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縣雜記 調查四番社一切俗尚情形詳底
【繁体中文】 作者: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四社番稱指
一、四社番,即現在之平埔番。何曰平埔番?因當時四社地屬平埔,近處村莊土民則將該歸化生番指稱為平埔番。此平埔番之說,職是故耳。
四社番沿革
一、四社番沿革,據稱有臺灣即有此番。考其世系,有指是金人為元兵所迫漂洋至此,與土番婦結縭傳育而來;有指是明末時荷蘭佔據臺灣所帶來臺之兵卒分住內山各處,及鄭成功得臺島、驅荷蘭,凡居近內山之兵卒未能偕回本國流落內山,與土番婦生育相傳而來,因被成功驅迫,徙匿高山,同生番居處;至清朝得地後,始出歸化者。究之,此二說未知孰是?
四社番化熟緣由
一、四社番化熟,系乾隆五十一年;當時原居於頂四社,與生番為伍。因是年臺地林爽文作亂,清政府廣招內山生番出與禦侮攻賊有功,蒙閩浙總督福康安奏明皇帝,著其送引見。其時有大武壟里、蕭里社民人張三爺(稱三爺者,因忘其名也),是該處紳富,與近山各社生番素有往來,為所信服,出為嚮導,引率四社酋長十人,乘舟至福州總督府謁見。福中堂飭派營弁護送晉京引見。蒙皇帝嘉獎其功,恩賜龍袍十領,旨令歸化薙髮。回臺後,逐相率其頂四社居住之番,一盡出山,薙髮化熟,集居於四社山杉林各莊。然山杉林一帶之地,本亦土番所居,未肯歸順;至頂四社生番盡出就撫,與之易地居處,因名之曰四社番。彼原住此四社之土番,則概遷至頂四社,迄今尚末歸化。此即四社番化熟緣由。查其清皇帝所賜龍袍有無遺跡,據云前數年間甲仙埔番民林參之子孫林照、林貓家中,尚有一領,聞今亦已毀壞無遺。其餘早經毀滅。
四社番風俗人情
一、四社番風俗,原與生番無殊;不知年月,無有姓氏。至清乾隆間招撫歸化,其時政府委用官員系潘、金、劉三姓之官,入山招撫,凡在其時就撫之各社生番出山化熟者,如是潘官所招,一概隨同姓潘;金官所撫,一盡姓金;劉官所撫,一盡姓劉。此生番當時化熟之初,只有潘、金、劉之姓而已。當未就撫之際,所有習俗,類若生番,不過自別親疏,互相嫁娶。迨歸化後,彼此各有姓氏,理應不能再混嫁娶,宜分同姓不婚,何彼四社番,竟有同姓結婚之處?因被之姓系從招撫人之姓以為姓,並非原本之姓,是以徒別是否親派血脈,如系親派血脈相延,則無婚娶。其系疏遠非親,一味互相婚配,不以同姓不婚規避。然從中更有一說:在四社番化熟之初,臺之閩、粵民人少與交接,更無與之聯婚,所以番族之中,惟有自相擇配。迨後年久月深,有閩人到社為番婦贅婿者,亦有番民娶閩、粵各女為妻者,彼此婚配生傳,不分氣類。凡屬閩、粵男女各有姓氏,生傳嗣續,自從父母之姓。由此以來,故現在四社蓄各莊無姓不有。考其實在,若是番族脈絡,只潘、金、劉三姓為正派;外此別姓之番,概非四社番之血脈,均閩、粵人入籍變番者。此則四社番之俗尚情形也。不獨四社番習俗如此,即別社熟番亦何莫不然?
四社番男女衣服
一、四社番衣服,當未化熟之時,一切與生番無異。迨化熟後,凡屬番民所穿之衣,與臺之閩人一律。惟縫作裁剪,多是仿照粵人體式;而何不仿閩人,反照粵人?因彼處居之地,輒近粵莊者多,所以從俗,多類粵人也。番婦則別有一樣粧飾耳。既不梳髻,亦不結辦,將髮掠光,挽纏頭上,押以牛角小梳一枝於頭後髮際之左。平常在家則用烏布巾包髮纏頭,不插簪珥,不掛耳鉤。如是出外宴飲,則用銀鍊為髮瓣,每條重須五、六兩,纏於頭前,左右各插銀簪一枝,並佩掛耳鉤一對(所掛耳釣與粵婦一律)。所穿衣服,猶同粵婦。閒時,衣服極形短窄,只遮胸前兩乳而已。又另用藍布一幅,方圍約長三尺餘,四圍則用紗線挑繡不斷紋之花,布角縫帶兩條,佩於身上左肩膀,名曰「被仔圍」,蓋用以遮蔽腹背之處。毋論老少番婦及未嫁閨女,莫不皆然。其所最重者,銀手鐲、玉戒指。有錢之家,番婦所掛手鐲,每個有重至三十兩左右者。其戒指輒系馬鞍式白玉所製,更銀製耳扒、齒托,或五樣、或三樣不等。每一串連鍊,長約二尺餘,掛於胸前。番婦本跣足,所穿之鞋,均男人之鞋,亦有一、二用粵婦之鞋。俗尚重嚼檳榔,染黑其齒,男女同然。此則四社番男女之衣服、首飾情形耳。至於別社熟番,男人大略類似,女人則不從同。
四社番婚姻
一、四社番婚姻、往來之禮及情形,與閩人一律。惟有同姓結縭、長少婚配(何曰長少婚配?比如父之姊妹嫁與子為妻者是也),此乃分其親疏,不似閩人,即至疏亦不能紊亂。其詳情已錄於風俗人情中,茲不贅冗。其於宴飲請客,最重在於豬、牛、酒之物,其餘物件多少不拘,諸凡隨便。
四社番喪祭
一、四社番喪祭,一切禮節,猶若閩人。其掛孝一事,男人與閩人無殊;番婦則不同。閩婦只用黃綠兩色之布捆於頭布上面。惟有「問向」一俗。何曰「問向」?當人死將收殮之時,必請番婦為尫姨(即女巫者)到家,就死人屍前祝告,請其投身詳說因何致死緣由,是否壽數當終,抑系誤藥枉死,或是被人毒害;而死者之魂,每能詳說細告親人。究其有無實事,則不可知。奈俗例如斯,莫不如此;即自己家有尫姨,亦須他人尫姨來問。徒此一事,番俗所有,其餘喪祭殮葬及延僧功果,均同閩人。
四社番作向
一、四社番有「作向」,最為徵驗之要。究不惟四社番有作,凡屬熟番、生番,莫不皆然。考其俗例,每年定舊曆三月十五日禁向,至九月十五日開向。當於開向、禁向先期,各社、各莊均須設一向地公界,建築竹屋一開,屋上蓋以茅草,前後倒水,中作一脊,脊之左右角各用土作假鳥三只,鳥身糊以竹模,鳥口啣以稻草(查其名曰「阿唵」,竹模名曰「而伶」,稻草名曰「攤因」),插於其間。屋之左右兩傍,則以刀、鎗、牌、銃四件,每件各數枝,排列該處。蓋取其作向告神祈福、飲酒、歌舞、射獵之義也。屋內四傍,各用大竹節為椅,豎定其間,屋前則開一正門,屋中脊下則豎大竹一根,竹頭插入地中,竹尾接於屋脊。此大竹前,又用小竹節一枝,約長四尺左右;將朝上一尺許,用刀劈開數十絲,攤起張大,另用篾皮一束紮於該竹刀未劈之處,恐其裂開。其已劈開張之處,猶若竹筐,則用泥安放其內,便插香燭。置於大竹之前,插入地中,與正門相對,各之曰「向神座」。座前則另安置大石一塊,以為神棹。棹上排列檳榔、燒酒,朔望之日更換一次。此公界作好後,不論禁向、開向,先一日各番民當相率入山打獵,或鹿、或獐、或山豬,隨便打殺一只,賫至公界,將皮肉一盡剖切,只留其頭,尚要去其皮肉,將骨縛於向神座後大竹根之上。總看是日入山銃獵,得有幾獸,所有頭骨,均要取縛(?)其中,以行作向之禮。至向日,各番民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均須至公界說向,每家必須備辦檳榔、■〈米賣〉酒挑往公界之中供養(何曰「■〈米賣〉」?系用白米或禾米和豆炊之,其名曰「」),互相歌舞番戲,演唱向曲,欣歡暢樂。迨舞唱將畢事,則將各人挑供養酒■〈米賣〉群取飲食,有餘者挑回。此乃番社作向之情形。當時毋論開向、禁向,先期必殺一人,取頭刮骨祀神。嗣因清廷知情,傳諭嚴禁,准其獵獸,不許殺人。此後迄今,惟生番尚有殺人,而熟番概獵獸而已。其俗例禁向後,男女各要專心農事,不能射獵、歌舞,亦不能婚嫁;可以定親。倘有背違,則其家所有種作產物,一概失收無望。至開向後,任從射獵、歌舞,婚嫁不妨。更於告作公向之外,各番民家,尚有應作私向。因其家有婦女為尫姨,於作向時必須敬祀其祖神李老祖君,乞寶護法。其乞寶之例,比如甲家有番婦為尫姨者,例應供祀其祖神李老祖君三年;每年兩次,每次當宰豬一只,名之曰「尫姨豬」。於作向之期,該尫姨當就其家中堂上左畔設立竹竿三枝或五枝,要連竹葉者,堅置該處。竹前則要備磁■〈石并〉或磁礶一個,乘水其中,以供奉並檳榔、燒酒、■〈米麻〉■〈米時〉等物(何曰■〈米麻〉■〈米時〉?用朮米炊好,以麻少許拌之)及宰豬一只,不要皮肉,只取其頭骨,縛於竹竿之上。其為尫姨之番婆,則取小竹椅一張,坐於竹前,念咒乞寶行法,約有一時之久。突有一寶在於竹上旋舞而來,尫姨眼見,急取碗一個,乘水半碗,跪往接之。該寶自能飛入水中(其寶維何?是一個螺殼錢。中有一孔,色白而物圓者是也)。尫姨隨於碗內取出,用紅繩串好,佩在手之左腕手脈之前,以為護法之用。碗中之水,則轉乘於磁■〈石并〉或磁礶之中,每月朔望之日洗換一次。此乃番婦之尫姨者,於俗例作向時,有此乞寶一事也。查據各稱:此事大有徵驗。比如甲家之婦為尫姨,例應行三年乞寶之事;倘因家貧無力,無可買豬供養,而年限未滿,不能隨俗從事,有煩此尫姨禱祀之家,理宜出為設法。若不出為設法供乞,李老祖君隨行譴責,應為尫姨所乞之寶,憑空飛至乙家尋人,毋論男女老幼,運限低者,隨遭譴責。此螺殼竟然飛刺其人身中,鑽入肉內,被刺之人,痛苦難勝,則速請尫姨出與禳解,就要代該尫姨酬謝限(?)豬,照作向例,備辦供敬。彼為尫姨者,則向李老祖君前禱告,一面用口含水就於受譴之人身中肉上痛處,唅出螺殼。初出肉時,猶同軟棉一般,見風即行堅硬。其所唅出之螺殼,尫姨則取佩之手腕。更有番社之人,欲害人者,只要與尫姨相商,取其所供磁■〈石并〉之水暗灑其人身中,立即法行病至。知者則就請該尫姨收禱,不知者被害無窮。凡夫被向弄害之人,為尫姨者均知。觀看其人頭上、面上、手上,另有一種筋紋現出,尚要審別行法之尫姨法力淺深。法深者行之,法淺者不能禳解。惟禳解或請祀,概不須香花、蠟燭、銀紙,最要者燒酒、檳榔及■〈米麻〉■〈米時〉,必不可缺。此乃四社番中公向、私向之情形,而在別社之熟番,雖作向從同,其俗例則別有一說。
四社番賓客酬酢
一、四社番賓客酬酢,重用牛、鹿、豬、圭(?)、燒酒,殺煮款待。其近於內山山麓一帶番民家中,均矮椅、矮棹,類席地坐飲之義。其有用平常椅棹與閩人相同者,則是富足之家,始有置辦耳。
四社番與生番交通貿易
一、四社番向生番交通貿易,無時不有。生番輸出之貨,無乃鹿筋、鹿皮、鹿葺、鹿鞭(即鹿之陽物也)、鹿肚石、鹿肚草及出獸山豬、熊皮、生番布答加紋、硬桃葉席子、筐籃等件,則與四社番輸入布疋、銕器、糖、酒、食鹽、豬等件,彼此互換交通,不用銀錢買賣。交易場,輒在近於山麓之地。當時必須用通事人通達言語交接,邇來生番知閩人言語者多,可以不用通事自相交易也。
四社番教育宗教
一、四社番宗教系宗聖教,相傳教育在於四書五經。而四社番本蒙清廷准與閩人互相考試,無進秀才,有取佾生。四社中應額每科、歲考定取一名佾生,無如四社番中少有讀書之人;即有讀書者,無乃識學粗略文字,故自有四社番迄今,不能得取佾生。其應有之額,輒被別處番童所取耳。
四社番各莊住處人民
一、四社番管理各莊住處之人,均系番族。間有閩人雜處其內者,非自入番籍,即為番婦所贅耳。
四社番各莊所有殖產
一、四社番各莊田園所種之榖,計有九種。曰埔占、六月早、白殼、烏殼、三杯仔、鵝蛋術、棉花術、白殼朮、圓粒術。雜糧則地瓜、花生、芋、白花荳、紅花荳、秋荳、烏珠荳、白珠荳。山上之殖產則姜黃、麻、苧、藤、焿(系樹木所燒者)。樹木則楠枋、烏心石、圭柔、九芎、茄苳、樟木、油樟、狗骨仔等類。草則茅草、菅蓁、稻草而已。此則四社中所有之殖產一切也。
四社番管理莊村
一、四社番所轄之莊大小共四十莊,所有莊名,詳列於下。山杉林、糞箕湖、杉林角、新厝仔、枋藔、中莊仔、十張犁、八張犁、匏仔藔、甲仙埔、姜黃埔、阿里關、四社營、頂公館、下公館、大坵園、蜈蜞潭、茄苳湖、木主仔、紅毛山、白水際、平林溪東、竹仔坑、坑內莊、桃仔園、柚仔腳、田仔頂、新莊、際丁藔、舊匠藔、老濃莊、塚仔埔、獅額頭、大苦苓、六篙里、舊莊、狗藔、中莊仔、尾莊仔、土籠灣。
四社番界址
一、四社番一歸於內攸莊所管,其四至界址:東至東濃底加俚山為界,西至火燒藔李四公為界,南至南濠仔溝、竹仔坑口、茄苳坑仔、茄苳崙為界,北至大武壟、加拔、駱駝山館為界。
四社番里程測量定數
一、四社番以山杉林為始,由山杉林迤東至西至糞箕湖三里,糞箕湖至新厝仔三里,新厝仔至枋藔三里,枋藔至六篙里十一里,六篙里至獅額頭五里,獅額頭至老濃莊十五里;是東至西共四十里。又山杉林迆北至南,至白水際三里,白水際至紅毛山二里,紅毛山至木主仔二里,木主仔至茄苳湖二里,茄苳湖至蜈蜞潭四里;此一條北至南一十三里。又一條自山杉林至白水際三里,白水際至八張犁五里,八張犁至匏仔藔三里,匏仔藔至甲仙埔五里,甲仙埔至姜黃埔三里,姜黃埔至阿里關三里;此一條北至南計二十二里。此即四社番所管地方來往各莊之里程也。
四社番紅毛山證說
一、四社番有一莊,名曰紅毛山莊。現在並無紅毛人住居其地,亦無紅毛人留存古跡。惟近莊有座紅毛山。詢諸鄉耆,據稱是土人俗呼稱指,因該山上所發草木均是枯紅者多,兼復稀少,莊民以之比為紅毛人頭髮;將該山指稱為紅毛山。山高有十餘丈,山上峰尖。近地有一山坑,深而無底,坑口約圓徑三、四尺;在坑上俯視,坑中不知深有若干丈,用石投入水面,無從聽其著落。坑內時聞風聲淅淅,餘無別之事實。詳問各番民,究竟是天生自然,抑系何人所開鑿?稱覆之言,多指是天生自然之坑。只有一、二人指說:當二百年前,有紅毛人來居山麓,就此山上開鑿此坑,坑中殊形深曲,不能詳其通於何處。於數十年前,時聞清廷有雇用生番下探實跡,只至半坑,其冷氣、風氣難當,無敢再入深處。迄今年久,並無他人復至其間。究未知二說之情形孰是?
四社番受生番抄掠殺傷情形
一、社番所居之地,原生番所處之穴。因四社番歸化清廷,乃與生番易地而居,理應遞年納其地租,名之曰「安撫番租」。間有不肯照納者,則生番輒出抄掠殺傷之。其在甲仙埔、阿里關、老濃等處近山之莊,尤形厲害。至於四社番應納番租,每於五穀收成,不論豐歉,均要照納;若不然,則生番殺掠殆甚。此節原委,當四社番歸誠,皇帝恩待甚厚,旨飭自行墾作,不收賦稅;尚有就於四社番中抽選為屯丁、隘丁者,各有田園賜與墾作,不完供租。所以從前四社番所納之租,有屯租、隘租、番租之款。迨光緒十四年,臺巡撫劉銘傳奏請清丈全臺田畝,連屯田、隘田及番田一律並丈報科,照納供賦。其「安撫」一節,另行派員辦理,別籌經費支收。凡四社番所住地方,已被政府丈量者,則生番知其有完正供,無敢生端殺掠;如甲仙埔、阿里關、老濃三處,內有未為政府丈量之田園及山地,仍是彼生番所有,仍要完納「安撫」之租。間有四社番取巧不納者,生番即行出山殺掠之。其納「安撫番租」之法,見物則抽,亦有定例,由抽收之人存積備買布疋、鹽酒等件入山撫納。其抽收之例,大概每千觔抽五十觔之譜;名曰「零五抽收」。屆時,當各照章交納安撫頭人。如不納,則生番生事,與頭人無涉;有照納,則頭人當出設法。此四社番受生番抄掠殺傷之情形,職是故耳。然所稱曰「頭人」者,乃四社番之社長,如陳茂全前所責任者是也。
四社番中有社總、通事、土官、土目、頭人(即莊耆)各區別
一、四社番乃歸化生番,不處高山,移居四社。閩人就以所居之地以名,稱之曰「四社番」。其實,亦化番一類。當時,此等化番均屬康熙末年時歸化,安置各番社住處。其所處之地稱為「屯番社」(何稱為「屯番社」?因彼盡屬化番,與民人有別,當以地屯置之,猶若現在所屯之類。故其地指稱「屯番地」,其人指稱「屯番」);臺南北計十二屯。臺南所轄安、加、鳳三邑,計六屯。曰:東、蕭、柴、放、新、搭。其東、蕭、柴三屯,歸於嘉義界。另有內攸四社,不在六屯之內;即現在之四社番也。當時,各屯、各社,只設有通事、頭人,無設土官、土目。嗣至乾隆年間林爽文之亂,皇帝命平台大將軍福康安到臺剿平。是役各屯番、各社番均有負弩前軀、隨軍征戰奏凱;經福侯加其勇往,前敵有功,奏請朝廷用以屯兵,並奏將所有屯番居處之所、有空曠埔地,准以自耕、自給,以資糧食。臺南六屯,計設屯兵二千名。東、蕭、柴三屯一千名;放、新、搭三屯一千名。用千總一員以統轄,猶統領之義;用把總二名分轄,每名計轄三屯,猶幫統之義;又每屯用外委一名專管,猶營官之義。而各屯復另設土官,猶哨官之義;兼設土目,猶什長之義。而四社番無設外委專管,則設社總一人、土官四人、通事四名、土目不計人數。其四社,統稱之曰:內攸四社。其實是芒仔芒社、加拔社、大武壟社、頭社之分別由(?)。社總,系由四社番民及通事、土官公選有材能公正之人以充其任;通事,則由社總及土官、土目暨各社、各莊耆老番民選舉堪專其任之人,稟官批准充當;土官乃約束屯兵之官,在各屯則由外委稟官補拔,在四社則由通事、社總稟官補授;土目由土官自行選補,以專其責。此定章也。因土目可升土官,土官可升外委,外委升把總,把總升千總。當時臺灣未設行省,未更經制,臺南府有設海防理番同知,屯政歸其掌管。凡有補革屯官及通事等事,由其經理。惟考拔各官,仍歸鎮、道。總之,分府處以經批准明白送由鎮、道考驗,無乃虛應故事、敷衍公事便套。欲補千總一名,分府衙門中上下開費須三百金;把總一名須四百餘金;外委一名須八、九百金。因外委義同陸營守備,有兵馬、錢糧之責,故開費如此之多;千、把總則徒有俸餉可領而已,故開費減於外委。當時通事,必能知番語及熟悉番社情形,並知詳官場禮節者,始可選充其任,不若近來番社均屬閩人語言,則隨便之人可以充當。欲充此缺者,於府衙門開費每名至少百餘金,亦有開銷至二、三百金者。土官補充一缺,於各屯則須向外委設法;外委處每補一名至少數十金,多則一、二百金,分府衙門開費大抵與補通事情形相同。四社番中舉充土官,責在通事、社總兩處,均要開費,卻不甚多,不若各屯外委保充之例。凡充通事、土官者,有番丁銀一款出息。當時此款應由通、土徵收繳官(系繳知縣衙門),該通、土不過其(?)多取徵收銀額。因當時乾隆間有定徵番丁一項,後此不准加增,永久作為定案;而縣衙門當奉諭旨遵辦,奈各通事尚要照例徵收,所以有盈餘可得。迨光緒初年,福建巡撫丁日昌蒞臺察政,奏裁一切雜餉,番丁銀並裁在內,不再徵收。各通事則依舊葫蘆,作為己有,以肥私橐。此番丁銀之外,為土官尚有兵餉盈餘,通事者另有外款出息。若調理社中公事,取送酬金,各有應份。公田園可以耕作收租,不必納課者,在其時大社通事一年中可有數百金可得,即土官亦何莫不然。迨至光緒間,臺灣改設行省,經巡撫劉銘傳於光緒十四年奏請清丈,將全臺賦法改為「一條鞭」徵收;連屯番、屯兵田園並丈在內,徵納供賦。此項屯兵、屯官口糧一盡裁撤烏有,則屯兵官無可出息,咄咄嗟呼。此時海防分府亦已改為臺東直隸州,臺南屯政歸於鎮臺經理,所有屯官兵俸餉一概無發。後經眾屯官兵再三稟請鎮臺准咨巡撫劉銘傳設法,始蒙批准:『就於鹽餘項下先行提撥四成支給,所餘未發六成俸餉,另行核議』等情。從此之後,凡各社、各屯通事、土官、土目,均無人要出充補;固無出息所得故也。則四社番中之通事、土官,亦從此罷止充補。惟獨社總尚存,由陳茂全經理,亦不名為社總,指稱之曰「頭人」;仍照常援例抽收「安撫」經費,大有盈餘。直至日本「領土」、陳茂全身故後,始無人管理其事,徒曠其缺。惟抽收「安撫」經費,為頭人者有二、三百金出息。其餘各莊莊耆,則由各社番民自相推舉,所辦之事無乃莊中小可事故,若戶婚田土口角,先由莊耆出與和解不成,再請通事或社總料理斷論。如是,屯兵名目則由土官、通事經理,社總不預聞其事乎。此一節之論,即四社番中通事、土官、土目、頭人之區別情形也。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