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大慈恩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一)位置
大慈恩寺,在西安市南郊,距城八里许,寺内有塔名大雁塔,西距兴善寺三里,西北距小雁塔荐福寺约五里,东北距青龙寺约五里,东南距慈恩宗塔院兴教寺约30里,南望终南有如画屏,环顾四周,最近所建红楼绿阁栉比林立,胜地名区。可称稀有。
寺在唐朝时位于外城内,即当时京城的东南隅晋昌坊,南临曲江邻于隋时的芙蓉园,唐时京城分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宫城、皇城居外郭城中央的北部,皇城南垣距外郭城南垣约十里,长安志载今省城南西两城垣即唐时皇城旧址,故知寺在当时京城内。
(二)沿革
寺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初名无漏寺,唐武德元年(618)已经残废,至贞观二十二年(648)高宗在东宫作太子时,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为补报慈母大恩,再建此寺,故名大慈恩寺。当时寺在晋昌坊(亦称进昌),当大明宫正南方,高宗每日朝夕在含元殿遥望慈恩礼拜。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法师从印度归来,先在弘福寺(旧址在西安西关内大路北苗圃东,现只留有土堆)翻译经典,其后,高宗在慈恩寺设翻经院,这是国立的译经道场,当时寺内重楼复阁,凡十余院,所有殿宇僧房总计1897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并有敕旨,度300僧,别请50大德,共襄寺务,恭送玄奘法师,移就翻译。仍当寺任,故玄奘当时奉令任慈恩上座,当奘师升座的时候,由弘福寺恭送到慈恩寺,仪式之隆重空前稀有,详羊见传记。自高宗永徽元年(650)奘师便在慈恩寺专务翻译。永徽五年(654)有旨度窥基为僧,基师是奘师的高足弟子,同住慈恩,师资唱和,因此法相唯识因明诸经论,在慈恩次第译出,宣畅海内,在中国×起了极大的作用。玄奘回国后,国家为设译经场共有三处,初在弘福寺,为时较短,次在慈恩,为时最久,又次即玉华宫,后因在宫译经,高宗改玉华宫为玉华寺(今渭北宜县县西南)。但当时在玉华寺译经,亦时返慈恩,最后在玉华寺把大般若经600卷译完,对于宝译,只译十数纸,不久便在玉华寺圆寂。师于贞观三年往印度游学,贞观十九年(645)回国,毕生献身译界,高宗麟德元年(664)圆寂,译经19年,共译经1335卷计74部,自著五种,现存《大唐西域记》及《八译规矩颂》两种,他在世界旅行家中,在中国翻译界,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都是伟大的人物。
永徽三年(652)奘师欲×由印度带回经像舍利,因就寺西院造塔,初欲用石造,以期永固,后因工巨,恐难成就,改用砖造,塔基四面,各140尺,塔高180尺,初惟五层,各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万余粒,上层以石为室,塔是土心砖表,没有盘梯,至武后长安元年(701)五层塔摧倒,天后和王公施资改造为十层,内部改作空心,可便登临。又经兵火以后,改建为七层,唐岑参与杜甫、高适诸人于天宝十一年(752)登慈恩寺塔诗内有“四角凝白日,七层摩苍穹”。奘师塔铭也说雁塔是七层,这说明千余年前早已改为七层了。塔下层南门东西龛内,有两石碑,东边是永徽四年(653)个月太宗御撰的三藏圣教序碑,西边是永徽四年十二月高宗御撰的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皆由中书令褚遂良所书。相传两碑皆为玄奘所手植,今犹完整。西边碑因欲与东边碑相对,故采取文字自左向右读的体裁,这也是石碑中的特例。碑面四周雕刻也是唐代的优秀作品。奘师初建塔时本称经塔,其所以叫做雁塔,据天竺记说:“达嚫国有迦叶佛伽蓝穿石山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奘师游印度曾见此塔,当取此义。后来因对小雁塔,故名大雁塔。
旧传唐代有进士雁塔题名盛举,其碑今皆元存。现在大雄殿迤南题名碑将近百座,都是明清两朝,新举人仿进士题名故事,刊名立石也叫雁塔题名。相传唐时雁塔题名的同时,有曲江设宴,所谓“曲江流饮”,也是关中八景之一。今曲江早涸,寺前即曲江故址。有一小石桥,初名遇仙,后改称慈航桥。惟大雁塔春节庙会,今犹按年举行。
唐末五代,战事频仍,殿宇多遭受摧残,至宋神宗熙宁中(1068—1077),富民康姓遗火经宵不灭,损失最巨。宋明以来,因其京都均不在长安,所有唐代胜迹,益就湮没,明天顺间(1457—1464),清康熙、道光、同治、光绪间(1662——1908)先后曾重修,大都补缮旧塔破殿,保存古迹而已,所有唐代寺前流畅泛舟的曲江,早成陆地农田,雁塔周围的楼阁,早成瓦砾荆棘,1931年,朱子桥募款重修殿寮和雁塔并添建观音堂一座,其时请太虚大师于开光时在寺讲弥勒上生经,并由太虚大师领导,在寺创设慈恩宗学院,由朱子桥、杨虎城两将军合力资助,学院以后移于兴教寺,宝生和尚重修殿宇,曾立有碑,今回顾唐时盛况,不胜感慨。
(三)佛教宗派
中国佛教现行八宗就中法相宗或称法相唯识宗,向以大慈恩为祖庭,故亦称慈恩宗,这一宗与三论宗所弘的自性“空”义,相刘‘盛弘如幻“有”义,故亦称“有”宗,此宗以玄奘为开祖。其实,在隋唐以前,高僧如菩提流支魏正始五年(244)来华,如真谛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来华,这两位高僧曾先后译出法相唯识经论,如入楞伽经、解深密经、摄大乘论等多种,与其弟子均弘扬印度世亲一系的学说。不过流支及真谛对于法相经论,未竟全功,惟自玄奘在印度那烂陀寺就学于戒贤论师,尽得其传,遂成立了法相宗。这宗所依的经论向称六经十一论。所谓六经,就是楞伽、阿毗达摩、华严、密严、解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等。所谓十一论就是瑜伽师地、显扬、庄严、辨中丑、五蕴、杂集、摄大乘、百法明门、分别瑜伽、二十唯泽、成唯译等论,十一论中所谓一本十支,就是以瑜伽师地为奉论,其他各论为支论。若以奘师所译大般若600卷说来三论是宗经论所宗即般若空义,这可说明奘师对印度二期佛教空有两论即龙树与无着世亲两派学说,双肩并担了。奘师弟子千余人,以窥基为上首,基师久住慈恩,协同译著,故称基师为慈恩法师。后来慧治、智周次第相承,分作论疏,宗风大振。宋代以后,提倡渐稀,且论疏多佚。明季诸师,对于此宗,著述颇多,然以未睹其重要口论疏(如因明大疏唯译述记等)不免多有凿碍,清末自日本弘教藏及续口藏中,收回各论疏,南北各刻经处翻印流通,而且在近三四十年以来,高僧如太虚创武昌佛学院、厦门佛学院等,亦研习此宗。大德居士如欧阳竟无在南京创设支那内学院,如韩清净创设北京三时学会(现尚存在),均聚徒讲习,印布经论盛弘此宗。现在我国佛界犹能对慈恩一宗继续钻研,以期承传玄奘三藏的遗风于万一,可说是受到了近代缁素诸位大德的启示和鼓舞。
(四)国际关系
中国高僧,留学印度,回国广译佛典,贡献墩大在于余年前,最为图际所推崇的有三巨人,即晋时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和义净。法显游印往返15年,所著有《海国志》亦名《游天竺记》。玄奘游印往返17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义净游印往返25年,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求法高僧传》。这几种名著早为欧西各国所翻译且为世人所重视。而玄奘三藏尤为印度及各国所特别尊敬。奘师在印度学府那烂陀寺戒贤论师处学习经论五年以上。又遍游五印参访大德,将回国时,戒日王为设无遮大会于曲女城,奘师依照因明三支即佛教逻辑立真唯译量悬于大门经18日,印度大小乘论师,无人能更易一宇。因此,在会万众,尊称奘师为“大乘天”。当时戒日王坚请奘师乘大象巡绕会场一周,以志光荣。奘师回国后,毕生精力贡献于翻译佛典,对于中印文化交流的成就可称第一。
日本×道昭、智通、智达等先后来中国留学,亲受法相宗于玄奘。于高宗调露元年(679)回国弘扬此宗,其后日僧元昉游学于玄奘的法孙智周。现据1955年日本×年鉴记载,日本法相宗现有四个宗派,有86个寺院,有一个学院,信徒有121851人。故知日本法相宗,亦是玄奘的余光。欧阳大德曾为奘师作赞,有云:“悠悠南行,五十三德,孑影西征,百二八国,弘始前骖(指法显),开历后翼(指义净),竺梵支文,斯轨斯式……”。观此可知奘师的伟大。最近中国佛教代表团达赖、班禅两大师访印,以玄奘顶骨舍利礼赠印度,由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受礼大会,同时参礼奘师当年留学的那烂陀寺故址,并由中国代表赠130万元,以作协助在那烂陀寺故址建设玄奘纪念馆的经费,这更可加强中印两国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将来印度那烂陀寺纪念馆与中国慈恩寺纪念馆两地遥相辉映,有如恒河与黄河,万古长流。
(五)现状
解放后,西安市政府,为了保护佛教胜迹,已于1953年以来,两次重修大雁塔,改进塔内盘梯,护建塔下四周,全部地平用大砖砌起,塔内油漆一新,庄严而整洁,为从来所未有,并将殿宇一番修葺,兹将寺内现状列举如下:
1. 寺址:寺周围墙略成方形,北部与太平堡相连,中隔短墙,现已开通,相传此堡亦是寺中旧址,清同治兵乱后,殿宇全毁,乡人逃归,自由在该处造房,因已太平名太平堡。当日建塔既称改就西院,今塔在大塔后,可知今日全寺,当系当时西院地区。计寺内现共占地30余亩,围墙东西约50丈,南北亦约50丈,除殿宇塔碑等所占外,寺内可种植的地约有十余亩。
2. 殿宇:山门三间南向,中间横额石刻“大慈恩寺”四字,门内金刚殿三间,现无像,中间改为门道,左右两间,各置一室,向内有钟鼓楼各一间,东西相望,中有弥勒殿三间,现无像,为文化馆展览室,室北东观音殿三间元像,现文化馆设为玄奘纪念室,西地藏殿三间无像,现文化馆设为陈列室。室北碑石丛立,皆明清举人题名和重修寺宇的碑碣。再北为一大院落,大雄殿五间;殿东边寮房六间,现为文化馆宿舍;寺厨房五间,饭堂三间;殿西边,禅堂五间,现为文化馆阅览室;客堂四间,上为方丈室五间,后会客室三间;又一小院北三间,西二间,现为方化馆宿舍和办公室;另外,寺内有磨房三间,柴房三间,库房一间;雁塔茶社四间,厕所二处,各二间,共计殿宇房屋70间。
3.经像:寺塔中下层有石佛像在玻璃龛内,最上层有一立佛石像,无藏经,大殿有三佛像及十八罗汉像,各殿所供佛菩萨像与他寺略同,大殿前东西厢房陈列玄奘三藏有关各图像及纪念要品,法器钟板等略具。
4. 雁塔:近重修后,益显巍峨宏壮,塔内盘梯宽平易登,塔的第一层高12尺,二层32尺,三层34尺,四层24尺,五层21尺,六层20尺,七层16尺。最近实测由地平至塔顶共高64公尺即19丈余。塔的全部建筑工程,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千余年来略无倾斜,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艺术创作,值得后人恭敬。塔下四面均有拱形洞门,门楣用青石镶成,镂刻阴菩萨像及蔓草花纹,皆优美精妙,尤以西门所刻佛说法图像,为全国艺术界所一致赞扬。
5.碑碣:塔下南门东西有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圣教序记碑二座,皆唐代故物,均为褚遂良所书,褚书拓片为全国所欣赏。殿前有重修慈恩寺碑五座,东边有本寺和尚小塔六座,就中多系曹洞宗派。大雄殿南题名碑近百座,明末时五六座,余均清代乡试题名碑。客厅前有功德碑一座。
6.僧众组织:现有僧八人,仍照佛教优良传统有住持、当家、知客等职名和职务。住持宽宗,现在北京中国佛教协会所主办的佛学院进修,由通玄代理。
7.生活情况:寺中僧众去年已与卧龙、兴善、木塔寺共四寺各以寺有田产合组高级农业合作社,一年以来生活较前已有改善。
8. 重修纪略:几年来市人民政府大力拨款修缮,寺内务房,均已重修。寺内设有文化馆,陈列六朝造像及碑碣等文物,凡在寺址所发现的古物,一一陈列,另有玄奘三藏纪念陈列室,均用以供给游人观览。
最后,再述两偈以作总结:
中国慈恩寺, 印度那烂陀,
钟声遥相应, 文化早融和。
唐僧取经事, 佳话遍娑婆。
悠悠千余载, 异地同讴歌。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