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湖湘溯源:探究“三湘”之说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古往今来,对“三湘”之称,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一个惟一、绝对的定论。本人也曾探究考证过此称,倾向于同意其中之主流两说:

一是中心地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湘阴、湘潭和湘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湘阴、湘潭和湘乡,是古代概念的湘阴、湘潭和湘乡,而决不应该是现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和湘乡县行政区划的概念。古代这三个地方管辖很宽,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南楚境内的“湖南”,也是当时“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以此概称“三湘”。湘阴古称罗子国、罗县,后因为其地处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阴也,亦改为湘阴,大约包括今岳阳、湘阴、平江、汨罗、益阳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上湘;湘潭古辖包括今攸县、醴陵、株洲、长沙、浏阳、湘潭、韶山等县市大部所辖之地,称之为中湘;湘乡古辖包括今湘乡、衡山、双峰、娄底、涟源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下湘。无论是指湘阴、湘潭、湘乡,还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为“三湘”也。

二是主流水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漓湘、潇湘和蒸湘。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开阔发达的中原地区,还是落后闭塞的“南蛮”之地,人类的繁衍生息、人员交往、商贾流通,都对水源水系有着极大程度的依赖性,无水则无生,无水则难行。因此,人们重视水流,依水生存。湘水,水源丰富,水流绵长,是湖南经济之血液,民生之命脉,以水名称地名,将湖南简称为“湘”,合情合理,应该无牵强附会之嫌。湘水与漓水同发源于广西的兴安县海阳山,与漓水合流至兴安县后,即与漓水分流,向东北流入湖南至永州,这一段水域,即湘水的源头称之为漓湘;湘水到了永州后,与潇水汇合向东北流至衡阳,这一段水域称之潇湘;湘水到了衡阳后,与蒸水汇合后一直向北,流入洞庭,这一段水域称之为蒸湘。因此,以“三湘”之称,泛指湘江的上流、中游和下游三段水域也是有道理的。

本人也想从探究历史文化的角度,注入自己的一说:“三湘”泛指湖南,没有“湘”之“三”分的含意,是历史发展沿袭和文化传承习惯的结果。理由有二:

其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老子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者万物之母也,意为“天、地、人”也,喻之“广、众、和”也。也就是说,“三”代表“物之根源”、“天地所有”、“万物人生”、“和气平衡”。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尊崇“三”,喜好“三”,常以“三”表示众多、广博和一切,对自己的国土疆域和故土山水亦以“三”亲称,加上地域内正好有名显一时的“三地”、“三水”或“三城”赋予其独具特色的丰富内涵,在其正名之前冠之于“三”就很容易被人采纳和接受了。如:“三秦”、“三晋”、“三蜀”、“三吴”、“三梁”、“三荆”、“三川”......等等。湖南因其主流湘水自南至北,润之地,育之灵,通之境,以水为名,称为“湘”;“湘”之境内又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山水稠密、物产丰富,湘人拥之为骄,图之生和,冀之有兴,寄情托名,在“湘”之前冠之于“三”,称其为“三湘”,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战国时期,楚国为今黄淮至湖南一带。据《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记载: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西楚、东楚和南楚,共三楚也。五代时期,马殷统治长沙、高季兴占据江陵、周行逢执政武陵,这三国均在古楚地,因而也称之三楚。因而,“三楚”就成为从古至今人们公认的楚国统辖之地的代称了。至今的湖南,大部分地域属中国古代楚国辖治之地,属南楚范围,理所当然也是“三楚”之地。随着历史发展的更替演变,“三楚”之地分分合合,几经变迁,已不再是原来行政统治管辖的整体概念了,湖南也从“三楚”中脱胎换骨,自成一地,改“楚”为“湘”了,自然而然,习惯以“三楚”自称的属民亦将此地称之为“三湘”了。

以上之说,纯属个人一管之见,自圆其说,不免有许多疵漏和欠缺之处,但本人还是不怕露短,不顾辱笑,投石问路,抛砖引玉,求证真相,求得正解,以期对此有较深研究和考证的专家老师、有识之士批评指正,并作出更精辟更有说服力更富权威的评说和结论。我想,包括湖湘文化历史在内的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还有许多珍贵、经典的东西尚未被人们所发现所认知,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求证,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更多更全面地认识历史文化的真面目,更好更发扬光大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精华之处为我所用,为当代所用。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