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历史文化—丰富的长安“诗材”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长安有丰富无比的“诗材”,足以引发诗人们无尽的创作兴致。这里是李唐天子“君临天下”之地,举凡一国之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头等要事”,均发生在这里。以几首纪录战争的诗为例。“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是杨炯目睹唐大军西出长安征讨吐蕃时的场面。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寇陷白州等一十八州,又与于阗合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唐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领兵五万以击吐蕃,杨炯时待制弘文馆,诗即写于此时。“平生白云意,疲尔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从此戎。引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这是陈子昂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6年)随建安郡王武攸宜大军北征契丹、东出长安时的情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是高适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忆及此前御史大夫张守率军征讨奚部落出发时的情景。“车磷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是诗人杜甫看到的天宝十载(751年)唐军讨南诏蛮、大军溃败而“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时抽丁拉夫、生离死别的场面。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唐官军为收复京城,与安史叛军在长安北、咸阳东一带进行了数次惨烈的争夺战,“孟冬十月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夷歌饮都市。”这是杜甫笔下唐军大败于陈陶斜(又名陈陶泽)的情况。“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山雪河冰晚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这是杜甫笔下唐军大败于青坂的情景。“桐柏水西贼星落,枭雏夜飞林木恶。相国刻日波涛清,当朝自请东南征。舍人为宾侍郎副,晓觉蓬莱欠佩声。玉阶舞蹈谢旌节,生死向前山可穴。同时赐马并赐衣,御楼看带弓刀发。马前猛士三百人,金书左右红旗新……男儿生死在手里,营门老将皆忧死。”这是王建笔下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率军征讨淮西叛将吴元济东出长安时的情景。在唐诗中,有关唐军出发作战的纪实诗中,王建此首应是纪录场面最真实、细节最真切的一首。淮西吴元济(时自称彰义军节度使留后)是当时不服从朝廷节制的少数藩镇中最凶残不驯者,唐宪宗决意用兵淮西,然而师老无功,朝臣中也有主张姑息忍让者。宰相裴度是坚决的主战派,自请督师,于是宪宗亲往通化门(长安东门)送行。“同时赐马并赐衣,御楼看带弓刀发”就是王建目睹的君臣告别的场面。诗中的“舍人”指大文学家韩愈,前此曾任中书舍人,被裴度引为行军司马(节度使、副使之下最重要的行政官员),“侍郎”指刑部侍郎马总,时为节度副使。诗中“男儿生杀在手里,营门老将皆忧死”二句,记录了大军出发时的一个插曲。当时有右神武将军张茂和者,平素自诩胆略过人,所以裴度引他为都押牙(掌节度使衙内警卫),但在大军出发之际,张茂和却辞以疾病不与同行,裴度一怒之下请斩茂和示众,由宪宗说情才得以免死。“城上旭日照阑干,城下降戎彩仗攒。九陌尘埃千骑合,万方臣妄一声欢。楼台乍仰中天易,衣服初回左袵难。清水莫教波浪浊,从今赤岭属长安。”这是薛逢目睹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河湟收复、长安万民欢腾场面写的一首纪实诗。河湟地区指湟水流域及湟水人黄河一段地带,约有今青海东部到甘肃中、西部。自安史乱后,包括河湟在内的河西陇右之地渐为吐蕃所占据,自代宗到宪宗,皆有意收复而未能实现,直到宣宗大中三年才告收复。诗中的“冠带降戎”,指着汉族衣冠的河湟居民。《资治通鉴》载:“八月……河陇老幼千余人诣阙,已丑,上御延喜门见之,欢呼舞跃,解胡服,袭冠带,观者皆呼万岁。”河湟及陇右之地,沦陷吐蕃已近百年,当地汉人着“胡服”已将近三四代了。老幼河湟人千余,是到长安来观光的罢?在长安“解胡服,袭冠带”是他们预定的一个仪式罢?总之,他们当着皇帝面脱胡服着汉族衣冠,其场面委实是感人的。当时咏歌此事的诗人很多,如杜牧、罗邺、张乔俱有以《河湟》为题的诗。
以上是几首有关战争的诗。因为京城长安似乎应与战争距离较远一点,所以叙述格外地详了一些。其实,发生在长安的“国家大事”可谓多多。例如皇帝的一些活动:祭祀(郊祭、祭社稷、祭宗庙、祭百神等)、宴会(设宴、敕赐)、降诞、出巡、巡幸、封禅,朝廷举行的献俘、祝捷、归降以及会见外国使节、帝王的婚姻、死葬以及重要大臣的死葬等,都是牵动满朝文武官员甚至全城的大事,参与或与闻其事者,都免不了有诗。例如高宗永隆二年(681年)七月,太子英王哲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下嫁)薛绍,高宗李治有诗,群臣率皆奉和,今《全唐诗》存者尚有郭正一、刘祎之、元万顷等人《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同题诗九首。中宗景龙四年(710年)正月,吐蕃遣使纳贡并请婚,中宗以雍王守礼之女为金城公主妻之。二月一日,公主行,中宗亲送至马嵬,命学士赋诗以饯,今《全唐诗》存者尚有李峰、徐坚、李适、张说等人《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同题诗十八首。
长安城里生活和居留着数千名官员。朝廷里每日举行的早朝、重要的规模更大的朝会,退朝之后官员们各自在所属衙门里的入直、宿直,他们的除授、迁擢、罢免,文武要员们的奉使、和蕃、赴任、还镇,一般官员们的休沐、请告(因病请假)、致仕还乡、丁忧返里……以及他们之间的应酬、交往等,成为长安诗歌创作最寻常的诗材。与官员们的优游官场不同,数千名来自天南地北的乡贡举子们则在紧张、焦虑、失望或大喜过望中度过他们在长安的岁月。举子们与朝廷官员们、文坛宿老们之间还有着种种交叉性的交往。举子们四处干谒、求人举荐,行卷、温卷,有时不免于卑气屈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朝廷官员们或文坛宿老们,则接受行卷,乐于奖拔后进,四处说项,有时也难免有人倨傲怠慢,拒人千里。一日春榜公布,及第后的喜悦,杏林赐宴、雁塔题名的恩宠,或者是落第时的失意愁苫和人情冷暖,交织成人间最具真情的悲喜交响曲。这同样成为长安诗歌创作的习见诗材。
长安是周、秦、汉、隋的故都所在,历史遗留下来的故迹随处可见,足以引发长安诗人的嗟叹咏歌。而唐代的首都长安,真正是“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真正是“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才尊”。秦川的风物之美,四塞之固,山川的雄伟壮丽;长安的城阙宫殿、楼台亭阁、池苑林园、佛寺×;长安的街市、酒肆、人物、习俗;长安的音乐、舞蹈、技艺,这一切都是诗人们无尽的诗材。晚年的杜甫居无定所,当他漂泊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写《秋兴八首》,诗中反复抒写的就是他对长安绵绵无绝期的怀念。在《秋兴八首》里,杜甫满怀眷恋地回忆了终南山、蓬莱宫(即大明宫)、曲江、芙蓉苑、花萼楼、昆明池、渼陂、昆吾、御宿……这些地方都是他当年频动诗兴之处。
长安的四时景色以及与四时相配的节令、民俗,也是诗人们咏歌不尽的诗材。诗人们大量的长安四时诗及节令民俗诗,本书将在以下各章节予以叙述引列。不过,《全唐诗》中所收《忆长安》同题诗一组,却值得一提。《忆长安》同题诗作者共十一人,是:谢良辅、鲍防、杜奕、严维、丘丹、郑概、陈元初、吕渭、范灯、刘蕃,都是天宝至贞元间人。其中鲍、严、丘三人今存诗较多,其他八位存诗俱在四五首以下。“严维”名下《忆长安》题下小注说:“共十二咏,丘丹等同赋。”因不足十二人之数,故谢良辅分咏正月和十二月。同是这群诗人,名下又有《状江南》同题五绝一首(谢良辅仍为两首),分咏江南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再分为季、仲、孟,合共也是十二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同题写作。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就全国范围而言,长安的十二个月是值得回忆的,与之相比侔的,便是江南的四季也值得"状"。固定的句式和篇幅,使《忆长安》类似于词,或者与当时流行的某一曲调有关。白居易有《忆江南》词三首,作者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可惜《忆长安》的曲调没有流传开去,所以此后便无同题之作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