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中山”符号的长沙记忆(一)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四处述说崇敬的建筑

山名中山,城名中山,园)120()13名中山,中山不朽。

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这句话出现在北京公祭仪式的一副挽联上。“纪念孙中山可以通过城池、公园等命名而使‘中山’之名不朽,是当时民众的心理期望。”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陈蕴茜教授解答了“中山”系列建筑存在的社会需求。陈教授将空间解构主义、中华民国史以及象征符号学交叉研究,认为中山公园等系列“中山”建筑,是当时政府推行孙中山崇拜空间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将孙中山符号的空间化与日常生活化,传输意识形态,最终形成关于孙中山记忆。

而在长沙,中山路、中山)亭、中山公园(现名青少年宫)、中山纪念亭、中山纪念)TU堂(已拆除)等等,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建筑,成为长沙人的孙中山记忆的承载体。

中山路 1930年代的时尚策源地

11月7日,立冬,长沙的阳光依然强劲。行走在中山路上,阳光从树阴中投射到地上,斑驳倒影有些眼花缭乱,恍忽中觉得,眼前这条马路,仿如着一身丝绒旗袍的女子,风摆移动中,婀娜有致,将时空之门在1930年代打开,带着人们在这条“得意的马路”上行进。

“一条得意的马路”是长沙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梁小进对1930年的中山路的评价。他用语言和图片勾勒这条“长沙市第一条柏油马路”时,有股弥足珍贵的自豪感。

“那是1930年2月,长沙开始修建中山路,工效很高,当年7月就完工了。对于这条路的命名,一开始就没有争议,就定名为中山路,”这段历史,梁小进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已烂熟于心:“建成后,中山路路幅大概是8米宽,长还是现在这个长度,1300多米,东起小吴门,西到河边头。这条路也不是完全新建的,严格的讲,是在清初的贡院街的基础上扩建的。”

“在清代以及民国初年,这一带是长沙的中心位置,现在的湖南省农业厅在当时是湖南贡院的一部分,现在的青少年宫在当时是湖南巡抚衙门所在,可以说是当时长沙甚至是湖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而贡院街正好将这些‘机关重地’串起来。在扩建时,湖南省政府还特别成立了‘让街委员会’,筹备组织中山路的修建工作。”

中山路情绪:时尚

梁小进还用“时尚”一词来形容1930年代的中山路:“中山路在规划建设时,中西结合,在当时是很潮流的。当时街上有名的建筑,中式的有曾国藩的祠堂、贡院等,阁坊牌楼,雕檐格窗,承袭中式建筑之精华。也有西式建筑,比如国货陈列馆,16根爱奥尼克圆柱,尖顶阁楼,带有新古典主义风格。在中山路上,当时还有两个公共小花园,现在还留存的三角花园,另一个在今天的先锋厅附近,已不复存在。当时,在这条长沙最热闹繁华的街上,市民在国货陈列馆买最新款式的绸布看电影,在公共花园里晒晒太阳、喝茶看报休闲。”

而当时名记者严怪愚在《又一村民众俱乐部速写》一文记载:“男人挟着女人,女人吊了男人,一队队,一簇簇,络绎不绝跑到这里来舒舒空气,喝喝茶,打打高尔夫,射射箭,吃吃川菜,总是日以万计。”陈先枢指出,文中所指的又一村民众俱乐部,就是后来的中山公园,今天的青少年宫。

“中山路的修建在当时的中国算是首屈一指的,算是长沙地标性质的建设。这一成就与长沙当时的经济建设环境有着关系。”梁小进分析说,“在1930年,长沙还没有设市,行政规划是长沙县,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湖南省政府就着手进行长沙设市的工作,而1930年正是这一工作进行得火热朝天的时候,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以国父孙中山的名字命名这条路,可以说是当时省政府统治的一个小措施,但也确实是受到民众支持的。”

谈到更大的时代背景,梁小进认为:“受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影响,长沙少了战火纷扰,民众休养生息,1930年代成为解放前长沙市经济、文化、建设的高峰期。而一系列以‘中山’为名的建筑就是诞生于那个年代。”

命运总在接口处

准确的讲,中山亭不是亭子,而是一座钟楼,故被称为长沙标准钟楼。所以《长沙老建筑》一书中将其归属为公共活动建筑。

说起中山亭的修葺,梁小进侃侃而谈,一开口就是:“那是一个接口,中山亭就出现在接口上。1930年,中山路修建后,斜街吉祥巷与之对接处,有一座房子,是原来巡抚衙门卫队的营房,建设厅规划在这个废弃的营房上修建钟楼。”

长沙时间对接标准时间

“钟楼修建时为五层西式方形建筑,高16米,后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中山亭。1930年2月动工,7月竣工。当时中山亭最靓的地方是楼上的四面电动标准时钟,从德国进口,花了400银元。有了这些钟之后,长沙人抬头看此处,便知是何时。此前,长沙尚袭旧习,以天心阁城楼午炮为标准时间。”

老建筑对接新城市

据陈先枢讲述,在黄兴北路扩建时,中山亭险遭拆毁。

在本世纪初,黄兴北路与中山路对接工程开始前,中山亭正处接口处,对于其去留引发了争议。谈起这段往事,梁小进回忆说:“从建筑体本身来说,相比现代建筑,中山亭确实显得规模较小,有些矮小、陈旧,但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是现代建筑不能替代的。中山亭历尽沧桑,历经炮火,见证了1938年长沙大火,见证了中日的四次长沙会战,而今依然屹立。所以当年有提议将这个正处十字路中间的‘拦路建筑’拆除时,就有政协委员写提案表示强烈反对。所幸这些来自人民的呼声得到了采纳,中山亭才得以保留至今,并成为省级文保单位。”

中山纪念亭

石碑铭刻绿叶对根的情意

刘浩在湖南大学念书,每每从岳麓山风景区正门入山后,沿着左边的岔道,经过重重树林,看过人工湖后,停驻在那个名叫中山纪念亭的地方,拿出书来,让鸟语、土香和着知识,一起渗到身体里。他说,他喜欢中山纪念亭的独处、静谧以及一些历史的味道。

究竟是怎样的历史味道?刘浩也语焉不详。梁小进给出了答案:这座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的亭子融入了先生农学、树艺方面的思想。

资料显示,1893年,孙中山先生在其亲自起草的著名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这一强国思路,他一以贯之。在辛亥革命以后,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规划着农业现代化的远景。而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而我国的植树节也因先生的身体力行倡导,成为神州大地上人民的一种环保习惯。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公布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的规定,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后因清明节对长沙这样的南方地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另一方面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决定将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而在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定,每年的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最近出版的《长沙老建筑》一书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中山纪念亭的建造者将中山先生的这一思想立碑铭刻,亭前的“中山纪念林碑”刻《总理遗训》:“有了森林,天气中的雨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减少;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免去全国的水祸。”

先生的伟岸,在于80年前,他的眼光已经注视到了一个世纪,甚至更久的将来。而在这座1930年始建的六角单檐亭周围,有大片的油茶林,有可以让一颗灵魂安祥的重峦叠翠,更有将山水洲城融和打造成宜居绿色城市的长沙城。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