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建筑>> 著名牌坊

著名牌坊

泉州牌坊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规模数量世罕。

历经劫难毁几尽。

文物重现逢盛世。

泉州府城古牌坊——留正“三朝元老”坊、谢光“良二千石”坊、蔡清“理学名臣”坊、黄光生“尚书”坊、黄凤翔“榜眼”坊、施琅“上将能宣力、南纪尽安流”坊、傅伯成、傅伯寿“忠节”坊、梁克家“褒绣”坊、庄夏“忠敏流光,文献济美”坊、俞大猷“昭代名将”坊、黄培松“状元”坊、曾从龙“状元”坊、“小山丛竹”坊、李森“急公尚义”坊、史朝宾“进士”坊、“豸绣承恩”坊、万正色“宫保提督”坊、

安海古牌坊——“石井书院”石坊、蔡氏“节孝”坊、“天妃宫”坊、金墩“巩溪衍派”山门

丰州“二坊合一”式古牌坊——陈大玠父子“孝子”“进士”坊

石狮施琅“南邦寄重”坊

一百多年前,古城泉州牌坊林立,其造型之美、数量之多,蔚为奇观。

规模数量世罕

清末是泉州牌坊的全盛时期,晋江县城亦即泉州郡城。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境内泉州古城内外先后共有牌坊399座,其中宋坊99座、明坊172座、清坊128座。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尚存195座,其中宋坊5座(均在城内)、明坊73座(城内49座、城外24座)、清坊117座(城内13座、城外104座)。

道光、同治年间,牌坊数量剧增至200座以上。泉州城内和东门外仁风街便集中了牌坊140余座。

《晋江县志》记载,中山路钟楼至承天巷口清· 道光年间尚存有5座牌坊:良二千石坊、理学名臣坊、尚书坊、榜眼坊、“上将能宣力、南纪尽安流”坊。

泉州牌坊是一种文化载体,每一座牌坊不但雕刻精美,且都有一段故事。其按作用可分为界坊、功勋坊、学位坊、节孝坊等。界坊多立在街区、书院、寺院之前,对入口起到强调作用,如泮宫坊、镜山书院坊、朱文公讲院坊等;功勋坊、学位坊多立在城内或名人故里,也有立在事迹发生地,起教化作用,如褒绣坊、“急公尚义”坊、“昭代名将”坊;而节孝坊则多立在城外,县志载道光十年(1830年)存节孝坊共116座,城外达101座。

1926年底,厦门大学教授陈万里、张星烺和德国考古学家艾克教授三次泉州访古。

艾克教授一照片中大榕树左侧为东门外石牌坊群之一部,右侧建筑为李公祠,远处高山为清源山右峰。一照片大榕树阴处俗称“辞客”,因旧时送葬队伍到此停棺,亲友可拜棺先行辞去。榕树下弯道上牌坊林立,坊下石板路为泉州城通往洛阳桥的古官道。一照片为东门外部分牌坊群,其中牌坊多数为节孝坊,背景高山为清源山,照片左侧牌坊空隙中可见远处泉州古城东北城墙挺立之雄姿。

张星烺在《泉州访古记》中写道:“街中石牌楼甚多,难以枚举,皆表旌妇女节孝、官吏功勋、士子学位,俱可以示游客地方文化事业之精进、人民财力之厚富也。”“驰车远望东门外石牌楼如森林状,诚壮观也。”

陈万里在《泉州第一次游记》中写道:“往观东门外市梢牌坊,接二连三的约有数十。两牌坊间的距离,远的约有丈余,近的只有4尺,密度如此,为向来所未见。”

历经劫难毁几尽

从民国初年到“文革”时期是泉州牌坊群历经劫难的时期,古城牌坊群损毁几尽。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牌坊群的文化价值,反而将其作为封建统治的象征和经济建设的障碍加以铲除。

一、民国初期,拆毁黄培松状元坊和施琅将军坊 。

辛亥革命胜利后,泉州同盟会以黄培松曾经在广州参与审判并处决黄花岗烈士,愤而发动群众将其状元坊拆毁。

泉州同盟会以施琅扶满反汉而议定拆除。因施琅后裔亦参加革命且有重大贡献者,准其族人自拆。部分构件今存开元寺。

二、拆城拓路时期,城内主要街道多数牌坊被毁坏。

民国十年(1921年)开始,泉州古城经历了为期十余年的拆城拓路时期,建成纵贯南北的中山路和数段支路,同时也拆毁了城内主要道路上的牌坊群。古城双门前至南门原有牌坊约20座(其中明坊17座),仅存南岳后街俗呼“打枪坊”等3至4座牌坊,其余牌坊悉数拆毁。拆下牌坊构件,较完整精美的被人收购,其余则敲碎充作铺路石子。

1926年,泉州民办汽车路有限公司修建泉州至万安桥南公路,原方案需要拆除仁风街石坊群,后来技术人员提出填湖筑路的第二方案。经比较,仁风街在东湖边为一条弧线,线路较长,征地赔偿费用高,第二方案从东湖填土筑路(形成今日东湖街的前身),线路较直,征地费用降低足以弥补填土增加的费用,从而使东门外牌坊群侥幸逃过一次大劫。

此间曾掀起破除迷信运动,东岳行宫和元妙观首当其冲,后来导致“万山第一”坊塌圮,其坊额今收存于大开元寺内。

三、1955年-1967年疏通道路和“破四旧”,泉州古城内外遗存的牌坊拆除几尽。

1955年,公路部门以妨碍通车为由将东门外至仁风街头数座贞节坊拆除,此风一发不可收拾,殃及其他牌坊。

当时,有关部门曾就泉州牌坊的处理问题报告国家文化部,1955年5月,国家文化部函示:“一、这些牌坊可选择少数雕刻精美、艺术价值较高的,适当保存,如有危险,可视具体情况及现有力量予以加固。二、艺术价值较低者,如有危险或妨碍交通时,可以测量照相后予以拆除。”此函仅要求对少数牌坊适当保存,实际上为大量拆除牌坊开了绿灯。

此后,东门外牌坊被陆续拆除,如东门外“劳绩懋著”坊。城内牌坊亦未加保护。东街原有石牌坊18座其中明坊15座,至解放初期,尚存“豸绣承恩”坊、“宫保提督”坊等4座跨度较大的石坊。

1961年一个夏夜,东街行春门附近的史朝宾进士坊被台风刮塌,次晨便开始拆除。

1962年,台湾海峡关系紧张,泉州城军队调动频繁,以疏通道路为由,将东街和东门头牌坊悉数拆除。牌坊部分构件由泉州文管会收藏于开元寺。至“文革”前夕,泉州仁风街数十座牌坊所剩无几,石坊构件被当地民众挪作他用,雕刻精美的石构件成为猪圈的窗户。

1966年的“破四旧”旋风席卷全国,泉州古城内外牌坊亦遭厄运。最令人痛心的是,曾从龙状元坊亦毁于一旦。到“文革”末期,古城内外已见不到成群的牌坊,城内仅存“小山丛竹”坊;泉州城东门外数十座牌坊只剩下“急公尚义”坊。城外仍可见个别幸存牌坊,往往沦为他用,面目全非。石狮市原属晋江县境,其城隍庙后不远有一处二层民房,将施琅将军“南邦寄重”坊夹建其中,这座重要的牌坊虽屈于檐下,却藉以幸存至今。

文物重现逢盛世

千年积累而成的泉州牌坊群是名城泉州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泉州石刻建筑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和研究地方史的石刻档案馆,它的轶毁是泉州地方文化的巨大损失。在一定条件下抢救和恢复古城牌坊景观,是当代建设者的历史责任。20世纪最后10年,迎来泉州牌坊恢复光大的时期。

1992年建设东湖公园时,在湖心主景区修建了11座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岩贴面牌坊,这是当代建设者恢复泉州牌坊群景观的初次尝试。然而只有抽象形式,缺少文化内涵。

1995年,在泉州东北郊外施琅将军墓园和施世纶墓园各复建“钦赐御葬”仿古石坊和数座石亭,在俞大猷公园建造4座仿古石牌坊,均为四柱冲天式,形制古朴。

1997年在东街拓宽改造同时,以恢复古城牌坊为主要景观,规划建设了步行街—状元街。状元街在东街南侧,长约300米,自东而西建造了7座牌坊。

第一座是“豸绣承恩,内台执法”坊,原址在东门街,此次采用原坊构件,不足部分根据照片档案依原样重建于南俊巷北清白源井西侧。

第二座是状元坊,上镌刻六位文科状元的大名和科年,显示泉州历史上人文的鼎盛。

接下去是“太康永肇,见龙在田”、“白云古地,北辰垂象”、“四门学士”、“岳献海邦”、“海滨邹鲁”等牌坊,自东向西错落分布。

坊额和对联继承泉州历史文脉。

如“海滨邹鲁”语出紫阳朱文公(朱熹),其坊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原为泉州州署官衙门联,系南宋·状元、泉州名宦王十朋所撰;( 《泉州人名录·朱熹、王十朋》)

“岳献海邦”坊,其联对“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系探花黄贻楫为北京泉州会馆撰;( 《泉州人名录·黄贻楫》)

“四门学士”坊柱联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唐·文学家欧阳詹故居撰题。( 《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状元街牌坊群在建造工艺、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均超过东湖公园等处的牌坊群。新建牌坊多为界坊,如清源山、灵山圣墓等风景名胜及百源寺、崇福寺等寺院入口处。

1999年,泉州中心市区美食街南北端新建2座清式石木结构牌坊,精巧华丽,坊额“温陵美食街”为施永康市长亲题。这些牌坊的建造,美化了环境,营造了相应的历史文化氛围。

泉州府城古牌坊

留正“三朝元老”坊:

宋木牌坊,位于西街开元口对面的上坊巷中,为宰相留正立。已废。( 《泉州人名录·留正》)

谢光“良二千石”坊:

在奎霞巷口,为明·潮州知府谢光立。民国初尚存,后毁。坊匾及部分构件先为其后裔保存,今为南建筑博物馆收藏。

蔡清“理学名臣”坊:

明坊,在钟楼脚南街头,为明·礼部侍郎蔡清立。已废,清·鉴湖张植发重建。道光尚存,后毁。( 《泉州人名录·蔡清》)

黄光生“尚书”坊:

在阳义铺终节坊南、清忠侍御坊北,约今圆石巷口一带,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为刑部尚书黄光生立。民国初尚在,后毁。坊匾、坊主(据实替换)名石、建坊官员题名石俱在,今为南建筑博物馆收藏。                          ( 《泉州人名录·黄光生》)

黄凤翔“榜眼”坊:

在阳义铺理学名臣坊南、冠英坊北,即奎章巷偏北街中,为明·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进士第二名黄凤翔立。道光尚存,后毁。( 《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施琅“上将能宣力、南纪尽安流”坊:

清坊,约在奎章巷口偏南、南街教堂口一带,为清·水师提督、靖海侯施琅立,民国初尚存。辛亥革命胜利后,泉州同盟会以施琅扶满反汉而议定拆除。因施琅后裔亦参加革命且有重大贡献,准其族人自拆,坊匾名石及其他牌坊构件搬回晋江衙口,为施氏族人收藏保存。部分构件今存开元寺。(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施琅》)

傅伯成、傅伯寿“忠节”坊:

在泉州城内真济铺花巷新路埕东接许厝埕,西面被新华路南北贯穿。埕尾原有木牌坊一座曰“忠节坊”,是为南宋·太师傅伯成、少师傅伯寿立,迄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只剩木柱两根。( 《泉州人名录·傅伯成、傅伯寿》)

梁克家“褒绣”坊:

宋坊,位于东街县学口(今第一医院)。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为梁克家立状元坊,郡守姚宪为梁克家立衮绣坊。( 《泉州人名录·梁克家》)

庄夏“忠敏流光,文献济美”坊:

位于庄府巷,为宋·少师庄夏等立。(参见《泉州人名录·庄夏》)

俞大猷“昭代名将”坊:

明坊,位于州顶旧卫署前,为抗倭名将俞大猷立。( 《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黄培松“状元”坊:

清坊,位于西街开元寺口,为黄培松立,民国初尚存。黄培松,清·光绪六年武科状元,辛亥革命胜利后,泉州同盟会以黄培松曾经在广州参与审判并处决黄花岗烈士,愤而发动群众将其状元坊拆毁。(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黄培松》)

曾从龙“状元”坊:

宋坊,位于新门街关刀埕石狮王,为枢密使曾从龙立,古朴庄重。1966年的“破四旧”中毁。( 《泉州人名录·曾从龙》)

“小山丛竹”坊:

宋坊,立于第三医院内的朱文公讲院,坊额“小山丛竹”为朱文公手书。原为三间四柱冲天式,今仅存一间二柱。( 《泉州人名录·朱熹》、《泉州书院·小山丛竹书院》)

李森“急公尚义”坊:

原为明坊,立于泉州城东门外东岳行宫口,为李森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李森裔孙、宰相李光地为纪念其八世祖李森献谷赈饥及饵平邓茂七军的德政,上奏朝廷,康熙帝御笔赐“急公尚义”坊额,重修牌坊。重修后为三间十二柱五楼,保存尚完善。( 《泉州人名录·李森、李光地》)

史朝宾“进士”坊:

位于东街行春门附近,明·嘉靖丁未为史朝宾等立,1961年被台风刮塌后拆除。( 《泉州人名录·史朝宾》)

“豸绣承恩、内台执法”坊:

石牌坊,原址位于东门街,解放初期尚存,后废。1997年在东街拓宽改造时,采用原坊构件,不足部分根据照片档案依原样重建于南俊巷北清白源井西侧。

万正色“宫保提督”坊:

位于东街,清代石牌坊,为万正色而立,解放初期尚存。( 《泉州人名录·万正色》)

安海古牌坊

“石井书院”石坊:

四柱三门,造型优美,石匾正面刻“石井书院”(或曰“晦翁朱先生祠”),背面刻“文明气象”。原立于安海朱祠门外(今旧镇政府前),已毁多年。( 《泉州人名录·朱熹》、《泉州书院·石井书院》)

蔡氏“节孝坊”:

为双柱单门三层石坊,形制别致,雕刻精美。原建于安海上帝宫(当兴境),系清朝为杨士淑之妻蔡氏立,俗称“杨厝坊”,惜毁于“文革”初期。

“天妃宫坊”:

在安海朝天宫(天妃宫)前,明·万历二年(1574年)黄伯善建“神山观”立石华表,正面刻“山海壮观”,背面刻“蓬瀛别界”,四柱三门,耸立海边,曾与寺观一起构成“海吐珠宫”一景,惜已无存。                          ( 《泉州人名录·黄伯善》、《泉州寺庙·朝天宫》)

金墩“巩溪衍派”山门(牌楼):

建于安海金墩巩溪口(今金墩祠堂前),结构极富闽南地方特色,共由12根方形石柱构成中间一大两边二小三个门道,上面覆盖三重飞檐翘脊的屋顶,颇为独特。可惜今天已找不到这座山门原物了。

丰州“二坊合一”式古牌坊

在南安市丰州镇大坑村的一条古道上,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集“孝子”与“进士”两种牌坊于一体的石牌坊,系至今为止泉州地区发现的较早、保存较完整的、而且是罕见的“二坊合一”式牌坊。

牌坊高6米,宽4米,正面横梁上刻“建坊崇祀忠孝祠累赠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陈大玠”,落款为“乾隆六年”;背面则是表彰陈大玠之父教子有方的进士牌坊。( 《泉州人名录·陈大玠》)

相传,明清时期,这一带虎患严重。恰逢政府准备拨款,为陈大玠修建牌坊。当时为了节约资金,就将两座牌坊“合二为一”,正面为“孝子”坊,背面则为“进士”坊,而将节约下来的钱,修了这条古道。

石狮施琅“南邦寄重”坊

俗称“施琅坊”、“馆顶坊”,位于石狮市宽仁街馆顶,距城隍庙后不远处。宋、元以来,该处建有驿馆,清代改为泛地公馆,故名馆顶。公馆前有一条由永宁、深沪等沿海村庄通往泉州府城的官路。南邦寄重坊就屹立在官路上。

坊为施琅将军( 《泉州人名录·施琅》)谢世后所立,正面朝泉州府城,为花岗岩石质重檐式仿木结构,宽7.5米,高9.5米。有正方形立柱4根,分门道为3孔。中门石柱高6.66米,柱径宽0.38米见方,门宽3.26米。顶端翘脊原有辉绿石“恩荣”牌一方,今无存。

“恩荣”牌下,有一长匾,镌“南邦寄重”四字,为康熙帝赐额;背面镌阴刻楷书“忠勇性成”,字径36厘米见方。

长匾与横梁之间,另嵌一石版,以阴文寸楷镌刻施琅官衔荣宠:“太子少保、光禄大夫、内大臣、解赐御衣龙袍、褒赐诗章、三赐御膳、两蒙天恩存问、二次特谴宗室大臣额附部堂侍卫郊外劳接、乾清宫畅春院召对掖起赐坐、钦命靖海将军兼管福建水师提督台澎水陆军务、封靖海侯世袭罔替、赠少傅、崇祀黉宫、謚襄壮施琅”。

“南邦寄重”语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九月十六日康熙帝派员《谕祭(施琅)第三次文》:“上将权隆,控大洋而膺节钺;南邦寄重,开炎徼以作屏坦。”

“忠勇性成”语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初十日康熙帝晋封施琅为靖海侯的《封侯制诰》:“以尔忠勇性成,韬钤夙裕,兼能洞悉海外形势,特简为福建水师提督,前往相度机宜,整兵征进(台湾)。”

我用手机阅读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