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关中秧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盛行于关中东府韩城、渭南、华县等地,西安以及西安以西各县也有流行。尤以渭南的崇凝最佳,当地曾有“铁王的芯子阎村的跷,崇凝的秧歌水上漂”之说。
    
    关中秧歌起于何时,无文字记载,据韩城秧歌艺人卫百福口述,清咸丰年间(1851-1861),已有演出活动。民国五年(1916),他十六岁时学演秧歌,师傅茂娃和二旺,均生于同治初年,上传师祖亦为秧歌高手。清代末年,为逃年荒,部分秧歌艺人曾组班到宝鸡、兰州演出,卖艺为生。
   
    本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关中秧歌名角层出不穷,有韩城郑崖村的白广才,雷许庄的雷三娃、雷进录,高许庄村的高小红,张村的卫百福,竹园村的吴保盈,漫凹沟的韦生华,沟北村的高锁堂、高赛福,吴堡寨的殷子云,颜家沟的李建章,姚庄的王鸿宾,石家沟的赵喜儿,咎村的李东虎,赵村的刘喜康、王彦明,渭南的李彦英、王寿仁、张志学、张恒敬、田资发,华县的梁化龙、范志英、蒋忠明等。当时韩城盛传一首赞誉秧歌名角的民谣:“一盆血、盆半血,白菜心、云遮月。人参苗子世上缺。一斗金、二斗银,满山铃、美死人。邠州梨、玻璃翠、万人迷、真入味。”“一盆血”,指白广才,意思是他把秧歌唱红啦。高小红唱的比一盆血更好,所以称为“盆半血”。雷三娃出类拔萃、人才出众,被誉为“人参苗子”。吴保盈技艺超群,被誉为“云遮月”。卫生华舞的风流,扭的矫健,被誉为“满山铃”。卫百福能歌善舞,扮相俊美,若为女子出嫁,其身价当值彩礼三千六百元,故被誉为“三千六”。
    
    民国十五年春节,丑角艺人建德和天保,分别率领秧歌班唱对台戏,竞赛技艺,唱了一天还不尽兴,接唱夜戏,越唱越红,难分胜负,吸引了方圆百里观众。对台戏直赛到麦收时节才告结束。
    
    三十年代后期,受战乱影响,秧歌活动日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开始恢复,民间演出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新文艺工作者对秧歌戏的剧目、音乐、表演进行了锲而不舍的革新。1979年由张祯祥编导的《丰收乐》,参加了陕西省群众文艺会演,获剧本甲等奖。
    
    关中秧歌演唱时,以男女二人为主,多至三四人,脚色行当只有小丑、小生和小旦。演出时载歌载舞,舞以男领女合,唱以女领男合。扭时不唱,唱时不扭,快打急舞,慢打缓舞。旦脚台步非常讲究,有:“豆角步”、“三角步”、“货郎步”、“蟹步”、“踩裂石步”、“五寸步”、“侧摆步”、“风摆柳步”、“摆花花步”、“圆场步”、“十字步”等。“三千六”卫百福创造的“豆角步”、“三进三退步”、“跑场踩鼓点”,服务于人物塑造,使他扮演的丑婆,栩栩如生。满山铃卫生华的“上楼台步”更是一绝;他的“鹁鸽子旋窝”,越旋越快,越转越小,旋转中突然亮相,嫣然一笑,扬长而去,具有勾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清人徐其通曾赋诗赞道:“当年梨园羽衣曲,今降韩原舞犹新。娇眼横波眉黛翠,疑断烟火化女神”。
    
    关中秧歌一般是在地摊或舞台上演出。每剧先上男(丑脚),后上女(包头,即旦脚)。男以说干嘴为主,并即兴地编唱一些应景的四六调唱词。然后请出女角,二人对唱;或由女方一人独唱,男的陪舞,唱完同时下场。秧歌的化妆、服装和道具,极为简单。男的平常装束,出场时系一围裙,有时不化妆,有时脸上涂上豆腐块,戴上草帽圈,或者头插能伸能卷的竹皮圈(俗叫尖尖帽),女的(全由男的扮演)在头上系一丝帕,衣裙全用农家平时服装,根本不用戏衣。男角的说干嘴为的是显示嘴皮子功夫,可长达数百句,随意铺陈,不一定与剧情有关,只求热闹红火。常用的说嘴快板,有七十多段,如《恶婆婆》、《穷和富》、《大食口》、《捉蚂蚱》、《高神殿》、《婆娘家》、《车夫卖炭》、《段茂功打城》、《拉面袋》、《吸洋烟》、《赌博之害》、《丑女子尿床》、《拧花车》、《光绪三年旱》、《办老婆》、《熬膏药》、《数石头》、《多儿女》、《一宗奇事》等。说干嘴一般用板伴奏。
    
    关中秧歌没有管弦乐,只用打击乐配合演出。计有板(鼓板)、大扇子(大镲)、大锣、马锣四件乐器。演出多用大扇子、马锣,鼓板则不多用。唱时不伴奏,伴奏时不唱,伴奏只在唱的间歇中进行。
    
    关中秧歌曲调繁多,已收集到百余种,同一曲调可有几种唱法。一剧一曲,反复演唱。其中男角多用[四六调]或[四六带把儿],在开场时独唱。女角所用曲调较多,计有[望江楼]、[十绣]、[五炷香]、[放学调]、[坠金扇]、[五更角]、[开门调]、[大开门]、[小开门]、[秋千调]、[卷竹帘]、[茉莉花]、[打牙牌]、[剪边]、[熬活]、[十里墩]、[金钱调]等。唱词全为对偶句,词格字数五、七、八、九、十不限。多为四句一联,也有多句式的,其曲调可以循环演唱。唱词通俗易懂,常夹杂有方言土语,如同当地人说话。
    
    关中秧歌传统剧目,计一百二十余本。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主要有《自本熬活》、《石榴娃烧火》、《张先生拜年》、《货郎算账》、《织手巾》、《摘豆角》、《十杯酒》、《摸骨牌》、《上楼台》、《下四川》、《绣荷包》、《五炷香》等,其中大部分都是一堂一堂(一堂,韩城方言,即一出)的单出戏,没有大本戏,不出帝王将相,皇后丫环,也无武打戏。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