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湖湘学派三大师思想摘要(三)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自36岁以后,王夫之便避居湘西,“晨夕著书,萧然自得”,潜心从事学术研究,撰写出许多著作,据统计,船山著述流传至今的,还有70余种、401卷、470多万字。其主要著作,有《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周易内传》及《周易内传发例》、《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礼记章句》、《续春秋左氏博议》,以上10余种虽然可以大致归入经学一类,而实际上内容相当广博,在文、史、哲诸方面都颇多发明,还有《周易稗疏》、《书经稗疏》、《诗经稗疏》、《四书笺解》、《说文广义》等;史学一类的,有《读通鉴论》、《宋论》、《永历实录》、《莲峰志》等;哲学类的,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篇》、《思问录外篇》、《老子衍》、《庄子解》、《庄子通》、《淮南子注》、《相宗络索》、《三藏法师八识规矩论赞》、《俟解》、《搔首问》、《黄书》、《噩梦》等,其中《黄书》《噩梦》两书是船山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文艺理论及文学方面,则有《楚辞通释》、《囗斋文集》、《夕堂永日绪论内篇》、《夕堂水日绪论外篇》、《八代文选评》、《八代诗选评》、《唐诗选评》、《宋诗选评》、》明诗选评》等等。这些著述构成船山先生精深缜密而又博大的学术体系,多方面地发展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我这里主要介绍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也是王夫之学术最具光辉的部分。
我自己是不赞同将王夫之排在理学之外的,冯友兰先生说宋明理学实际是宋明道学,这个“道”我理解为是理、气、心等为基本物质的宇宙人生论,所以在宋明道学中即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但是能这样说道学家们的哲学体系中唯心和唯物是交织在一起的。张岱年先生分道学为理学、心学、气学三种是很有道理的,我这里说这些主要是想说,自宋明道学开始以来,朱熹将道学结合起来,成为集大成者,但是将道学上升到最高阶段的是王夫之(这个我不是说是道学的普及,而是从理论体系上说的)。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学说,对理学和心学进行批判,形成自己独特的道学理论体系。
王夫之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张子正蒙注·序论》);去世前夕自撰墓铭,还有“希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之句。王夫之是继承张载的关学,张载提出以气为本的元气本体论,他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太虚即气”;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所以,“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太和篇》)。张载的气是与太虚联系在一起的,张载的气不是最高的和最本质的,太虚才是,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是唯物与唯心交织在一起的。王夫之则大大发展了作为万物本原的“气”这一范畴的哲学内涵,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气是阴、阳二者的统一体,所谓“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并且认为气是一切运动变化的主体,运动变化则是气之本质属性:“太虚者,本动者也”(《周易外传》卷六);“虚空即气,气则动者也”(《张子正蒙注·参两篇》)。王夫之在解释“太虚”时说:“太虚者,本动者也,动以人动,不息不滞。其来也因而合之,其往也因往而听合。……其往也,浑沦而时合:其来也因器而分施。其往也,无形无已而流以不迁;其来也,有受有充而因之皆备。搏造无心,势不能各保其故然,亦无待其故然,而后可以生也。”(《周易外传》卷六)由此可以看出王夫之理解的“太虚”是不同于张载的太虚的,张载的太虚是在气之上的,而王夫之则认为在气之下,王夫之一反前世道学家主张以静为主的方式,认为气是一切运动变化的主体,运动变化是气的本来属性决定的。这样他将张载的气二元论改造为气一元论。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