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广东历史文化名镇(麻涌镇)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名镇简介

自然环境

麻涌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全镇人口10万,其中户籍人口6.8万,外来人口3万多,下辖14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

这里河网纵横,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2℃,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土地资源丰富。是珠江三角洲的海滨城镇。

供水供电

水电供应充足。已建成以大电网为主,多层次、多形式的用电供应网络。并计划在5年内建成3个110千伏的变电站,目前已建成2个,镇区变电站装机容量为3台3.15万千伏安主变。新建的新沙港110千伏变电站已在2003年12月份投入使用,首期安装2台5万千伏安。全镇总供电量为4亿千瓦时。供水系统已接入东莞市供水网,日供水量可达15万吨,计划发展到日供水30万吨的双向供水网络。

交通信息

交通便利。麻涌汽车站占地9300平方米,每日有公共汽车300多班次,对外交通快捷畅顺。

通讯网络发达,通讯质量优良,数据和宽带业务发展迅速。投资400多万元的新电信大楼,已2003年底投入使用,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电信服务。

地理位置

麻涌镇具有战略区位优势。"东靠市区,西接广州,南依虎门港",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枢之地,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桥之隔。东距东莞市区22公里,西距广州市区29公里,南临珠江口狮子洋,拥有7.2公里的深水岸线。全镇公路四通八达,在半径60公里范围内,南有深圳机场,北有广州国际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三位一体。

教育医疗

现有学校20所,其中小学15所、中学4所、职业中学1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人才。

医疗设施完备。现有一等甲级医院1间,床位85张,年门诊量为16万多人次。有医疗技术人员200多人,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

金融服务

金融业务种类齐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及广东发展银行、东莞市商业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均布全镇,提供人民币、外币借贷业务和各类结算业务、金融产品丰富、金融服务优质、快捷。

文娱饮食

文娱活跃,是《香飘四季》的创作源地。农历五月十六为龙舟节,气氛热烈而名播海内外。中国歌舞团东莞分团定期到来演出,粤剧、醒狮、秧歌舞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1999年11月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

饮食业发达。素以菜色别致、风味独特吸引着四方来客,麻涌宾馆配套设施完善,为顾客提供饮食、娱乐、住宿、会议等一条龙服务。

市长寄语

东莞市正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和实施西部沿海经济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把麻涌镇定为发展东莞市西部沿海经济的战略重地,于是,"建设现代化港口新城"成了麻涌实施这一战略的具体目标。

由此一来,原来处于经济先发地区后发点的麻涌,成了珠三角区位优势最为突显的地区,成了南中国新一轮投资与兴业潜力巨大前景辉煌的黄金处女地。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南大门的国际大都市-广州,在国家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地位变得益发重要。麻涌与广州开发区仅是一河之隔,是东莞"接受广州幅射"距离最近的地区。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不仅赋予了麻涌作为东莞衔接广州的"平台"的特殊使命,使麻涌具备了"东莞的前庭,广州的后花园"的历史条件;同时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带来大量的发展机遇。

除了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孕育的丰富而巨大的商机之外,麻涌镇还面临着三大发展机遇-其一是正在建造的虎门港和刚刚启动的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带来的机遇,其二是即将动工的莞城至麻涌新沙港的莞麻快速干线带来的机遇,其三是市委对水乡地区的扶持措施的逐步到位带来的机遇。麻涌本来就是珠三角铁路、高速公路和穗港澳珠几大机场的中心点以及通达五洲四海的大广州港的咽喉通道,麻涌那"十平方公里不用拆迁"的东莞罕有的"黄金处女地",更是最适宜高级商业设施、高级酒店、高尚住宅、大型物流中心等大商家大企业进行连片大面积开发和高效利用的宝地;又是海岸线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拥有狮子洋深水岸线7.2公里,可建1000吨以上泊位的内河岸线10.56公里;镇内有已建成10个5至10万吨级泊位的新沙港;港口的铁路可贯通全国、连接大江南北。如今再添三大机遇,麻涌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优势更是无与伦比,建设现代化港口新城的条件更加成熟。而正在向现代制造业名城发展的东莞市,越来越大的进出口业务,自然也要麻涌镇挑起"港口牌"这一责无旁贷的重任。

东风送暖满眼春。麻涌镇委、镇政府与时俱进,紧紧把握历史机遇,努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打造以港口城市为依托的新麻涌,并实施以港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为海内外朋友投资创业提供优越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全镇首期的主要发展项目,包括规划建设16000亩的虎门港麻涌临港产业中心、5000亩的食品产业中心、5000亩的民盈产业中心、3000亩的虎门港麻涌新沙物流产业中心,还规划建设麻涌大道、东环路、新沙路,形成覆盖全镇的道路交通网络,充分接受港口、东莞市区、广州市三个增长极的辐射。

我们诚邀海内外的朋友聚集麻涌,共建共享现代化港口新城的绚丽辉煌!

知名人物

丁公醒

丁公醒(1917--1999),东莞麻涌漳澎村人,著名的粤剧武生。20世纪40年代已是新加坡著名正印武生,后曾在锦添花、红棉、非凡响剧团演出,其拿手好戏有《黄天霸》、《三盗九龙杯》、《杨家将撞死李陵碑》等。抗战胜利后,他随锦添花剧团从香港载誉归来,与陈锦棠、余丽珍、罗丽娟、梁鹤龄、李海泉等在西关乐善戏院演出《六国大封相》、《高君保与刘金定》等剧,在非凡响剧团时,与何非凡、楚岫云、凤凰女、梁金城、小觉天等在乐善允院演出《玉楼人醉杏花天》、《一曲凤求凰》等剧。解放后在百花剧团任团长。80年代恢复广东八和联谊会,丁公醒任会长。

靓少华

靓少华原名陈伯钧(1901-?),东莞麻涌东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出身于广州八和会馆粤剧红船。是粤剧界著名的文武生。早年往南洋一带演出,名噪一时。回广州后,在名班"大罗天"与名花旦陈非侬拍档演出、后自组"梨国乐"、"大中华"等名班,邀清当时著名小武靓仙作小武,自立新行当"文武生"。(其意是能文能武,兼演小武、小生两个行当的戏。)在戏班海报上名列正印小武之前。时其它省港班群起效法,于是"文武生"就成为粤剧的一个新行当。

靓少华的首本戏有《杀嫂从军》、《风流天子》、《大红袍》、《唐明皇游月殿》等。其中以演《十奏严嵩》最有名。他还提携了不少名伶,如他发现薜觉先的才华,将他从三帮丑生,破格提为印丑生,后薜氏平步青云。经靓少华提拨的尚有钟桌芳、陈非侬等。

靓少华抗战伊始,不知所终。

莫伯骥

莫伯骥 (1877-1958), 字天一 , 麻涌向北坊人 , 著名藏书家。

莫生于清光绪三年 (1877 年 ), 幼年入县学 , 后毕业于广州公立医校。他自幼好学 , 博览群书 , 是清代末科广东府诸生之案首。为人治学严谨 , 文才出众 , 着书立说 , 名噪南粤。 自负有状元之才。民初 , 莫荣新督粤时 , 曾任督府参议 , 并曾一度主编《羊城报》 , 继而应勤勤大学之请 , 担任文史系 讲师。

伯骥存心济世,鉴于当年西医、西药新兴 , 毅然不惜耗资 , 在穗创办"仁寿西药房 ", 规模颇大。因善于用人 , 经营得法 , 销路畅广 , 药房历数十年之变幻而不衰 , 为当时同行中之佼佼者。当代中外驰名之西药巨头莫露梧 , 就是他当年提拔任用的代理人。至今 ,在省、港、澳还有他们经营下来的行业及其后裔。这是对引进西方医药治疗的一个贡献。

伯骥力主长子莫培越出洋学医。回国后 , 在广州西关自设一间"莫培越西医诊所 ",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治疗病人 , 卓有成效。诊所收费价廉 , 家乡兄弟到其诊所医病 , 给于诸多方便 , 对贫苦者 , 赠医赠药 , 连留医病床也不收费。抗战期间 , 迁往澳门 , 行医济世 , 治病救人。

伯骥一生酷爱藏书 , 曾在穗自建一座藏书楼 , 藏书最多时达 50 多万卷 , 自称 "五十万卷藏书楼主 " 。其藏书之富 , 版本之精 , 为当时羊城诸书楼之冠。他搜购古籍不惜重金 , 药房盈利多被作购书之用 。 一次 , 孔氏雪所抄文澜阁四库全书逾千册散出 , 莫以万金于天津赎回。大江南北书商偶有所发现 , 必将信自函告 , 因而能在 20 年间搜购五十万卷珍贵典籍。 1937 年 , 他的《五十万卷书楼书目初编》 20 卷书成 ,目载书五百种 , 为卷二万余 , 均为宋刻、元刻、明刻、清刻 等珍藏本。他更注重收集粤人遗着 , 许多藏书是研究广东历史的珍贵文献。

1937 年 , 日机轰炸广州 , 他举家避居香港。经过整理的1400 多箱书均遭浩劫 , 随身带走的书不过四箱 , 其著述原稿 50 种未付印亦尽遭劫难。失去之书有部分在广州附近平洲作废纸出售 , 其子辗转托人收回数十箱。 1940 年 , 续成《五十万卷藏书楼群书跋文》 , 包括经三卷、史三卷、子二卷、集七卷。书凡四百种 , 较初稿少约百种。已非昔比 , 但仍成大观。

莫藏书是以汉学家及近世学古者的观点来定其性质 , 这一见解得当时名学者的称誉。叶恭炜、容肇祖谓其《五十万卷藏书楼群书跋文》有五述三长。五述者 , 述人物的小传,述著书缘起、书林掌故文字及历史中迹考证诸子百家的专门学 问 ; 述书文侠篇、侠句 , 新奇隽水之文及传奇志怪等。三长者 , 一长为博证 , 事必考证 , 语必求因 ; 二长为校对 , 校传本之误一字之得 , 冰释理顺 ; 三长为明通 , 说古而不泥于古 理有独及必求通今。其《跋文》对我国图书馆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伯骥还热衷于培育人才。他创办了"麻涌乡立古梅高等小学校", 这是清朝办洋学堂在东莞县内最早开办的其中之一所。他在任校董期间 , 悉心策划教务 , 不吝重金延聘良师 , 培充英才。离校后 , 他还关怀各届毕业生 , 学业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 , 或起用×在"仁寿西药房"工作。因此 , 七乡中置身于戈药行业者 , 大不乏人。

伯骥洁身自爱。广州沦陷前夕徙居澳门。晚年双目失明并患瘫痪症。主室之年 , 犹关心国家大事 , 常叫左右读报给他听。于 1958 年病逝于澳门 , 享年 81 岁 。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一莫伯治

莫伯治 (1914 一 -2003), 东莞市麻涌镇麻一村向北坊人。中学时就读于广州南海中学 ,1936 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工程院土木建筑系 , 是当代中国建筑界一位引人注目和受人尊重的建筑家 , 早年做过修筑公路等土木工程方面的事活 , 建国后专注于建筑设计。

1958 年 , 莫伯治设计的广州北园酒家建成。

那一年思成先生到广州 , 有人问他最喜欢广州的哪一座建筑 , 梁先生毫不迟疑地答说 :"北园酒家。" 莫伯治接着推出广州泮溪酒家、白云山山庄旅舍、双溪别墅和广州宾馆等作品。与此同时 ,广州著名建筑师夏昌世、余峻南等人也有许多新作 ,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适合当地气候条件 , 空间通透 , 体型轻快 , 色彩淡雅 , 绿化丰盛 , 与同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学苏" 的建筑形成明显的对照 , 引起建筑学界的注意 , 人们称这些建筑为 "岭南新建筑".

20 世纪 70 年代 , 在"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时期 , 广州又一次首先打破全国建筑界万马齐喑的沉寂局面。 1973 年 , 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会 馆建成 , 一系列配套建筑物也相继完成 , 板式建筑、带形窗、玻璃幕墙、花格墙、不对称的高低错落的布局、没有附加的简洁的体型等 , 又一次引起全国建筑界的注视 , 人们纷纷南下取经 , 并以这些岭南的新建筑为"窗口", 打探境外建筑的做法和动向。这一时期莫伯治的作品也很突出 ,特别是广州矿泉别墅和白云宾馆 : 白云宾馆高 33 层 , 被认为是开风气之先的中国现代高层建筑。

在新时期 , 莫伯治更是佳作迭出 , 突出的有广州白天鹅宾馆、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等 , 直到不久前落成的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及广州艺术博物院。

莫伯治的创作生涯有一个令人惊异的情况,就是他的作品获奖率相当之高。 1993 年 , 中国建筑学会在它成立 40 周年之际 , 宣布对 1953-1988年间全国 62 项建筑设计授予"优秀建筑创作奖 ", 对 1988-1992 年间全国 8 项建筑设计授予"建筑创作奖", 这两个奖项中莫伯治的作品占了 7 项 ( 其中白天鹅宾馆是莫伯治与余 + 南合作主持设计的),占总数 70 个获奖作品的十分之一 , 莫伯治是这次颁布奖项中获奖项最多的建筑师。

1995年莫伯治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 年他获得第一届梁思成建筑奖。

唐代诗人有一名句 : "红豆生南园 , 春来发几枝。"时隔 1200 年 , 众多优异的建筑作品出现在岭南 , 它们像红豆一样缀着南国大地 , 莫伯治在这中间作了很大的贡献 , 人们称他和他的作品是"岭南建筑之光" 。

莫伯治曾任广州市规划局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建筑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院院士莫伯治先生 , 于 2003 年 9 月 30 日在广州逝世 , 享年 91 岁。

著名的农民画家郭同江

郭同江 (1926 -2003.4), 东莞麻涌大盛村人 ,1926年诞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收私塾影响画得一手好画。他的连环画具有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 , 反映了水乡人民改天换地的工作生活 , 发表后受到广泛的好评 , 他陆续创作了反映土改的《渔女春秋》、抗美援朝的《孩子的心》、互助合作的《七婶与全胜婆》、农业社的《爸爸得奖归来》、人民公社的《开工之前》、大跃进的《理发师》、《斗歌》、反映妇女工作的《女木工》、抗日战争的《红楼奇斗》等十多套连环画,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画家" 。1955年他参加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 并被选为省美协理事、省文联委员 。 1958 年应邀到北京 , 参加"全国美术工作会议 ", 在大会上 , 介绍了他配合各个政治运动 , 自编自画连环画的情况 , 反映强烈 , 并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作报告 , 名噪京华。 回穗后又在广东美术学院作报告 , 介绍自己忠实地执行毛泽东文艺思想 , 以画画为工农兵服务的经验 , 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为了向全国推广他的创作经验 , 他的著作《我是怎样画画的》一书 ,1959 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农民画家郭同江的名字就此走遍了全国 , 成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农民画家。同年 , 他被推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理事 , 曾参加过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文联代表大会 , 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华国锋、叶剑英等首长的接见。 1960 年他被选为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 , 出席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大会 , 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在一朵朵鲜花和一个个光环面前 , 郭同江并没有陶醉 ,他深知自己不是科班出身 , 没有上过中学、大学 , 要提高艺术造诣必须加倍努力学习 , 他坚持多查 ( 字典 ) 、多问、多读 ( 读古典名著 ), 从古典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 拓宽了创作天地。他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 , 这些人物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 一类是古代人物画,另一川类是现代人物画 。在古代人物画里 , 有屈原的天问、司马迁的发愤著述、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英勇不屈、袁崇焕的铮铮铁骨、林则徐的销烟、 关天培的抗英、李白的醉酒、杜甫的好吟、苏东坡的啖荔、竹林七贤的对句、昭君出塞的悲凉、貂蝉拜月的苗条、龙女牧羊的忧伤……幅幅形象鲜明 , 不落俗套 , 富有独创 , 具有个性 , 塑造出一系列有血有肉 , 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画 。 如他另一类现代人物画 , 仍保留着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 , 纯朴的乡土风情。他的《圣爱》那老婆婆用干瘪的奶头为饥饿的孙儿止哭 , 表现了母爱是何等的伟大 ! 而那《姐妹花》 , 天生一对小宝宝 , 又体现了新中国的幼苗是何等的幸福 ! 那《织女》的勤劳 , 《修竹女》的健美都反映了他的人物画趋于炉火纯青的地步。

郭同光还钟情于山水 , 他生于水乡 , 热爱水乡 , 热爱大自然 , 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o 他的山水画 , 师古而不泥古 , 效法大自然而胜于大自然。无论是虎门要塞 , 还是三峡奇峰 , 无论是庐山飞瀑 , 或是漓水风光 , 都奇峰峻秀 , 跌岩多姿 , 碧水回环 , 帆影卓卓 , 雄奇中不缺潇洒 , 浑朴中不乏雅丽 ,令人觉得 " 江山如此多娇 ", 祖国的山河美如画 ! 他所画的画 , 都力求做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 , 形象美与内心美的和谐 , 做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 以达到教育人民 , 鼓舞群众的目的 。

数十年来 , 郭同江淡薄名利、不畏艰难、忠于生活、反映生活 , 勤于笔耕 , 收获甚丰 , 除了创作十多套连环画之外 ,还发表了二千多幅作品 , 在省、市多次举办画展 , 出版了《郭同江画选》口他的作品不但在国内有影响 , 在台、港、澳、 日、美、西欧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影响 , 并被外国知名人士所 收藏。他还曾任全国连环画研究会理事、广东省连环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东莞市文联副主席、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等职 , 他的事迹早已被载入《现代中国美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东莞英才录》等等。

郭同江 72 岁高龄仍在伏案创作 ,2003 年 4 月 14 日因病逝世 , 享年 76 岁。

民俗文化

麻涌镇有"中国曲艺之乡"之称,全镇现有18个曲艺中心,经常性举办广场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救灾复产义演、文化高地直播车、首届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打造文化强镇开创了良好的新起点。

"曲艺之乡"

古今往来,麻涌人对粤剧曲艺情有独钟。人们不仅喜爱听,还会弹唱编演。麻涌有着浓厚的粤剧曲艺氛围,主要是受其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生活在古老而朴素的水乡,出门见水,举步登船,陆路交通难以连接。人们以水田耕作为主,随潮涨潮落安排作息。每当农闲和潮涨时 候,乡民喜欢三五成群聚于树荫下或凉棚、祠堂里,谈天说地,说书弹唱。使有天分的曲艺爱好者越来越多,兴起时自家出钱或众人集资派人往省城买回部分乐器与服饰,逐渐形成自娱自乐的民间组织。之后,有的外出拜师学艺,有的请师教习基本功,使各村的曲艺队伍迅速扩展,艺术水平逐步提高,成就了一方特色。1999年,经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的专家评定,麻涌荣获首批《中国曲艺之乡》,并在广州南方剧院接受了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的授匾。在河边的水幕里,蕉林月夜中不时传出胡横箫,悠扬入耳。偶然间,又一曲婉转凄楚的《胡北归》从凉棚、祠堂荡出,见声见情,缠绵哀怨,粤韵清音可谓绕梁三日……

《香飘四季》

我省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享有盛名的作家陈残云,1958年至1960年受省委的委托到东莞农村体现生活,挂职县委副书记。在挂职期间,他在东莞水乡麻涌大步村蹲点,并挂职麻涌党委副书记。他立足农村,深入生活,了解民情,并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背景,党带领广大农民热火朝天地走农业集体合作化共同富裕道路为题材,创作了具浓厚的乡土风情和独具水乡特色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真实的描写了当时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热情地歌颂农民的新生活。《香飘四季》创作于1961年1月3日,1962年3月31日于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问世。1963年下半年,陈

残云分别在北京和东莞召开《香飘四季》读者座谈会,在这基础上,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故乡情》。1965年下半年,电影《故乡情》在麻涌、大步及附近村庄取材开拍,是年年底完成外景拍摄工作。小说《香飘四季》深深地刻在社员群众心中,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赛龙舟

龙舟始因纪念"屈原"而兴起装造的长艇,之后民间把长艇加以改装修饰作为体面,在江河上竞渡一番,逐渐成为一种水上运动项目。时至清代末年人们先后把长艇统一改装成8.5丈长的"大龙"。每当节日到来,周边各村的龙舟不约而同响起锣鼓,集于江面上,相互礼让一番后,擂起锣鼓齐头并进,确实为水乡民间人皆共赏的一项大型体育活动,之后便分别形成各处不同日期的"龙舟景"。至今,麻涌镇仍保留的龙舟景有麻涌景(五月十六),漳澎景(五月初九)、鸥涌景(五月十八)。改革开放后,我镇经济迅速发展,群众性的赛龙舟活动蓬勃发展,各村各乡新装造了龙舟,竞渡出现了新热潮,至今举行了七届"企业杯"龙舟赛。

舞狮

舞狮在我镇流行已久,每逢新春、喜庆日子及各类大型活动,人们喜爱舞狮,以示吉祥。尤在新春伊始(年初一、二、三日),富贵人家邀请一班入屋拜神祈求家宅平安、丁财两旺。表演舞狮,由大头佛引路,打响有节奏的高边锣鼓、主人家点燃喜炮欢迎,并挂青给醒狮采青以作报酬,此项活动流传至今,深受群众欢迎。建国之初,我镇曾有"志信堂"舞狮班,设馆于麻四村八坊两江祖祠内,由武林名师萧基从广州回乡执教授徒。同一时期,活跃于麻涌狮墰的还有麻一村四坊的袁炳均,他先后从事于香港、广州等地的名门狮班活动,深得名师指拨。我镇范围内在原有基础上,各村组织的狮队有麻四、新基、大步、南洲、华阳等村,继承和发扬了舞狮这项传统文化,每年过节,各大喜日子,各村都能派出狮队表演助兴,锣鼓喧天,观者如潮,水泄不通,其乐融融,深受群众欢迎。

名镇历史

麻涌镇立村于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由于先人爱梅,立村之初名为"古梅乡"。古梅乡原属广州府宝安县所辖,之后于明朝初期划归东莞县中堂区管辖。由于此地四周河网密布,同时岸边耕地又以产麻为主,又改名为"麻涌乡"。建国前夕麻涌归东莞新四区所管。建国初至1952年划入东莞县第八区。1953年土改后,又划为东莞县第十八区,称为麻涌区。1958年成立麻涌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东莞县麻涌区。1986年,东莞县设市之后,麻涌也随之改镇。

时尚旅游

大步观音祖庙

观音祖庙位于麻涌镇大步村宁坊附近,东临创兴二路,始建于1912年,在1989年重修.观音祖庙为座西向东、三开二进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长20米、宽10米,面积200平方米。首进、二进梁架装饰精致,正殿供奉观音菩萨,右殿供奉抬观音的"龙亭"和观世音神像。"龙亭"用名贵的紫檀木雕刻而成,工艺精湛,是一座被村民公认的村宝,至今仍保存在庙内。首进的壁画、石刻字、砖雕及石碑碑文基本保存完整(另在庙的左侧南面与观音祖庙同期建筑的"东壁社学"和北面的"公所"也基本保存完好)。

观音祖庙是乡村的道教庙宇,经麻涌文化站多次组织有关人士、专家对观音祖庙的现场考察、调查、论证,一致认为该庙在麻涌镇具有较高的历史、工艺、科研价值,并得到有效的保护。麻涌镇人民政府在2000年已公布观音祖庙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装有文物保护单位告示牌和标志牌。

大步乡民崇拜,相传在建国前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九日(观音诞),村民都举行菩萨出游盛会,由青壮年抬着内坐"观音菩萨"的"龙亭"出来巡游,民间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张、郭、王、宁、赵、蔡、彭七个坊每年轮流做一次主会,俗称菩萨过坊。有其门联为证:座拥莲花四民共荷慈云荫,瓶簪杨柳七约长沾法雨思。平时每逢初一、十五,都有无数的本地和外地民众到观音祖庙进香、参拜。上世纪60年代中,已无抬观音游会之举,但参拜观音菩萨的习惯犹存。

莫氏宗祠

莫氏为麻涌一大族群,其先祖发祥于肇庆。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传至邑三世祖考丕莫东湖始迁入麻涌(古梅)。至四世,支分两派,号南糖和北糖。南糖分布新基、东埔(含九宅);北糖分布麻涌的东宁(麻三)、西宁、松柏坊、向北(麻一属地),遂称"一莫三乡"。莫东湖为"莫氏崇本堂"的鼻祖,传至七世祖简庵,建立宗"启佑莫氏公祠"。其中东湖莫氏宗祠位于麻三村新街基,建于元末明初,座西向东,东临麻涌河。该祠分前门、中厅、后堂三进,青砖、石脚、穿斗结构。启佑莫氏公祠位于麻三村一坊,建于明代中叶。该祠占地约1000平方米,前留广场。前门和中厅的建筑华贵,壁画鲜艳夺目逼真。砖石雕像玲珑浮现,梁柱雕刻精美,人物肖像栩栩如生。"哪吒闹海"、"八仙过海"、"桃园结义"、"赵子龙催归"、"貂禅拜月"等等依次连接。启佑莫氏公祠是当时麻涌祠堂的一流建筑。

八大胜景

东海渔歌

麻涌朝东而立,濒海而居,"东海"(当地老百姓传统惯称为"东便海")之名,由是而得。此海襟东江而带狮子洋,鱼产甚为丰富。因而土人得其地利,从业于捕鱼者甚多。渔舟密集,有如星罗棋布。每当夕阳西坠,渔舟三三五五,持续归航,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由远而近,由疏而密,聚成满海歌声,籍以消除整日艰辛的倦意。其间有唱着信口儿歌的;有唱着风趣横生的咸水歌的;还有双双情侣在行歌相答,从而缔成爱花情果的。时入傍晚,在海心渔火之中,唱者愈劲,听者动容。

南坦禾云

南坦,位于麻涌之南,原是一片基地所在。惟此地南连蛟塘(原番禺),广接万倾沙。由这基地远眺,一望无际的禾稻,真是田连阡陌,其面积之广,眨眼一看,难以估计。尤在秋熟之际,登高而应望,只见那禾黄稻熟,金光闪烁,与绚丽的晚霞交相辉映,真是禾连云、云进禾,禾云交织,禾云一色,田间金稻与天上彩霞所构成的奇观,令观赏者心旷神怡,怎肯遽然离去!

西园夜市

西园市场位于麻涌五元坊(现麻四小学一带),兴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时乃麻涌商埠物流集散之地。此时,麻涌地域成形,氏族聚居初定。选址建市场乃民住所需。西园辟市以后,商铺林立,鱼虾肉莱摊档,接连摆开,大小食品加工店铺,手工作坊,洒楼食肆,陆续增加。经商的购物喝茶的,四方来客云集于此。每当夜幕降临,从事渔农者归航返家,外来货船泊岸,携壶趁市的议价声,商贩叫卖声,洒店饭馆传出的阵阵欢笑声,汇成一片。灯红洒绿,呈现一派热闹繁华景象。此为西园夜市之美景。

该集市东连元沙、慈悲、东仁三个坊;南接董叶乡(军城:现麻二村);北通崇仁坊、东宁坊、市心坊和西宁坊;西汇第五涌和第三水系注入珠江,河湾宽畅,水陆四通八达,是当是得天独厚的商贸之地。

随着麻涌人口增加和地理环境的改善,到清朝顺治2年(1645年)迁市场于麻涌崇仁坊,自此,西园市为马元市所代替。

北丫蕉雨

北丫蕉基,位于麻涌之北。此地得天独厚,土壤肥沃,所产香蕉,是麻涌特产之精英。这里风景优美,独出乎众。外来人但知芭蕉叶大可遮阳光,而不知其在雨中别饶风趣,韵味无究。真的,不雨则已,一雨则万叶随风摇曳,迎着飘零的雨点淅沥成声,像一支大型的交响乐队,正在巧夺天工地奏着清脆悦耳的琴曲,有如高山流水,扣人心弦。然有时在风满雨晦下,又发出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拆之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动游子之秋思,触诗人之雅咏。此时此景,使人自然想到古诗名句"芭蕉宜雨不宜晴",广东名曲"雨打芭蕉"。面对美景,何等抒怀。然而一雨之后,整个蕉林又纷呈新态,那千株万叶在清新空气之中,翠色欲滴;带着雨珠的红蕾,含苞待放;雨后春笋般的嫩芽,勃然崛起,分外妖娆。没有雨,不能构成这幅天然美丽的图景;没有雨,不能让它四季长青、飘香吐实而享有"岭南佳果"的雅誉。一雨来之,风采焕然。

魁楼晚望

魁楼位于麻四之东南,始建于明永历八年(1654年)。萧奕辅以文官掌武印,功在明室,晚年倦政归居,建此楼以自如,此楼原高四层,虽无魁星踢斗之设,而有开卷览胜之幽,下设花园,衬以亭树。主人常在此穷经引典,观花赏鱼,怡乐晚年,直至65岁而卒。后至明末。该楼列为麻涌八景之一。每当夕阳西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无异古人登上岳阳楼,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拭目东南一瞥,但见狮子洋上水连天,天连水,浩浩荡荡,茫无际崖,倍感壮观;在暮云深处隐约可见的莲花山,泰岱传神;那座擎天一柱般的莲花塔,巍峨矗立,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势;一队队的银鹤自东而西,穿插于暮云之中,正是"暮云与归鹤齐飞,碧水共长空一色"。倘若从近而望,左有南坦之禾云,右有北丫之蕉雨,遥相辉映,更有赏心悦耳的东海渔歌,另有一番韵味。

花桥佛庙

花桥佛庙,位于麻涌马元市中心,被一棵很大的古榕遮蔽着。佛庙人来人往,香火甚盛。相传明大中丞萧奕辅考中进士那年,亦曾到此进香拜佛。自此佛庙榕荫已成一景。后至明末,公元1646年,在小佛庙前加建一座大木桥,横跨于一河两岸,籍以沟通小河东西两坊,方便过容。此桥初建时,原为宽阔的木板桥面,间有榄核形的粗线条;桥柱上端,亦雕有花纹,故日"花桥",又名"佛庙桥"。民国24年(1935年),此桥由木桥改建为钢筋水坭桥。建成之日,由乡绅萧履始拖孙过桥,以作开道。佛庙楼荫,已在1943年马元市第二次大火灾中付之一炬,而从"花桥"改建成的钢筋水坭桥,则因建国后乡镇建设的需要,于1995年拆毁。

归义钟声

归义庵位于麻涌荒园(今麻四七坊)。庵名"归义",其来有因,明末大中丞萧奕辅,有一女,甚孝,但少而守孀,长居父母家,愿至老不嫁以事父母。一次,奕辅由京乞假回家,其女跪而请日:"儿愿削发为尼,求父母在附近择地建一庵堂,使儿居此扳依我佛,既可尽节,亦可常见亲颜。"奕辅嘉其志,乃择定邻近荒园建此庵以成全之;并亲笔命名题为"归义庵"。自此暮鼓晨钟,发人深省。庵内佛像雄伟,香火鼎盛。建国前还有数尼姑居于此,为人求卜解签、追悼亡灵、做法事。土改后,尼姑均已还俗。该庵"文革"时已拆毁,改建为麻四小学校。小八景美名日:"一树两县"、"一河两岸"、"马元古庙"、"上呼下应"、"辅鱼透入"、"高墩远眺"、"柏基乌榄"、"淡趣木棉"。

凉棚

在古朴的水乡麻涌,各村的沿河,埗头边遍布凉棚,甚至在蕉基田畴的河边上也是星罗棋布,形成了水乡的一大特色。

在过去,尤其是夏秋季节,人们在劳作返村必到凉棚休息。有的睡凉,有的聚坐一处,谈论种植生产,交流经验;有的说些路边笑话或谈古论今;有的弹唱一曲,以娱乐身心,消除劳动的疲劳,实为村民尤其是男性乘凉过夜和谈天说地的公众之处。同时也是人们看管农用船艇和农具杂物所需;又可以看管小孩在河涌埗头学游泳的好地方。

经济建设

新沙港的地理位置极度优越;南临珠江口狮子洋,水路至香港及澳门不足75海里;陆路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广州保税区相连;同时距离麻涌镇广深珠高速立交口不足10分钟车程。

新沙港现有船泊位10个,将来会发展到20个。新沙港内泊位最基本都可以停泊3.5万吨级轮船;99年更安全靠泊了马耳他籍DIAMOND SEA(金刚海)13.9万吨货轮,从而打破了以自广州港一直靠泊巨轮的记录。

99年年底,新沙港一期工程完全竣工,1-5号泊位全年完成1123万吨吞吐量,比原定的910万吨超量。随着一期工程的完成和全年港口的业绩,国家对此十分重视,深化投资力度,开始了新沙港新一项的投资项目(二期工程)。其中,中央直属粮库"新沙港粮库二期工程"项目就是获得国务院批准的。

在千禧年中,国家及省政府对新沙港十分关心,为了援解大型船舶的航道水深不足问题,决定在今年年底竣工"出海航道口一期工程",届时出海航道可以用水深达13.5米,将进一步加强新沙港停泊大型轮船能力。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