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古迹寻踪—寻访阿炳墓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江南第一山下有天下第二泉,泉之侧沿山道而行百余米有坟独处,是为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之墓。

坟极平常,一个小山坡上隆一个土堆,铺一壁水泥,碑不见巍峨,就嵌在坟堆,碑文凿得随便,字也不见铁划银钩,系阿炳知音杨荫浏先生所题,杨先生为一代国乐宗师,方外知之者不多,几次听得游人无端抱怨:

“介蹩脚的字,也配给瞎子阿炳题碑?”多为上海的翩翩游客,他们心目中还有个阿炳的形象,杨荫浏何许人怕是不会知道的了,倘使阿炳泉下有知,游魂不散,当会操起他那把感天地、泣鬼神的胡琴叩击你的脑壳,正色道:“没有杨先生哪会有我瞎子阿炳?”诚哉斯言,倘没有杨荫浏的抢救,世界乐坛便没有《二泉映月》的风流,也就谈不上瞎子阿炳的地位。遥想当年阿炳贫病交迫、倚门企盼,杨荫浏心急火燎、马不停蹄,一曲《二泉映月》终于录下存世,天下如杨荫浏和阿炳之知音能有几?因此,有知音题碑,逝者幸甚。当月白风清、松暗泉明之夜,二位必定又在切磋音韵,交流技艺,——杨先生下世亦经有年矣,虽遗骨京畿,其一脉孤魂准会悠悠荡荡飘来故园与知音聚首的。

音乐的魅力不可抗拒,譬如这一曲《二泉映月》,每听一次便心灵震撼一次,回肠荡气,无可形容,只觉得想哭、想喊,想仰天长啸,想奋力奔突,这感觉只有在诵读杜甫的律绝时才同样体会得着(我诵杜诗常会诵得泪眼婆娑),由是观之,《二泉映月》当是曲中之杜诗矣,用什么样的词语都不能贴切描述。能一语中的的作品绝不会是好作品!

《二泉映月》不可抗拒,瞎子阿炳也不可抗拒。记不清去了多少次惠山了,与其说是山色翠黛、二泉古迹引人,不如说是阿炳墓迷人,跨进山门,我总会不由自主在心中涌起《二泉映月》的不朽旋律,一步一步向阿炳墓走去。

其实现在的阿炳墓大概只能算是衣冠冢了,原墓不在此间,它如同阿炳的身世,也经历了坎坷,终于在十几年前迁葬至美丽的惠山脚下,迁葬的到底是不是阿炳的遗骨已难以定论,这无所谓,家乡人人人心中都怀着斯人,因此有那么一个坟地足可抒寄敬仰缅念之情也。或梅浮暗香,或桂吐清芬,抚修竹夹道,仰古涧悬空,我惊异于每行近这座宁静的坟墓时总会听到一片管弦、参差唱腔,———不知什么时候起,这里已是一个票友的聚会之地了。

——天下之大,园林之美,亭台楼阁,芳草绿树……何处不是浅唱低吟的佳处,为什么偏偏围着一座坟墓诵唱不已?只能作这样的理解,阿炳贴近人民、阿炳属于人民。

一个伟大而卑微的阿炳,一个有血有肉的阿炳,一个高山流水知音的故事,一曲哀愤绝伦的《二泉映月》,———于是,一座寻常的坟墓有了不可抗拒的魅力,成了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的弦歌缭绕的喜坟!

我站在这里观察、倾听,这里的票友或京剧、或锡剧、或越剧、或民间小调自由说唱,无论男女老少皆是那么投入、忘情,就像阿炳与同道合场演出,所不同者眼前所唱之曲皆明朗流畅,透溢着祥和富足,似告慰着泉下的阿炳:世界正渐趋合理,人间正减少不平。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