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99年)。隋唐时期,佛光寺寺名屡见于各种传记,按五代时记载,寺内曾有三层七间高九丈五尺的弥勒大阁,依地势推测,阁可能建于现在的第二层平台上,为全寺主体,当时与东大殿并存,极为兴盛。由寺内遗迹看,宋、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修建。现存寺内的唐代木构、泥塑、壁画、墨迹,寺内外的魏(或齐)唐墓塔、石雕汇粹一处,相互映衬,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东大殿是该寺的主殿,位于最上一层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而且雄伟庄严,大有俯瞰全寺,压倒一切的气派。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为六百七十七平方米。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大殿出檐深远,殿顶用板瓦铺设,脊瓦条垒砌,正脊两端,饰有的琉璃鸱吻。二吻虽为元代补配,但高大雄健,仍沿用唐代形制。檐柱头徽侧向内,角柱增高,因而侧脚和生起都很显著。殿的平面,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成,分为内外两槽。外槽檐柱与内柱当中,深一间,好象一圈回廊。内槽深两间广五间的面积内,别无立柱。内槽大梁,即四椽,是前内柱间的联络材。殿的梁架,分为明栿和草栿两大类,明栿在天花板以下,草栿不用斧斤加工,在天花板以上。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相当我国唐中叶)的遗构相同,这也是大殿为唐建的例证。平梁上面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搏,这种做法是汉唐时期建筑固有之规定,在宋元以下是没有的。柱头卷杀作复盆样,前檐诸柱的基础上均有复盆,以宝装莲花为装饰,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
总之,东大殿的佛殿建筑,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有着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它虽然比南禅寺正殿晚七十五年,但规模远胜于彼,而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我用手机阅读
- 上一篇:庐山东林寺
- 下一篇:普陀山法雨寺—普陀第二大寺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