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以2000年以前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引用权威结论,权威数据,围绕宁夏气候变迁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主题,经过大量相关史料、考古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简洁而系统地概括了宁夏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事实,阐述了影响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总结、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从一个侧面为×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再造秀美山川,提供历史依据和对策参考。

  一、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

  气候冷暖、干湿交替演变,对宁夏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宁夏基本上是农牧业交错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农牧业迅速发展,反之,气候变干变冷,农业衰退。干凉气候对草场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仍能够发展畜牧业。

  根据宁夏考古资料,仰韶文化到殷墟时期气候温暖,当时地表有很多河湖沼泽和大片草甸,沿河有乔灌林丛,河边、湖畔滩地上活动着成群的野驴、野牛、野猪、羚羊、犀牛,较干旱处有驼鸟的踪迹。灵武水洞沟一带,温带落叶、阔叶树种出现高峰,能够生长香属、栗属、山核桃属等亚热带落叶乔木,水生植物香蒲繁盛,湖沼发育,表明气候温暖而湿润。隆德县沙塘页和子一带生长有亚热带动物竹鼠,说明六盘山西南坡有着温湿的气候条件。宁夏南部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文物,如隆德沙塘北塬村和页和子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锄、石锛、石刀及陶器农业生产工具,表明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从事原始农业。贺兰山中有些地段的岩画,就是那时遗留下来的。在早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人群穴居山野,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栖息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的地方(包括森林植被、生态环境、气候、水资源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哪里有早期人类活动,哪里的自然地理环境就好。

  秦汉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宁夏黄河两岸,以军屯和×屯垦的办法,大兴水利,修渠溉田迅速发展了农业。当时的“朝那”(今固原)有一个“湫渊”,周回40里,湖水清澈,水位稳定,视为神湖,说明当时降水量充沛而稳定。《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当时宁夏南部是一个“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羊群塞道”的好地方。六盘山更是“万树苍松、蔚为深秀”。盐池县张家场汉墓出土文物中有黄、红、白三种糜谷种籽,进一步说明旱作农业推进到了无灌溉可能的畜牧地区。

  隋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农业繁盛,宁夏平原已种植有大量的水稻,人口迅速增长,人民逐渐富足起来。“安史之乱”时,正是由于朔方、灵州的农业发展,有着“兵食齐备,士马全盛”的物质基础,才可能使唐肃宗在灵州即位,宁夏成为唐朝中兴的一个基地。唐代文献中有对贺兰山森林的记载。《元和郡县图志》“贺兰山”条:“山有树木青白”,是古文献中第一次对贺兰山森林植被的直接记载。平原上“水木万家”,植树之多也值得称道。唐韦蟾《送卢藩》诗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象朱户暗,弓刀千骑铁衣明”。这是银川平原自然景观的生动概括。野马和野马皮是盐州、灵州的地方特产,一向是宁夏地方官员给朝廷的贡品,公元570年北周宇文贵从其父宇文宪射猎于盐州,一次射毙野马及马鹿15头。公元961年灵洲节度使冯继业给宋太祖的贡品中有野马两匹。由此可以反映,唐代灵洲畜牧业发达,野生动物很多,狩猎业也是重要生产活动,天然植被仍然相当繁茂。清水河流域“地宽美水草”,今西吉、隆德县境“土地饶沃,生齿繁多”(《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大小罗山直到韦州,也都是“水甘土沃,有良木薪秸之利”(《宋史。郑文宝传》“城古威洲议”)。

  从考古和历史记载反映,宁夏历史时期生态环境(森林、草原植被、水资源等)总体上是良好的,特别是在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最迟在4万年前,银川平原的黄河两岸就是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特别是商周至元代,先后有众多游牧民族在这里活动。闻名于世的贺兰山岩画遍布贺兰山南北,内容非常丰富,有人物、家畜、飞禽、走兽,或为单体,或为群体,有“狩猎图”“牧归图”“虎狼逐鹿”“虎袭群马”等图幅,是先民们当时生活的写照,反映了贺兰山地区森林茂盛,水草丰美、野生动物繁多的自然生态及其游牧的生活方式和一望无际的林草莽莽、生机勃勃的草原景象。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