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游牧文化

游牧文化

历史与文化中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陈巴特尔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南开大学  陈巴特尔教授

主持人:刘锋教授

与会者:民族学长江学者团队、全校师生

时  间:2014年3月25日

地  点: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

刘锋老师:“巴老师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原住民及少数文秘家园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专题会议主席,还是亚太地区原住民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论坛秘书长。他的研究方向原住民、少数民族文化及教育、比较教育、教育管理,曾先后应邀赴加拿大、美国、新西兰、英国等国访问交流,2007年获得加拿大政府颁发的2007年度加拿大研究专项奖。巴老师在国内外讲学很多,视野非常宽阔,今天晚上讲座的主题是‘历史与文化中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我们知道做研究需要许多系统的比较,巴老师至少有四种文化视野,第一是蒙古文化的视野,第二是汉族文化的视野,第三是英美文化的视野,还有学科的视野。题目中两个文明有什么样的关系,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下面请巴老师给我们道来,欢迎。”

巴老师:“谢谢刘老师的介绍和过奖,您说巴老师我觉得非常亲切,因为很多人叫我陈老师、陈巴特尔老师,巴老师是最亲切的。这个题目特别大,好在今天是我们第一次握手认识,我相信我们以后还会有机会跟大家一起讨论。大家从这个题目里可以感觉到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文化,第二个文明。请同学们想一想文化和文明一样不一样?”

同学:“不一样。”

巴老师:“不一样在哪里呢?我们不要太概念化,我问一个问题,文化的对立面是什么?或文明的对立面是什么?文化和什么相对?”

同学:“自然。”

巴老师:“好,一颗石头,在地上扔着,我们对它熟视无睹,那它就是一颗石头。可是我们给它注入一个含义,那么它就是文化。文化是跟自然相对,文明跟野蛮相对。这是两个基本概念,但是这两个概念在变迁。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再来探讨。”

“我们先从两首诗歌谈起,我们来看第一首歌《敕勒川》,斛律金的《敕勒川》描写的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毫无疑问作者肯定不是来自农耕文明。我们再来看下一首,长春真人大家应该知道。丘处机曾经跟着成吉思汗走了很多很多地方,他与蒙古文化、游牧文化接触后,作了这样的描述‘北度野狐岭,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 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同样是草原,在不同人的观念里,或不同的文化负载者的心目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这两种文明一定是有某种关系,或者就是两种文明的互视。就像同学们第一次见陈老师,肯定以为我是少数民族。我在天津、南开比我在内蒙更受关注,不是因为我是大学教授,而是因为我长得跟天津人不一样。第一个,有人问我是不是少数民族,问我怎么和唱歌的腾格尔一样。第二个,有人问我是不是画家、艺术家。这就是异民族文化可以强化民族认同感,很多人认为异民族在相处的过程中会同化,在某种程度上异民族相处可能更加强化民族的认同感。所以我在内蒙并不觉得自己是蒙古族,自然环境的不同对生存其间的人类影响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产生了文化、生活方式、社会的不同。不是因为这个人,而是因为文化。”

“大家做研究其实概念更重要,但概念是变化的,过去的概念和现在的概念不一样。回到逻辑的起点,文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澄清概念的目的是判断,使用判断的目的是逻辑推理。从学理上而言,形成一组一组的判断,一组一组的判断导致一组一组的推理。第二,把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只放在一个接触面,如果放在全球史当中又会是什么样的状况?第三,是传统文化游牧文明,第四部分谈谈文化的多样性,费孝通所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就按这个逻辑来做今天的讲座。”

“首先,文明是与野蛮相对的概念,不同的国家关于文明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法国人认为文明是教化,所以接受教育的人叫做文明人。或者一个地区所有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集合,这就像是文化的初始定义。英国定义文明为一个先进民族在生活或某一历史阶段中表现出来的特征之总和。文明就是指先进民族,用这样的概念来考察游牧文明就麻烦了,就不能叫‘游牧文明’,而是‘游牧不文明’。到了苏联,文明指社会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水平程度,继野蛮时代之后社会发展的程度。在1979年,联邦德国的文明是指良好的生活方式风尚。从狭义上,人类脱离了群居的原始生活,通过知识和技术形成起来的物质和社会状态。”

“我们来解析一下文明的概念。从根子上挖,civis指城市的居民。大家想一下,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文化是文明呢?在过去的概念里有几个标志,第一个标志,是不是城市生活。所以古希腊、罗马是文明,西方文明的源头。城市生活的含义是人民和睦的生活在城市社会集团中,这是从词源学来说。那文明是指一个民族从不先进向先进发展呢?还是指同一个社会当中有先进的和不先进的文明?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暂且不谈它。我们继续往下谈,人类历史上长达四百年的文明史只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历史,分为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所以我们的上下五千年是从这个概念上来的。按纵向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农耕文明的标志是新石器、青铜器和铁器,横向的有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这么多的概念会让人糊涂。”

“文明的标志是什么呢?过去我们衡量一个民族、族群文明不文明有几个重要的标志,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是文字的使用和文献的出现,那潜在的含义就是没有文字记载就不是文明。尤其是在贵州,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能算做文明了,显然这个概念有冲突,概念是在发生变化。第二个标志就是城市的出现。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是文明三个最重要的标志。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的存在。有的甚至以(名称替换)阶层的出现、不同社会阶层的出现为文明的标志。”

“从公元前三千五百年的苏美尔文明出现,划分为古代文明、古典文明、近世文明和现代文明。古代文明,公元前三千到一千。古典文明是在公元前一千到公元五百,西方公元五百年又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大学——人类智慧最美丽的花朵就诞生在中世纪。现代文明就是在公元一千五百年之后了。”

“从公元前三千到一千,两河文明产生在幼发拉底和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巴比伦。印度文明是金砖四国的一大文明,爱琴海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发轫地,也是全球化的起点,古代文明的特点是以河流和流域为发源地。古典时期的文明已经提升到很高的地位,如古希腊文明,言及西方必称希腊罗马,在亚历山大达到了最高峰。之后就是古罗马文明、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印度教和种姓制度是印度文明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在公元前700到公元前2000年。这都是古典文明。”

“我们接着来看文明与文化。文化和自然相对,文明和野蛮相对。那么文明和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当我们把文明和文化放在一起的时候,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讨论。第一个维度,从广义上讲文明是理想体系的社会。文化有两个过程,一个是自然的人化,一颗石头,给它一个象征就变成文化了。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我们重点来看看两个概念的区别,从内容上看文化与自然相对,文明是指文化成果的精华部分。这是不是意味着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文明阶段呢?从时间上看,自然有了人类的印记就产生了文化,文明是文化的不同阶段。从表现形式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所以叫文化变迁,文明是相对静态的。但是现在,文明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因为人类开始受到自然的惩罚,因为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文明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文明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具有特定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和精神形态的人类群体。过去我们提游牧文化、山地文化,现在也可以提游牧文明、山地文明。”

“回到我们的题目,‘游牧’是不是文明?如果‘游牧’是文明,那它具体是什么呢?‘游牧’是游牧民族创造的价值观、行为总则和思维方式,游牧人有自己阐述问题的概念,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文字,尤其是在考察游牧文化往往是别的文化来进行书写。它的第一个特点是游动的人群,第二个特点是劳动方式,游牧文明一定是逐水草而居。陈老师的家庭是游牧人,但现在由游动变成了圈养,这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在我的印象中,解放后到包产到户之前,邻里关系特别好,但在包产到户之后草原上就架起了铁丝网,一望无际的草原变得像农田一样被割扯。我们家的羊如果跑到别人家的牧场就会打架,有时家人之间、亲戚之间也会打架,我个人认为这是用农耕文明来管理游牧文明的结果。”

“再来看世界历史当中,中国北方是游牧文明,中原南方是水稻文明、山地文明。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的划分到底是空间上的概念,还是文化上的概念。”

同学:“我觉得可以从观念和政治制度上来划分,以君主权为特点的可以划作东方,如东边的日本、中国、东南亚。以专制制度为特点的划作西方,比如埃及。”

巴老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实际上西欧人以自己为中心,把东方国家划分为近东、中东、远东,有一位台湾学者反过来把西方划分为近西、中西、远西。我刚才说过地理位置决定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决定了文化。世界地图中有两个大洲与其它大洲不同,连在一块。这就是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以中亚的高山为分界线将人类从地中海到太平洋分为西方和东方两个世界。第二个就是以北纬40°分割文明的地理环境,北纬40°以南是农耕文明,北纬40°以北是游牧文明。建立东西南北的概念框架来分析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从一千五百年新航海时代开始全球化、现代化,以中世纪结束为标志划分这两个概念。在没有接触之前,东西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南北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农耕文明大约在一万年前出现,过去从经济的角度认为农耕文明在前,游牧文明出现在后。但并不是这样,两种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大致考察一下几个大的农业区,农耕文明形成了半圆形的长弧地带,在经济上自给自足,但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和闭塞,虽然这种闭塞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得不一样。另外,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出工业、手工业、集市和城镇,它的生产率要高于游牧文明的生产率。我们历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农耕文明是定居文明,有文字、城市和阶级,但总是游牧民族来‘欺负’农耕民族。其中对这个现象的一个解释是游牧民族不种粮食,对农耕民族有依赖性,这是一种假设。农耕文明的核心是平和与自足,无事外求,农耕文化是静定保守的、天人相应的,顺和守己的文化,不爱打仗,钱穆认为农耕文化‘不求空间之扩张,但求时间之绵延’。再来看游牧,由食物采集者转变成为食物生产者的人类,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由植物的驯化到农耕,或由动物的驯化到游牧。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不同,游牧文明是人——动物——牧场之间形成的关系,农耕文明是人——植物——土地之间的形成的关系,不同文明的介质是不一样的。雨水少,草原辽阔,我是草原长大的,早上九点放羊,晚上五点结束,一天非常难熬。有一次早回,被父亲教训。因为不能早回,我就开始量我的影子,当我的影子是二十五度的时候,我就唱着牧歌回家了。再一个,蒙古人的热情与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有关的,草原上见不到人,见到了人就不想让人走。我们内蒙古有一句话‘要想喝酒喝好,先把主人放倒。’欧亚大陆适于农耕的地带偏南,适于游牧的地带偏北。游牧文明的生产在发展,生产力提高得很慢。因为经常走动,没有剩余的劳动力来发展游牧以外的生活,社会阶级分化有限。所以游牧文明在人口和生产上不如农耕文明。在关键技术上,由于征战,游牧民族并不落后,机动性很强。历史上有三次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冲击,游牧文明的特点就是内不足,形成了游牧民族的战胜欲与克服欲。游牧文明的特点是‘动’,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静’。”

“西方从五世纪到十五世纪产生了文秘家园,文秘家园成为西方的主导文化是由于匈奴人西迁。对匈奴人西迁有不同的观点,匈奴人在东方战败后,游走到西方,迫使日耳曼人反迁。希腊、罗马帝国是多神教,文秘家园利用这一点主导了希腊、罗马的信仰,这时出现了一个人,叫奥古斯丁,奥古斯丁写作《上帝之城》,从这时开始,文秘家园成为西方的主导文秘家园,西方人把蒙古人视为自己的救星。传统的单线进化论将游牧文明置于农耕文明之前,认为农耕文明更文明一些,我个人的观点是文化和文明只有类型的不同,没有先进落后之分,每种文化、文明的诞生发展都有自己的特征。现在具有的一个趋势是,不能再用过去的文明、文化来衡量传统。在2009年世界人类学大会上,昆明宣言把作为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互动的成果,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提升到关系到人类的创新能力,事关族群的同生共长,涉及个体幸福的高度。大家都一样,没有创意。大家都不一样,容易发生冲突,民族文化的公平传承非常重要。中国学者张海洋也提过,不能再使用进化史观,应该用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待。游牧民族具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传统,民间智慧,生态知识。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对汉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元代的蒙古族嫁接了汉文化,创立了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对一个民族而言,要保留自己最好的,同时也要学习别人最好的,当你的双手都拥有了最好的之后,你应该是一个精神满足的人。这就是我的结论,谢谢大家。”

我用手机阅读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