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墟市及斗墟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墟和市 佛山最早的市场形成于宋代的栅下铺米艇头。明代发展成三墟六市,清代为六墟十七市。墟有不同的墟期和不同的商品特色。如普君墟,以三、六、九日为期,摆卖瓜菜、猪鱼肉、杂货、布摊、木履为主。大墟,逢一、四、七为墟期,以摆卖花卉、飞禽走兽及农产品为主。普君新墟,逢三、六、九日为墟期,经营油糖、豆、面、蚕丝、鸭仔、牛肉、鱼虾等,设有讲古场。太上墟,墟期为三、六、九日,专卖鸡,故有鸡墟之称。麻钉墟,专卖麻钉铁钉。各墟百货云集,人声鼎沸,自早晨至午后,趁墟人群络绎不绝。

市,分布在镇内务“铺”(旧时的区段名称),摆卖的货物各有特色。此外,还有因开市时间不同而定名的市场,早上开市的有早市、朝市(因摆卖猪种,又称“猪仔市”),下午开市的称为晚市。

斗墟 潮汕人将赶集叫“斗墟”(“斗”是“凑”的意思,如凑热闹之“凑”),将市场叫墟市或墟场。目前,潮汕地区的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原来就是墟,如潮安县的浮洋墟、枫溪墟、意溪墟,普宁县的鲤湖墟、大坝墟等。古人说,村市日墟……三日一趁之。这“三日一趁之”就是三日一个墟期。在墟市里,万商云集,舟车往来,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潮汕的墟期,有每日一墟的,也有两日一墟的,多数则是三日一墟。三日—墟者,或一、四、七日,或二、五、八日,或三、六、九日,各有定日,大抵相近墟市的墟期相互不重复,以利商贸。今商业繁盛的城镇已无规定墟期,但某些专业市场、猪苗市场和牛市场等,仍有自然形成的墟期。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