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溯源—紫鹊届:天地间梯田如海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山的雕刻者———两千年前苗瑶人
那么,到底是谁在湘中创造了这样伟大的大地艺术?谁是这群山的雕刻者?
在紫鹊界向北京递交的申报世遗的材料里,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省政府参事弘征的一篇考证文章———《紫鹊界梯田初垦于秦汉之前考》。他以丰富的史料证明:是两千年前的苗瑶人开垦了紫鹊界梯田,它比哈尼梯田和龙胜梯田时间更久远!
最初,在古代被称作苗瑶的南方少数民族为逃避强族的欺凌深入山林,有一支栖息在新化的紫鹊界及周边的奉家山一带。这里群山环绕,30余座1000多米的山峰是天然屏障,阻隔了外来侵略者的脚步。更令苗瑶人欣喜的是,崇山中的基岩裂隙水非常丰富,哪里有裂隙,水就从哪里流出来。于是,他们畲山为田,一锄一锄地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的梯田,种上水稻,一季一收,倒也能填饱肚子。到大旱之年,竟然比平原地带收成更高。
然而开垦了这片梯田的苗瑶人,没有过上更长久的安宁日子,仍然是受到歧视的山民,不断受到官军的征伐。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一路逃亡,向西,向南。一支逃到了广西的龙胜,就在那里开垦了最早著称于世的龙胜梯田。湘中的紫鹊界只留下了许多诸如瑶人冲、瑶人峒、瑶人屋场等历史地名,见证着瑶人的血泪史。
但梯田规模在继续扩大。到宋元时期,因“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大量外地的汉人迁入,一起开田,宋代由朝廷派来招抚的大员所作的《开梅山》的歌里就唱道:“人家迤逦见板屋,火烧硗确多畲田……”迨至明初,紫鹊界梯田开发进入了又一个高潮。随处是供劳作时休息的茶亭,连海拔1600多米的风车巷绝顶亦建有茶亭,足见当时紫鹊界梯田开发的繁荣兴旺景象。
就这样,苗族、瑶族和汉人历经千余年共同完成了这一罕见的人类景观———神奇的紫鹊界梯田。
梯田的守护者———今日紫鹊界人
站在紫鹊界的山巅,凝视那层层如海潮涌动的片片金黄,我想:今天的紫鹊界人是以一种怎样雕刻时光的心情在守护先人留下的财富?守护着湖南有万年稻作文化史的一个奇特的标本?
阳春三月,他们就开始莳弄梯田,除草,修田塍,把一道道田埂整修得像工笔画一样精致,又像国画一样飘逸。那梯田窄得容不下牛和犁,他们用板锄,一锄锄地翻转,再用木耙将田泥整平,平得能让飞鸟看清自己一掠而过的倩影。把青青的禾苗一蔸一蔸地用手栽到了田里,再经一个夏天精心的田间管理,蝉声阵阵催,秋天,稻子熟了。
九月,我到紫鹊界时,小部分早熟的梯田已经在收割了。他们不用打谷机,把四四方方的扮禾桶背到了田里,就用手拿起一大捆稻子使劲地打下谷粒。打完的谷粒再装满箩筐,用人的双肩挑着,晃晃悠悠地转过一道又一道田埂,运回山腰或山下的家门。
山外的城里人看着如一幅画,山里的农人才知晓这一季稻子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但紫鹊界人好像并不以为苦,收稻子的时候,他们还要唱起“呜啊呜啊”瑶人留下的山歌,好像在进行轻松快乐的舞蹈。在紫鹊界,最高最远的山坡,我也没见到一块梯田抛荒。
山外的岁月过去了千年,山里的光阴却好像停滞不前。
古老的梅山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传承。不管男女老少,站在田坎上,山歌张口就来。庆丰收,仍然要占卦唱傩戏。舞龙,也比别的地方讲究,有敬奉天地的香草龙,有祈请五谷丰登的夜游龙,有小孩戏耍的地滚龙,还有用于喜庆场合的王龙。各种龙的舞法、程序之繁琐,听得我一头雾水,只知千年前的老祖宗是怎么玩的,他们完全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了。
老祖宗为了防御野兽或强敌的袭击,守护好自己辛勤耕种的梯田,把桌凳、铛耙、木棍都赋予了攻击性。今天的紫鹊界人劳作之余,仍不忘把梅山武术发扬光大。太阳高照,在一家院子的空坪上,82岁的罗大爷,把一对铁尺舞得虎虎生风。一支成立不久的女子武术队,10来岁的女娃娃,把凳拳、桌拳、梅山拳都表演得像模像样。
一个个卫星电视接收器,送来了山外世界的精彩,但紫鹊界人仍然爱着自己的日子。
他们早已与这梯田融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这块土地养育了他们,产出的绿茶、腊肉、豆腐丸子、冻鱼、糍粑、甜酒、魔芋、笋干、蕨菜、苡米、天麻,都是城里没有的好东西。他们的勤劳又赋予了梯田以生命,在这土地上种水稻、豆子、红薯、玉米,使这梯田历经两千多年而生机勃勃,青春永驻。
听说这里的冻鱼,鲜得城里人吃了还想吃,但离了紫鹊界的水,就做不出来。紫鹊界人问我:鱼都离不开这里的水,我们能离开这里的山吗?
是啊,这美的水,美的山,美的田,是紫鹊界独有的,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守着它,就守着了一份宁静的田园生活,奉家山人甚至把他们居住的小块盆地也叫桃花源。
人人向往桃花源,他们就住在桃花源,只管怡然自乐,还要想啥呢?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湖湘溯源—丰泉古井更绰约
- 下一篇:湖湘溯源—文家市油饼的趣谈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