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华严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华严寺位于长安县少陵原上畔腰部地带。距西安城约30华里。居高临下,举目隙望,终南景色,峰峦叠翠,樊川田园,风光如画,唐岑参有诗云:“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朝从老僧饭,昨日崖口宿。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东溪草堂路,来往行自熟。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可见华严寺在昔时之大之盛和景物之优美。
《长安志》载,寺建于唐贞观年间(约627)。亦说隋开皇五年杜顺和尚在寺倡导华严学说,并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开创华严一宗,世称华严初祖,因名华严寺。至三祖法藏大讲《华严》,实叉难陀又译出《八十华严》,并著《六十华严疏》,集《华严》之大成,完备了华严一宗。武则天赐号:“贤首国师”,因而又称“贤首宗”。继有四祖澄观在此寺之弘传,后世即以华严寺为祖庭。初祖杜顺及四祖澄观的灵骨塔均建于该寺,现仍屹立着。1956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有碑石,明文保护。
华严寺的建筑规模和风格,虽无记载可考,但据北宋张礼《游城南记》中,对寺中的亭台等有详尽的记载。特别是对“澄襟院”绘声绘色的描述,更引人入胜。他说:“院内有竹管导入的泉水,北倚高坡,可闻泉水叮咚,圃中花卉相映,院内茂林修竹,洞穴崖间,架阉池上。”有诗一首:“迢迢云外地,飞阁倚晴空。秋静门常闭,苔深路不通。谁向林居士,幽窗生暮风。寒山千里翠,霜木万家红。”真可以说,这是一个充满园林幽静之地。北宋诗人寇准在《游华严寺》涛中写道:“寺对南山积翠浓,水村鸥鹭下遥空。层楼望尽樊川景,恨不凭拦烟雨中。”这是对寺院周围的景物又一描绘。该寺曾被誉为长安樊川八大寺院之一。由于寺院的衰残,岂止佛事销声匿迹,风光景色亦随之湮没,令人有今不胜昔之感。
华严寺的沧桑兴衰,已不可知。有说,元至正年间重修。到清乾隆年间(约1756),不幸少陵原上土方发生大山脚塌。殿宇窑洞全部被摧毁,仅存两座砖塔于崖边上。民国十八年(1929),朱子桥、康寄遥等居士曾补修两塔,并建佛殿三间。“文化大革命”时被拆毁,在两祖塔下小龛内分别石刻两祖道影,多年来无僧住持管理,祖塔又有破损。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古塔的保护。文物部门经过检查,发现四祖清凉国师塔,前临绝崖,接近倾斜,1986年报请政府拨款对此塔进行拆迁重建。移原址后约十米处,负责予以保护。在拆迁过程中,发掘塔中藏有铜佛像一尊,石函一个,中放经卷(已毁)和玉瓶一个,内藏舍利,已由文管部门珍藏。
华严寺二塔现在东西相对,间距约40米,东为初祖杜顺真如塔,呈方形,系仿木结构,四面七级,高13米。每层有砖砌斗拱,方柱和出檐叠次,并间以菱角牙子。上层刻有“严主”二字;第二层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刻石。西为四祖清凉国师妙觉塔(新迁),平面六角形,系仿木结构,六面七级,高七米。第二层有“大唐清凉师妙觉之塔”刻石,塔前有宋伯鲁书《重修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塔记》碑一通。
现在的华严寺,被土方塌毁无遗的下边有较平敞的面积约一亩多,西边有简易佛殿三间,另有僧舍厨房等,现住僧一人名光慧,住居士二人。东边近崖即两祖砖塔。有石与砖新修的台阶路可拾级而上,听说光慧想发心修建一座大殿,使华严寺之名再现于世。且近年来,有日本和港台×人士来西安参观,路经华严寺脚下时,都去瞻礼杜顺、澄观二祖塔。1989年10月,日本奈良南法华寺住持高桥禅元等十人代表团专程来西安赴华严寺朝拜瞻礼了二位祖师塔,并给予布施赞助,以表示寻根问祖之谊。日本华严一宗有51个寺院,信徒61000多人,又有一个高等学校。据悉,日本华严宗人近来大量投资,对华严寺进行重建,看来该寺昔日面貌又将再现于世。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