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姜太公到此”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浏阳人养猪为圈养,即在偏屋(或称杂屋)内砌猪圈,称为“猪栏”、“猪楼”。而在农家猪栏墙上、门上,每每写有“姜太公在此”或“姜太公到此”字样,有的还印有石灰掌印。

这种习俗与一个民间传说有关。传说姜子牙未曾发达时,其妻马氏对他十分刻薄,并嫌他穷酸而离他而去。待姜子牙功成名就,在岐山筑台封神时,马氏却恬不知耻跑来请封,并且撒泼耍赖长跪不起,气得姜太公怒骂:“你这瘟神……”谁知姜子牙话还没说完,马氏就叩头跑了,自此做了危害牲畜的瘟神。

瘟神一出,牲畜遭殃,农家便利用马氏惧怕姜子牙及其五雷掌的弱点,借姜太公的名号和五雷掌来驱逐瘟神。故事神奇得固然可笑,但在民间却世代流传。

农家爱牛一往情深

浏阳人养的牛,无论水牛黄牛,多为耕田用役牛。农家的生活,多是牛拉着向前的,对牛的恩德,农家世代不忘,对牛的爱,农家一往情深。

在正屋附近,农家为牛营造了安乐窝,冬天用稻草垫底增加温暖,夏天则熏烟驱赶蚊虫,一年四季生怕干了“牛百叶”,总是将牛水缸灌得满满的。

春夏秋季的早晚,童叟不忘牵着牛放牧。农家认为牛吃露水草可清热滋补,人们牧牛时一般兼割青草,分别于中午或晚上撒入牛栏中。冬天主要喂稻草,辅之以谷糠之类。

农忙使役时,要给牛加喂食盐、谷米、酒冲生鸡蛋等精饲料,让牛生劲。下雨,怕牛着凉而加盖牛蓑衣;天热,怕牛中暑而赶牛下水洗澡。牛生病,急忙喊郎中开药,有的还急得哭。牛老了,有的不忍杀戮,让其自然老死,死后还点香烛相敬,葬之以土。

在众多的牲畜中,人们似乎也仅为牛设立了节日——谷雨,甚至有人将谷雨这一天当成牛的生日。民谚有云:“牛歇谷雨马歇社。”谷雨这天,农家不但不会役使耕牛,还要准备好吃的喂养默默耕耘的牛,如鲜嫩的青草、米饭、白酒冲蛋等。

相 牛 经

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相牛经”,而“相牛经”远比“相猪经”丰富。

流传于民间的“相牛经”,往往用口头语言编成,质朴而形象,如“上看一张皮,下看四只蹄,前看胸膛鼓,后看屁股齐”。又如“相牛八个子”:“耳朵蒲扇子(耳大),眼睛铜铃子(有神),嘴巴茶络子(嘴宽),双角铁钻子(坚硬),肩头风篷子(宽),肚如甑皮子(如饭甑大),四蹄广钵子(蹄圆如钵),尾巴扫帚子(尾大多毛)。”

“相牛经”是农家根据与牛相处的经历总结出来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如根据齿的多少,不仅可判断牛的年龄,还可分辨其优劣,如谚云:“六齿溜光,七齿遭殃,八齿平平畜,九齿买田庄,十齿是牛王。”

农家对于牛的毛色也颇有讲究,认为平顺而有光泽才好。若牛头上的毛向前扑(叫倒梳头),则牛凶恶易伤人,有“买牛最怕倒梳头,十人见了九人愁”之谚。如牛肚子下长有蜈蚣状的旋毛,则为劣种牛,有“不怕蜈蚣飞上天(长在头上),只怕蜈蚣草上眠(长于腹下)”之

黑山羊和三黄鸡

养羊,是农家的另一副业门路,浏阳农家饲养的山羊,是皮肉兼用型原始品种,在浏阳有悠久的饲养史,境内各地广泛饲养。

1980年浏阳共存栏山羊45300头,占当年全省同品种羊饲养总数的34.5%。1982年,浏阳饲养的山羊被取名为“湘东黑山羊”,编入《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图谱》。但在1988年1月出版的《中国山羊》一书中,浏阳饲养的山羊又被定名为“浏阳山羊”。到现在,这种羊被人称为“浏阳黑山羊”。

浏阳的黑山羊,肉味细嫩鲜美,不但是美味佳肴,更是滋补佳品,现在已成为遐迩闻名的名优土特产。

浏阳的另一种名优土特产是三黄鸡,这是1974年由永安肉食站和集里畜牧场用黄鸡群养繁殖出来的,当时取名为“浏黄鸡”,因具有黄毛、黄喙、黄脚特征,故又名“三黄鸡”。1978年定名为“湘黄鸡”,不久编入《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图谱》,1979年被外贸部授予名贵鸡种称号。

三黄鸡肉质鲜美,不但在省内深受欢迎,甚至远销省外,在港澳市场也享有较高声誉。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