将来为乡里服务。该刊主编程本海笃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即于此时(1927年3月)响应号召去“晓庄”的。接着徽属各县热心从事教育者纷至沓来,如著名的陶行知的重要助手、教育家歙人方与严先生和黟县的汪达之先生、旌德的吴辅仁先生等就在此后入“晓庄”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孕育、形成、发展在《微音》月刊上都得到反映。这里,我摘抄《微音》31、32期合刊第5页登载的“晓庄校旗”,很是别致,作为历史见证:
晓庄校旗:旗之中心有一个小圆圈,里面有个“活”字,代表所培养学生的活力。圈外有个等边三角,代表教学做三者合一。三角上面有一个“心”放在当中,表示关切农民甘苦之意,左边有支笔,右边有一把锄头,三角形外有一大圆圈放射光芒,好比是太阳光,四面有一百个金星布满全旗,代表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使个个乡村都得到光明,一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光明。
五、在战乱中呼吁和平
“徽社”与《微音》月刊在呼吁消弭兵祸、祈求和平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徽州山岭丛密,地瘠民贫,且亦不是要塞,所以民国以来兵虽经过几次,但地方上尚没有十分遇灾,于是有人夸上海口,说什么徽州是块“福地”。但是,1926年,赣局变迁,九江一役竟将徽属各县引入旋涡,计休、歙、黟、祁、绩等县共驻赣军二万余人之多。他们强占大小学校及民房,著名的“省立二师”亦被占,使之不得不停学。妇孺逃避之惨情,不啻一幅“流民图”,土匪乘机大肆劫掠,米粮食盐均告匮虞。31、32期《微音》对此作了大量篇幅的报导。徽属各社团纷纷向“徽社”呼吁,共策和平大计,乃有徽宁同乡会组织“和平委员会”之举,该会向各方长官(多为军阀)呼吁,请息干戈,运动和平,并派员向各方游说。《微音》特载致各方电文,以及各方复电。虽然纸上谈兵,效果甚微,但可见“徽社”以及吾旅外同胞爱乡之热忱。徽州人士从这次兵燹中接受的教训是深刻的,诚如程本海在《徽州同胞应有之觉悟》一文中说:“要知道,中国现在是处在帝国主义和军阀两重压迫下,想去偷生过活,安闲度日,是等于痴人说梦,做不到的事情啊!……希望吾亲爱的同胞一致联合起来,以实力保其境,安其民。事实告诉我们,各先进国革命的成功,是靠全民的努力。军事的成功是暂时的,民众的努力才是永久的!”该社同人柯莘麓在“对于和平运动的感想与意见”一文中更进一步说:“革命的方式,总是免不了要流血的!我们想创造一个光明灿烂的国家,非有大牺牲不可!”“我们酷爱和平,也就不能不暂时忍痛一下,俾将来可得永久和平与安宁。”这是徽州人在廿世纪初觉悟的心声。
六、关注民生实业和乡土文明
《微音》不仅在理论上争鸣,教育新思潮传播,还有许多专著,其关注民生实业、乡土文明也是显然的。诸如我徽公路建设、农林计划、改良蚕桑、公共卫生、公共娱乐、名胜古迹、妇女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记载。如悦音女士的《寡妇改嫁问题》,程本海翻译的《实用广告学》和徽州的民间文学等。这里摘抄一首民歌,以飨读者。
徽州的民间歌谣
汪秋仙 胡希圣
指甲花
红指甲花,绿指甲花,有女不要嫁给管碓家。口口声声说俺偷了顾娘家。俺家娘家样样有,家里凿,官升量,碓下舂,官斗量。二十四块金砖架眠床。金打屋柱银打梁。金竿子,晒衣裳,银竿子,晒草粮。金木槌,槌衣裳;银木槌,槌草粮。希圣按:在旧式家庭里做媳妇,多数是要受公婆委屈的,甚至无隙可乘,只得诬媳妇做贼——偷粮食等琐碎物件给娘家,以为肇祸之端,殊可叹也。
《微音》自1923年出刊至1927年3月,一因经济的困乏,二因主编程本海响应陶行知乡村教育运动的号召去到南京办“晓庄”。
《微音》办刊仅四年,尽管只是历史一瞬间,但它给徽文化宝库添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她揭橥了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在徽州开发民智、发扬民主、促进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甚至对新的共和国的催生,都起着徽州学人的作用。回顾这段历史,可以从这里得到借鉴和启迪。
最后,请让我摘引《微音》1926年12月12日刊登的两首诗,权作本文结尾。
赠程本海诗一首
四载支持君力多,忍教心血尽消磨。家乡腐败层层揭,新旧沟通渐渐和。提倡无余悴心力,追随自有隔山河。而今六邑人同感,我共苍生击壤歌。
程本海的和诗
社会敢云改造多,漫凭秃笔日消磨。四年肩荷支撑苦,千里书来心气和。纪述差欣无党派,梓桑犹恨渺山河。疮痍满目谁援手,忍向尊前更放歌。
注:六邑——系指旧徽州婺源、休宁、歙县、祁门、黟县、绩溪。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