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清明时节话朴枳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每年一到清明节,不约而同地,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祭拜祖先。潮州人把这慎终追远、崇敬先祖的扫墓活动,约定俗成地、带点幽默色彩地称之为“行错路”。以前,扫墓只是清明节时大人们的“台前戏”,而孩子们在这个“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殊日子里,“借问做节乐何在?”,答案却是:“遥指青青朴枳丛。”因为,从摘朴枳,做朴枳果,到打朴枳筒,乐趣是说不尽的。

朴枳果

朴枳果是流行于潮汕各县的一种民俗食品,其取材原料朴枳,乃是潮人的俗称,学名为朴树,落叶乔木,干高可达10多米,树皮及叶可作药用,有驱风消火之功,皮可调经,治麻疹,其生叶汁可治漆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朴枳叶椭而呈尖形,花细小,结实为小肉果,球形略尖,味甘可食。清明节前后,朴枳树萌发新叶,民间有采嫩叶制果的风俗,即将叶洗净之后,和以粳米粉于碓臼舂之,加入白糖和发酵素,以水拌匀成粉浆,勺入图案形果模中,放入蒸笼中蒸约40分钟即成,朴枳果色青翠,富叶绿素,味甘甜,质柔润,具有朴树叶的特殊芳香,且有消食去积和胃的功能,是老少咸宜的时令果品。

若是穷根溯源,朴枳果实与江浙一带的“青果团”(周作人曾有文章述及)相似,都是从古代纪念晋国名臣介之推的“寒食节”的民间食俗衍变而来的。

朴枳筒

此为以竹制成的直筒进攻式玩具,盖因用朴枳肉果作为“子弹”而得名。其构造颇似枪筒和枪膛,选用优质“苗儿竹”作材质,“枪筒”中空,打“弹”时须先预留一颗朴枳于出口内端,等入口朴枳装上,内膛用力挤压所产生的空气压力将出口内膛的朴枳弹出。昔时,一到清明时节,潮州府城,不论男童女童,人手一筒,衣袋里装满朴枳,在巷头巷尾嬉闹“枪战”,煞有趣味。朴枳肉果当“子弹”,弹在身体任何部位均无痛感,更谈不上“杀伤力”,比现代警察所使用的防暴手枪的橡皮弹还要“温存”得多呢。

朴枳巷

潮州人对朴枳情有独钟。古城以植物命名的街巷可谓寥寥无几,其中居然也有“朴枳巷”的芳名。

小巷朴枳巷,南北走向,紧牵着国王宫巷和后铺仔,南接渔沧巷,北连彭厝巷。此巷最宽处不超过二米,最窄处仅有一米,全条巷无非五十米长罢了。据说此处地方昔时有几株大朴枳树,采其朴枳叶所制之朴枳果最为清香可口,为朴枳果中之上品。一到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前来采摘。虽说树之主人慷慨大方,但是毕竟满足不了远近人们的需求。大多数城内人还是到较远的西湖山上采集朴枳叶,既为口腹之福劳其筋骨,也为怡情山野来次“踏青”。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