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西安附近的佛教造像遗迹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秦始皇拒绝了佛教,据佛教典籍记载,公元前243年,印度×室利防等22人携带佛像来到秦都咸阳传教,被始皇驱遣。两百多年后的西汉末年,又有博士弟子景庐在长安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内地佛教之肇始。佛教终于在长安立住了脚,到鸠摩罗什被迎至长安的五世纪初,长安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之一。公元535年,长安城为西魏的国都后,长安附近的石窟造像便逐渐多了起来。唐代前期达到高潮。一千多年来,在关中一带留下了多处造像遗迹,今之所见,比较著名的有10处。即宜君福地水库石窟(西魏)、耀县药王山石刻(北周至金)、彬县大佛寺石窟(率周至唐)、麟游慈善寺石窟(唐)、淳化金川湾石窟(唐)、旬邑马家河石窟(唐至五代)、合阳梁山千佛洞(金)、韩城普照寺(元)、蓝田水陆庵(明)、长安青华山卧佛(清)。以下分别简要介绍:
(一)宜君福地水库石窟
在关中地区有纪年的石窟中,这是最早的一处,它开凿于西魏建国后的第一年,即公元535年,位于水库中心岛的断崖上,据说在未修水库之前还存有一些石窟,今日惟余一窟。窟型为平顶方形,深、宽、高均不及两米,像主为“抚军将军石保合、王洛生”。正壁为佛龛,右壁为道龛,主尊为太上老君,手持麈尾,蓄须,左右有真人夹侍。龛上有伎乐飞无龛下有“道士”等供养人,龛外侧还刻有“角抵图”。这类图像我们在汉代画像石上常常可以看到,此处的含义,当与道教追求的“养生”旨义有关。造像风格上,该窟的艺术来源除了与龙门石窟的联系外,更多受陕西的东汉画像石和民间艺术的影响,质朴而稚拙,从而与正宗的西域图像或中原皇家风格大异其趣。更为重要之处,是该窟合佛,道于一体,这是迄今所见同类石窟之最早者,也是道教最早、最成系统的石窟图像,从而成为中国一绝。
(二)耀县药王山石刻
药王山以唐初名医孙思邈的活动而蜚声海内,然而该地的佛教造像活动却早自北魏之初。清末以来不断收集的造像碑石,今已有北魏至唐百余通,其中著名的有始光元年(424)《魏文朗造像碑》、太和二十年(496)《姚伯多造像碑》。东南有摩崖造像,现存23个佛龛,其中以北周所造弥勒菩萨倚坐像最为精美,像高3.3米,为高浮雕,除右手残断外,其余都完好。弥勒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托莲花,足踏莲台,头光中现出七佛,一派慈祥伟岸之态。弥勒龛左右,盛唐刻有立菩萨、立佛和地藏菩萨,共11尊,婀娜多姿而又雄浑饱满,与北魏的民间风格不同,呈现出高贵健美的皇家风格。而宋、金时期尚未完工的两龛天王像,不仅向我们透露了那个动荡年代里对武力的崇奉,还展示了在石壁上凿造图像的过程。
(三)彬县大佛寺石窟
这是陕西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位于长安通往甘肃的交通要道上,如果以长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那么彬县大佛寺可称作“丝路第一窟”。它共有洞窟百余个,造像1400多躯。西区的几个洞窟约凿于北周时期,东区为其主要洞窟,其中的大佛窟作于唐初。唐武德元年(618),唐王朝建立伊始,李世民率部在邠州一带与薛举军事集团经过一年的苦战,终获大胜,为纪念死去的将士,李世民下令建造了这个大佛寺,当时名叫“应福寺”。十年后的贞观二年,李世民已为国君,又下令在建立唐朝的全国七个主要战场建立七寺,大佛寺西邻的昭仁寺即为七寺之一,这两者互为一体。大佛高约20米,背光上刻有“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这应是大佛竣工之日。佛之左右立有二菩萨,各高17米左右。东侧的“千佛洞”窟是一个中心柱窟,与武则天的家族有关,内有“皇堂侄女”等武周时期的题记多处,窟内的造像虽有残坏,但其中扭动身躯的菩萨具有典型的女性特征,从造型和雕刻艺术的角度看,代表了武则天时期高度的艺术水平。另一些具有印度风格的佛像则显示了武则天时期开放的文化心态。
(四)麟游慈善寺石窟
麟游因有隋唐九成宫遗址而闻名。该地夏日凉爽,为帝王的避暑胜地,宫已不存,但唐高宗时开凿的慈善寺石窟却保存完好。石窟包括两个洞窟及附近的五个佛龛,原有大篇铭文,现已漫漶不清。据县志载,开凿于唐永徽四年(653),为著名郎将薛仁贵“奉旨建”。除这一处外,麟游县内还有千佛院摩崖造像,大约都是同时所造。薛仁贵在督造这些石窟后的第二年,九成宫便毁于山洪暴发,薛仁贵又因临危救主而名垂青史。慈善寺石窟现有造像39尊,北窟为三佛,佛高约四米。南窟为立佛一尊,高四米余。两窟相比较,在样式、风格和技法方面都显现出明显的差异:北窟尚存有北朝遗风,佛之面相、发式,袈裟的衣纹都和唐风不同,而南窟立佛则已有中原帝王之相,衣纹也由阶梯式转变为自然起伏。造像精美而博大,这当然与朝廷的直接参与有关。
(五)淳化金川湾石窟
三阶教为隋代×信行所创立,因与其他佛×发生矛盾,又受到朝廷的屡次禁止,所以流传的时间不长。三阶教认为一切佛像是泥龛,不须尊敬,所以今存之三阶教遗迹十分有限,三阶教的石窟就更难见了。金川湾石窟就是一个与三阶教有密切关系的石窟。该窟宽九米,高7.5米,深五米,内雕一佛三菩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为碎石一堆,尚待修复。从遗迹上看,坐佛高四米多,圆形背光中刻有七尊坐佛。窟内两壁刻满经文,有(七阶佛名经》<如来示教胜军王经)等佛经,以及信行禅师撰文数篇。全部刻文在十万字以上。这对研究三阶教的流布是十分难得的资料。
(六)旬邑马家河石窟
这是一处不大但有名的小窟,旬邑的三水河沿岸是古代长安通往陕北的一条交通要道,在旬邑境内的数十公里河段两岸,散布着北朝、唐至明清多处石窟,最早有年代者为黑牛窝附近的西魏大统五年(539)石窟,保存较为完好者则是离县城12公里的马家河石窟。该窟为中心柱式洞窟,四壁及塔柱四面均有造像,窟外还有一些小龛,另有一窟位于绝壁之上不能进去。从现有造像风格看,塔柱四面造像刻于盛唐时期,题材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飞天。弟子憨厚朴实,飞天圆胖可爱。四壁的造像则可能晚至五代或宋初,刀法十分洗练概括,刻石如削泥,却又精到细腻,令行家赞叹不已。
(七)合阳梁山千佛洞

该窟曾被误认为是唐代所造,因为从造像风格上看,陕西金代(1115—1234)的佛像也表现出向唐风回归的倾向,这两段造像不易区分。梁山千佛洞本名是“寿圣寺石室”,窟内有一段铭文十分明确地叙述了开窟的时间:皇统己巳至贞元二年(1149—1154),共五年完成。该窟有两根中心柱,和陕北地区的同期石窟形制相同。四壁刻有“千佛”像,但这种“千佛”已不同于北朝千佛,而是菩萨相,即陕北石窟所称“万菩萨堂”,这反映了民众信仰的演变。
(八)韩城普照寺
在名扬海内外的明清古建筑村“党家村”附近,保存有一处元代建筑的大殿:普照寺。殿内现存泥塑五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其风格和延安一带的宋、金石窟非常相似。殿之顶部,分格绘有数十幅图画。计有渡海罗汉、山水、花鸟等内容,每幅均不相同,技法熟练,勾勒精巧,赋色艳丽。分开看时各具其妙,整体看时又像装饰图案散布在天顶。
(九)蓝田水陆庵
60年代以来,蓝田以出土了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头骨而闻名世界。而在唐代,蓝田却是以著名大寺“悟真寺”而出名的,它和白居易、杜甫、王维、净业、善导等著名人物联系在一起。今之水陆庵,本是悟真寺内的水陆道场,明代时为秦藩王的家祀佛堂。嘉靖四十二年至隆庆元年(1563—1568)请来名佛像师乔仲超,重整塑型,葺修庙宇。今之佛像。基本上是明代风格。该殿泥塑的题材十分丰富,除三佛外,有五百罗汉渡海,有佛传故事,有儒、释、道合一的三教教主像,有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像,还有二十四诸天。在雕塑风格上,和山西一带的泥塑风格十分接近,如双林寺。除了继承宋代以来的的写实技巧外,还受西藏密教造像的影响。它以庞杂的内容显示了佛教艺术在晚期与世俗文化并轨的倾向。
(十)长安青华山卧佛
青华山为长安旅游胜地,在海拔1768米的山巅,刻有一尊长约12米的大型卧佛,佛像山石连为一体,为高浮雕。像前建有寺庙,并有×住持。像旁刻有题记,为道光元年(1821)本然禅师创。卧佛像的出现,与清末对佛教的最后一次重新振兴有关。
以上我们对西安附近一带的十处佛教造像遗迹作了一次匆匆的巡礼。它前后延绵1300余年,几乎概括了中国佛教造像的各个主要时期,简直就是一部简明佛教艺术史。可以说,不论你是一般游客,是佛教信徒,还是专业学者,都会在这样的巡礼中流连忘返,各有所获。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